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揭秘:不同時期行軍打仗的士兵吃什麽食物?

揭秘:不同時期行軍打仗的士兵吃什麽食物?

1.從古到唐:小米。

很長壹段時間,古代軍隊的飲食比較簡單,就是吃的水平。最早的軍糧其實是煮小米粥。宋朝以前,軍隊的飲食以稠粥為主。不過當時沒有鐵鍋,用的是陶器。陶器最適合煮粥,但陶器不適合烹飪或烹飪其他美味的食物。

夏商周時期,當時軍隊煮小米粥,廚師有時會在粥中加入各種野菜、野果、豆類或壹些打獵得來的肉。飯壹上來,行軍打仗的戰士們就開始擺陶罐熬粥。

從古代到唐朝,小米都是非常重要的軍糧,原因其實很好理解。

小米起源於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唐朝以前,中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在北方,尤其是西北,軍糧的選擇往往以就近為原則。此外,小米很容易保存。比如唐文獻說小米可以保存九年,而大米只能保存五年。於是,獲取方便、易於長期保存的小米成為了古代軍隊中最常見的軍糧。

在古代行軍作戰中,除了小米,大米和小麥也是常見的口糧。

2.宋明軍:幹糧。

在古代,所謂的幹糧其實就是饅頭和餡餅。饅頭和餡餅很晚才成為軍糧,因為面粉的加工比較困難,古代的人不會發酵技術,所以當時的人做的幹糧都是死面。宋明軍隊偏愛吃大餅,這種現象只出現在漢朝,但漢朝軍隊並不把大餅當作軍糧。

直到唐宋時期,餡餅才逐漸成為軍糧。

唐朝時期,為了對抗突厥、維吾爾等西北遊牧民族,建立了壹支特殊的騎兵部隊。為了減少後勤運輸,這支騎兵部隊將幹糧等糧食長途搬運到萬裏。

宋代士兵經常帶著年糕、雜餅、皺米、硬鹽、醬油行軍。

在明代,大餅的吃法和今天的壓縮餅幹有些相似。當時明朝的士兵為了便於在山地林地作戰,就用炭火把圓餅烤到又脆又鹹,在圓餅中間戳壹個小洞,然後用繩子串起來,士兵攜帶非常方便。

3.副食品

無論是小米還是餡餅,都屬於主食,也就是只能填飽肚子的食物。在古代,除了主食,還有副食。只是古代軍隊的副食很少,通常只有醬油和鹹菜。

只有戰前和勝利後,戰士們才有幸喝上壹碗好酒,吃上幾斤好肉。至於行軍打仗的過程,吃的食物很簡單。

4.遊牧者的口糧

遊牧民族最重要的軍糧是風幹肉。壹百多斤的牛,經過風幹處理,就變成了十幾二十斤的肉幹。士兵們扛著這十幾二十公斤的肉幹,就像扛著壹頭牛的牛肉去打仗壹樣。

風幹牛肉幹的蛋白質含量是普通牛肉的幾倍,壹小塊就能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所以這20斤風幹牛肉可以吃好幾個月。

在休息的時候,遊牧騎兵還可以用小塊的肉幹熬湯,再加上壹點奶類食物,所以整體營養比較豐富全面,所以遊牧騎兵很少需要後勤運送食物,也不需要準備醬油、鹹菜等副食。

壹般來說,古代行軍打仗的時候,食物比較簡單,但是填飽肚子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