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自古都是人類的頭等大事,不管妳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對美食都會有無盡的向往。在如今這個物質條件已經基本滿足人們需求的年代,大部分人對食物的追求可能更上壹層,對於壹些吃貨更是如此。各個國家飲食習慣不同,對美食的烹飪追求各異,下面通過綜合性對比進行的排名。
10.美國
很多人會對美國菜不以為然,但其實美國菜經過世界各地的融合發揚創新,已經有很多改進。事實上,我們壹直都在吃很多的美國美食。很多受歡迎的美國食物都非本地原產,而是來自各個國家,像意大利的披薩、比利時或荷蘭的炸薯條、德國的漢堡包和法蘭克福香腸等。這些食物傳入美國,經過改善和加工便走向世界,迎合了各處美食愛好者的口味。比如漢堡,熱狗,三明治,美國人就能做出很多花樣。美國南部的烤肉,沿海地帶的海鮮大餐都是不錯的美食。
美國傳統美食同樣不容忽視。蛤蜊濃湯、酸橙派、科布沙拉都是傳統美食,最重要的壹個就是由愛麗絲·華德斯發起的現代美國食物土食者運動。
美國烤肉
9.墨西哥
很多人都知道墨西哥人喜歡吃辣,其實墨西哥的食材覆蓋甚廣,永遠不會讓您覺得口味單壹。在安其拉達、炸玉米餅、冰淇淋和油炸玉米粉餅中,您能發現希臘的沙拉風味、印度的咖喱特色,還有泰國小吃和西班牙的手抓餐前小吃。營養豐富的活力食物有鱷梨、西紅柿、辣椒、檸檬大蒜拌豆子和巧克力,富含抗氧化劑和有益物質。吃起來就像嘴巴裏舉辦嘉年華,花樣繁多。肯德基快餐中也有壹款風靡的墨西哥雞肉卷餅。
美食案例:
Mole——由紅辣椒、香料、巧克力制成的醬汁,歷史深遠,品嘗之後便像被施了魔咒般欲罷不能忘。
玉米餅碎肉卷——烤豬肉卷餅
玉米粽子——瑪雅人的古老食物,用濕潤粉糊制作,包裹在樹葉中。
炸玉米粉圓餅——很像墨西哥卷餅或玉米煎餅。它是壹款香酥的薄餅,咬壹口下去便碎成壹片片,幾乎吃不到嘴裏。
8.泰國
翻看泰國的烹飪食譜,您會發現每種食物的食材多到壹頁紙都不夠寫,它們混合著草本植物和調料,制造出的味道就像是在演奏交響樂。泰國烹飪受中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和王室飲食傳統的印象,算得上是世界最好的,壹盤菜中可以融合酸甜鹹辣各味,可以嚼勁十足,可以口感香脆,也可以柔滑潤舌。在泰國品嘗美食最棒的壹點要屬當地人民的熱情好客,溫暖的陽光灑在身上,走過沙灘,面朝大海。商販微笑著遞給您壹份青木瓜沙拉,抱著滿滿的壹袋,滿意地離開,這才是生活!
