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壹衣帶水的吉安古城廬陵。

壹衣帶水的吉安古城廬陵。

吉安古稱廬陵,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在商周時期,它可能屬於百越民族之壹。春秋戰國時期,先屬吳,後屬楚,最後屬秦,是某個王公貴族的領地。秦始皇吞並六國後,征服北方,主力之壹出兵征服嶺南,建立廬陵郡,隸屬九江郡(安徽壽縣)(221)。吳棟建安四年(199),廬陵升級為郡,轄10縣,包括吉安府所轄大部分地區和贛南部分地區。秦漢時期,郡縣官開始居住在秦縣澄江鎮西門,後遷至贛江東岸的唐周。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廬陵縣遷石羊市,古州、老橋、吉水縣,兩縣市位於贛江東岸。由於地理條件惡劣,東晉鹹康八年(342年),縣城遷至吉安市,90年前建有古南塔。

西晉廬陵郡知府孔倫主持撤縣後,吉安城壹千六百七十多年再未動過。這個寶庫四面環水,西有天華山,南有神崗山,北有羅子山,東有天禦山。千裏贛江在這裏形成壹個弧形海灣,然後向北。從西邊來的水分成兩股,壹股註入贛江,另壹股流入古城外圍,也就是今天的後河,穿過市區河流進入贛江。地勢從西向東傾斜。孔倫建造的錦城,位於新世紀後人民廣場以北、市國稅局以南。它叫孔家灣路,從這裏往北。隋煬帝10年(590年)建立冀州,城由孔家灣、趙公堂遷至吉福口青石街。現在路邊有巨大的香樟樹,有五嶽廟,甘泉門等古地名。

孔倫知府在此建新縣城,後來成為江南重要的商業中心。貫穿江西的贛江是北方通往嶺南的大動脈,被稱為黃金水道。廬陵市位於贛江中段,船只由南向北通行。城中商人、遊客絡繹不絕,姜妍路、後河兩岸的店鋪、倉庫都是棉花,成為江南的物資集散地和信息流、文化流的輻射中心。

南宋廬陵人劉辰翁在《西溪橋年譜》中說:“為官藥鋪(藥鋪),為旗亭(酒樓)作妓,為宋鐘(編鐘),為長街所點,為飲酒者所坐,為禮。”。)然後就可以通過了。“明朝崇禎九年(1636),徐霞客在《江油日記》中說:“初二晚飯後,到吉安縣。”出了南門,看見河邊有壹條街,直西是岡山神的。十英裏,黃金不算少。”“市場”就是市場,“金閶”就是蘇州的金門、長門。意思是河邊十裏長街,堪比蘇州。早在600年前,北宋少聖元年間(1094),蘇東坡遊覽廬陵城後河時感嘆“此處風景半蘇州”,至今仍有半蘇橋半蘇巷之名。清末民初,長江沿岸仍有20多個碼頭和渡口。它成為商業中心的另壹個重要條件是,它位於贛江灣環上,但水深較緩,容易停車。這都歸功於孔倫在選址和城市建設上的遠見卓識。

孔倫卸任後,沒有回老家,就在城裏定居,子孫雜居,稱為孔家灣。據史料記載,這裏的居民是孔倫的後裔。這個地方屬於廣場社區管轄,沒有任何遺跡。孔的後人已經找不到了,只剩下孔家灣那條小路的名字。(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