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常識與漢代陶器收藏

常識與漢代陶器收藏

分類:娛樂與休閑> & gt收集

分析:

根據各個時期陶瓷胚質和釉色的特點。

壹般來說,從胎質和釉色可以看出年代和窯口。比如4000年前的商周青瓷,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胎灰白色和灰褐色,胎硬,瓷化程度高。其釉色為藍色,釉層薄而不均勻。這是因為當時用的是上釉法。

再比如五代的釉色是天青。相傳五代後周朝的柴世宗,指雨後天晴,對向他要禦琺瑯顏色的官員說:“雨後青雲破,故此色將未來。”因此,五代瓷器的釉被定為天青。這種釉光亮光滑,釉薄,綠中帶著淡淡的藍色。

再比如宋代龍泉窯的梅青釉。這是宋代龍泉最好的顏色,是青釉中的精品。其顏色堪比高檔翡翠。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璃化程度高,釉面無條紋,質如玉,其顏色與李樹上生長的“梅”相似。

明代永樂、清代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的白釉最為著名,琺瑯彩厚,潤如脂,純白如玉,釉面光潔,胎色純白,胎質細膩,厚薄不均。比如在強光下,可以看到胎釉呈粉紅色、肉紅色或蝦紅色。這個特點是其他瓷器所沒有的。

雖然明代宣德與明代永樂的時間接近,但瓷胎釉色差異較大。同樣的器皿,永樂時較厚,宣德時較薄。宣德年間,大型刀具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點,俗稱“火石紅斑”和銹斑。清代康熙、雍正的仿宣德瓷就沒有這個特點。

清代康熙年間瓷器的釉色潔白、純凈、細膩、堅硬,胎體較諸各個朝代的同器最重。此外,這壹時期同壹件器物上常施兩種白釉,器內、口邊、外底施粉白釉,釉層較薄,底部常有小的釉收縮,現存坯胎有螺線痕跡。坯體施釉以青釉,其釉色鮮艷明亮,胎釉結合極為牢固。壹個器皿施兩種釉,這是清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掌握各朝代瓷胎和色釉的主要特征,是我們鑒定古陶瓷年代和窯口的可靠依據。

來源:艾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