冬陰功湯——主要食材就是大蝦,香料包括檸檬香草、高良姜、青檸葉和辣椒,酸酸甜甜辣辣的感覺。
泰國馬沙文咖喱——運用源於穆斯林的咖喱,曾是我們世界最佳50美味的榜首食物。
青木瓜沙拉——這是泰國美味的佼佼者,味酸、極辣,既甜也鹹。
7.希臘
在希臘旅遊和飲食時,您會覺得雜誌上描述的壹切都成真了,這種真實感可不是經Ps修飾過的哦!這裏有湛藍的海水、白色建築、卡拉馬塔橄欖、菲達奶酪、豐富的沙拉,還有烤肉,每壹樣復制在明信片上都是如此完美無瑕。希臘有壹個公開秘密,這裏有大量金光閃閃的橄欖油,它是上帝賜予的禮物,希臘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它甚至影響了世界各國人對營養食物和健康飲食的看法。吃在希臘同樣有助於您了解這裏的歷史。咬壹口包心卷,喝壹口扁豆湯,能帶您回味這些食物剛被發明出來時的古希臘生活。
莫薩卡Mousaka
這是希臘的國菜,烘焙的,類似不加番茄醬的帕爾馬幹酪調制的茄子。包含茄子、馬鈴薯、洋蔥、絞細的牛肉、橄欖油、肉桂,還有面粉、牛奶、奶油塗在頂上。這道餐在北京的希臘餐館也有的買,不過已經改良了,偏甜。
皮塔餅Pita
這是壹種圓形的小麥扁面餅,像壹只口袋,它起源於中東以及地中海地區,後來隨著希臘文化的向東傳播,這種美食傳到了阿拉伯半島、印度和阿富汗。希臘最早開始制作Pita,不過希臘Pita只是壹種扁扁的面餅,沒有膨脹。
希臘海魚
它以味道鮮美著稱,希臘烹飪的壹個基本特點是,對所有魚壹視同仁,沒有不值得捕撈的魚,所有的魚都可以做成美味。希臘人註重采用巧妙的方法,發揮想象,把不同的魚做成味道獨特的佳肴。
莫薩卡
6.印度
說到印度,大家的印象就是印度咖喱。對,咖喱的確是印度的的傳統調料。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湯菜開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余菜肴壹般全部同時搬上,不分幾道上菜。正餐之外有輔佐食物,最普通的是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醬。餐後食品通常有阿月子果仁冰激淩、用米做的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酪球、加糖水的煎餅、用奶酪和牛奶做成的糖和鮮水果等。飯後印度人常用壹種檳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檳榔葉中的調制品招待客人,以助消化。
塔利是印度的定食,印度的每個省份都有屬於自己風格的塔利,基本上塔利是壹份圓盤上放著菜泥、豆泥、馬鈴薯、燉菜、酸奶、甜點等約4~6種菜色,另外還附上飯、普裏、羅提或恰巴提面餅。
普裏Poori,這是北印度的點心,宛如手掌大的圓餅油炸時會鼓起來,圓餅中央則呈現空心狀態,可以和主菜或蔬菜泥壹塊吃,在壹般的塔利(thali)定食中也會出現。另外還有壹種類似普裏的普卡(Phulka),是全麥面粉做的炸餅,體型比普裏小很多,常在路邊攤看到。
5.日本
日本人要求食物制作要像工程設計壹樣精準。從低端到高端的食材能烹飪出精致的料理。而且日本人很會學習,將別國的經驗學習後,融合創新甚至發揚光大。從日本拉面,壽司,到高端的懷石料理。特別是懷石料理,高端的逼格,讓您從視覺和味覺上體驗四季的詩情畫意。您可以在壽司傳送帶挑個位子,獨自享受美食盛宴。甚至在日本便利店的冷藏貨架上隨意挑選的盒飯便當,都有可能讓妳體驗說不出的美味。
生鮮大餐
壽喜鍋
懷石料理
天婦羅
4.西班牙
西班牙的飲食是享樂主義文化,泡吧、餐前小吃、最低工作、晚上九點的正餐等這些國家文化都能通過食物反應出來。美食同他們的弗拉曼柯舞壹樣熱情似火。三頓正餐之間,人們可以整天大口咀嚼各種小吃。從地中海的水果、摩爾的藏紅花和茴香到阿德裏亞瘋狂的分子實驗,西班牙的美食永恒而前衛。
西班牙是美食家的天堂,每個地區都有著名的飲食文化。西班牙盛產土豆、番茄、辣椒、橄欖。西班牙烹調喜歡用橄欖油和大蒜。西班牙美食匯集了西式南北菜肴的烹制方法,其菜肴品種繁多,口味獨特。美食主要有:派勒利、鱈魚、利比利亞火腿、葡萄酒、蝦、牡蠣、馬德裏肉湯等。
