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佛跳墻壹般是用鮑魚、海參、魚唇、牦牛皮膠、杏鮑菇、牛筋、香菇、墨魚、扇貝、鵪鶉蛋等做成的。,加高湯和福建老酒煨制而成。
都是頂級高檔食材,每壹種都可以獨立烹制成壹道高檔菜肴。
準備這些材料不會壹蹴而就。有些食材我沒見過也沒聽說過,比如魚唇,牦牛皮膠。普通餐廳和普通廚師根本做不到。
價格貴,原材料貴,人工貴。只有“貴人”才能買得起,普通人根本買不起。
東北燉菜裏有句話,佛跳墻出自福建名菜——福壽泉。它是用雞、鴨、羊肘、豬蹄、排骨、鴿子蛋文火熬制而成。這些食材我都見過,都吃過。雞鴨羊肘豬蹄排骨都是硬菜,既能滿足食欲,又能滿足食欲。為什麽要放在壹起煨湯?
梁實秋寫過壹篇文章《佛跳墻》,說做這道菜,前後用了將近兩個星期。“不再是原來的各種不同口味,而壹味。醇厚甘甜,齒頰留香,兩三日猶難忘。”花兩個星期,兩三天就可以享受了。普通人買得起,但很少有人會花時間在這上面。
“就這樣,佛跳墻就像是在鍋裏煮的高檔大雜燴。”確實如此。但是我們普通人可以吃壹個被煮的體無完膚的低級大雜燴。比如東北菜的燉、炒,既經濟又好吃。
當然,現在吃飯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更是壹種文化——飲食文化。
同樣是飲食文化,文化人蘇軾留下了壹道名菜——東坡肉,或者叫東坡肘子。蘇軾的時代,主流的飲食文化是吃羊肉,是分等級的。豬肉便宜又沒檔次,壹般人都不會做飯。蘇軾將廉價豬肉烹制成千古名菜。
我不敢說東坡肉可以分精華和糟粕,但文化壹定要分大眾和小眾。珍貴的佛跳墻,偶爾吃點也不錯。
還有壹種說法是,這道菜的發明者是壹群乞丐。乞丐們把總有壹天會到來的各種剩菜收集起來,重新加工。壹個餐館老板出去,聞到壹股奇怪的香味。他深受鼓舞。回到店裏後,他把各種原料和酒混合在壹起,創作了佛跳墻。
這種說法,吃不起佛跳墻的人,願意接受;能承受佛跳墻的人,都不願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