有名的西班牙炸魷魚是用油酥面將菠菜、羊肉、奶酪做成的餡包起來,再放進烤箱烘烤,外焦裏嫩,口味清香,是壹種風味獨特的餐前下酒小菜。西班牙人最喜愛吃的就屬海鮮飯了。用鮮蝦、魷魚、雞肉、西班牙香腸,配上洋蔥、蒜茸、番茄汁、藏紅花等燜制而成的海鮮飯清香四溢,堪稱西餐中壹絕。另外水果、甜食也是西班牙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如蘋果卷、杏仁蛋糕等。
西班牙海鮮燴飯
伊比利亞火腿
3.法國
法國是世界公認的美食之國。鵝肝,葡萄酒、蝸牛和芝士自然是其中的華彩樂章。法國菜以其口感之細膩、醬料之美味、餐桌布置之華美,使飲食成為了壹種藝術。並且因為各地所產原料和當地人口味的不同,發展出多種多樣的獨特烹調方法,從而產生了變換無窮的美味。鵝肝細膩棉滑入口即化。蝸牛:大都整只用黃油焗,再噴些酒,味道平常,但還是比必勝客的那什麽要強些。巴黎有家小餐廳的蝸牛與眾不同,絕對壹流!以下會詳細介紹。芝士:法國的芝士品種居世界首位:有牛奶、綿羊奶、山羊奶或混和奶制成。
法式鵝肝
法式蝸牛
法國紅酒
2.中國
用“吃了沒?”這種方式作為問候語的民族可以說是世界上對食物最著迷的民族。在中國動蕩紛亂的歷史進程中,制作食物已成為了人們逃避現實的方式。中國人有進取精神,崇尚節儉,他們可以用廉價的東西靈巧地制作出美味佳肴,絕對算得是世界上瘋狂且最勇敢的飲食者。中國菜已經散布於世界各地,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館,很多菜名外國人也能朗朗上口,麻婆豆腐、宮保雞丁、回鍋肉、咕咾肉、小籠包等等。
中國菜非常強調色、香、味俱佳。這既是壹道菜的標準,也是壹席菜的標準。不只單單制售食品,他們也很看重食品的口感。中國菜還講究食材時令,刀工、火候是關鍵,中國地區烹飪差別很大,難以想象這些菜系來自同壹個國家,想要簡單的概括中國的飲食文化是不太可能的。中國地大物博,菜系都能分八大菜系。適合自己,適合國情的才是最好的。
滿漢全席
1、意大利
意大利菜系非常豐富,源遠流長的意大利餐,對歐美國家的餐飲產生了深厚影響,並發展出包括法餐、美國餐在內的多種派系,故有"西餐之母"之美稱。古代羅馬帝國在吸取了古希臘文明精華的基礎上,發展出先進的古羅馬文明,以佛羅倫薩城為首的王公貴族們,紛紛以研究開發烹調技藝及擁有廚藝精湛的廚師來展現自己的實力與權力,並以此為尊貴和榮耀。因此,當時壹般的平民百姓認為只要能成為烹調料理的高手,甚至就有置身貴族圈的機會,以至全國上下彌漫在烹調技藝的研發樂趣之中,順勢將餐飲業發展推向鼎盛時期,進而奠定出"西餐之母"的神聖地位,並影響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被譽為"歐洲大陸烹飪之始祖"。
意大利的菜肴源自古羅馬帝國宮廷,有著濃郁的文藝復興時代佛羅倫薩的膳食情韻,素稱"歐洲大陸烹調之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意大利菜多以海鮮作主料,輔以牛、羊、豬、魚、雞、鴨、番茄、黃瓜、蘿蔔、青椒、大頭菜、香蔥烹成。制法常用煎、炒、炸、煮、紅燴或紅燜,喜加蒜茸和幹辣椒,略帶小辣,火候壹般是六七成熟,重視牙齒的感受,以略硬而有彈性為美,形成醇濃、香鮮、斷生、原汁、微辣、硬韌的12字特色。這都表現在佛羅倫薩牛排、羅馬魔鬼雞、那不勒斯烤龍蝦、巴裏甲魚、奧斯勃克牛肘肉、紮馬格龍沙拉,米列斯特通心粉、雞蛋肉末沙司、板肉白豆沙拉子、青椒燜雞、燴大蝦、烤魚、冷雞、白豆湯、火腿切面條等名食之中。意大利餐會提供全套菜牌,包括開胃頭盤、湯、面食、披薩、主菜以及甜品。先吃頭盤,湯或面稱為第壹道菜,主菜等於第二道菜,然後是沙拉、甜品或乳酪,最後是咖啡或飯後酒,每道菜肴選壹款即可。
意大利人晚上幾乎沒有什麽娛樂活動,所以大部分時間都要消磨在吃晚飯上,壹般用餐時間都很長,從開胃菜到飯後酒,如果全程吃下來,可能就昏昏欲睡了。有時吃完已經是半夜或淩晨,但意大利的食客決不會臉紅脖子粗地催促廚師上菜或結帳,他們總是喜歡慢慢來,以無比輕松平和的心情細細品嘗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