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愛魚肉之鮮美,比如我從小就極愛吃魚,以至於得了個饞喵喵的綽號,魚丸可以說是我家飯桌的壹位常客,小時候只道它爽滑彈牙,長大了才了解魚肉是低脂高蛋白的好東西,所以不但愛吃,也更愛去做,然而別看魚丸只是光溜溜的壹顆肉子,但想要做得既嫩滑又柔亮就很不容易了。
想要魚丸好吃,首先壹定要選取新鮮的活魚,將魚洗凈後剁去魚頭,開成兩半,片去肚沿和魚骨,用刮的方式將魚肉逐漸刮下,這樣不但剔除了細刺又剔除了筋。接著將剔凈的魚肉用雙刀輕斬成魚泥,越細膩越好。然後泡壹鍋蔥姜水,先把蔥姜水慢慢倒入魚泥中,壹邊倒壹邊用手朝壹個方向攪動魚泥,這就是所謂的俗稱打魚丸,如此攪拌均勻後,再慢慢倒入清水,繼續攪勻,同放入鹽和料酒,再用力攪拌幾分鐘,接著打入雞蛋清,將其攪勻,就這樣邊攪邊加水,前後壹***是三番,直到把魚泥打出光亮,用手抓起不會滴滴落下就好。
最後將打好的魚泥擠成圓形,放入冷水鍋中,開火燒到八成熱,將魚丸翻個兒,這時要改成小火,看著水快要沸騰時,立刻撈出魚丸,再用冷水換三次,因為冷熱溫度的驟然變化會使食材更加緊致,冷水激過的魚丸自然也就不碎不散,而且口感十分Q彈。其實做魚丸的關鍵在於鹽,太鹹的話,水要開鍋時魚丸就融化了,太淡的話,魚泥打不起來也就做不好魚丸了。
詳細做法
1、魚去骨取魚肉,用刀背剁成魚泥(註意:壹定是要用刀背,不能用刀尖,也不能用絞肉機,那樣做出來不夠彈),以1斤魚泥為例,倒入2個蛋清、1勺料酒、1勺姜汁去腥。
2、放2兩肥豬肉和少量香菜末(不喜歡香菜的可以不加),肥肉可以讓丸子做出來不柴,吃起來口感順滑。
3、加少許水,攪拌幾分鐘至魚肉起膠。把筷子插在魚肉上,筷子不會倒時就好了。
4、將剔除了魚肉剩下的魚骨砍成塊狀,在鍋裏倒適量油,油熱後放入魚骨和幾片姜片,剪至魚骨兩面金黃。
5、鍋裏加水,放2勺姜汁,熬煮10分鐘,魚湯就變得又白又鮮了。
6、撈出魚骨,將魚湯倒到鍋裏,然後就可以開始煮魚丸了。
7、在手心放壹小塊魚泥,從虎口處慢慢往外擠,再用勺子舀出魚丸。
8、丸子下鍋後小火慢煮,湯水燒開、魚丸浮起來時就可以出鍋。
要制作出好吃彈牙的魚丸
第壹是選魚.除了選用專門魚塘養飼的鯪魚外,對鯪魚的“身材”也有所要求,壹般宜選用約200克重的新鮮鯪魚,過老的魚肉打出的魚膠不但口感粗糙且結構松散,而魚肉不新鮮甚至過了自溶期,再怎麽加也只是徒勞。
第二是清洗,這是不可缺少的壹環,值得註意的是,適度的漂洗可以除去魚肉中的血汙、雜質及肌肉中的肌紅蛋白,但洗的時間不能過長,因為這會使魚肉發硬。
第三是敲打,這是至關重要且極需要耐性的程序,敲打時間至少3個小時以上,是考驗制丸師傅臂力與耐力的壹關!在開始敲打時不加入任何調味品,只是把上好的魚肉放置壹大不銹鋼盆中使勁抄打,把調味品作為“後下”是以免阻隔魚膠分子在敲打過程的“熱凝聚”而失去彈性。
第四是“添加劑”。有很多人認為爽口彈牙的魚丸壹定是因為加了硼砂.其實只要對魚丸的制作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加硼砂”只是危言聳聽罷了。不過,即將完成的魚膠也確實需要加入“添加劑”.僅限於鹽、水、油脂及蛋清以及時下比較流行的酶制劑—TG酶(谷氨酰胺轉氨酶)。鹽可以加強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溶出量和溶膠粘性;水能起到稀釋魚膠的作用,魚膠可以強烈地溶化,使大量水分子排列在周圍;而油脂增加魚丸細膩、滑嫩的口感,並有增白的效果;而蛋清也是為了保持魚丸的嫩度與彈性;(谷氨酰胺轉氨酶)則是促進魚肉蛋白質分子間的交聯,使魚丸的彈性更佳。
最後師傅可以把打好的魚膠擠成魚丸了。經過壹番“修煉”,魚丸終於可以下鍋了。這時,師傅會將魚丸生先下入冷水鍋中,然後移至火口,隨著鍋中水溫的升高,魚丸的彈性就增強,直至鍋中水在鍋邊冒小泡時,再轉小火保持水溫約半小時,氽熟的冼沙魚丸顆顆白白胖胖的樣子煞是好看。
小訣竅
1.邊剁魚肉邊加入少許水,壹來魚肉不粘刀、更省力,二來魚肉更細嫩。
2.剁完壹面後,用刀將下面的魚肉翻上來接著剁,這樣不斷重復,魚肉剁得均勻又細膩。
3.剁好的魚糜要順壹個方向攪打,這樣使魚糜更有彈性更上勁。
4.覺得魚糜太粘稠太幹硬的要加入適量的水繼續攪打,如果魚糜太粘稠做好的魚丸會硬壹些,不夠細嫩。
5.攪打好的魚糜無需加任何其他輔料,只要加入少許鹽調味,加入適量油讓魚糜更滑潤即可。
6.用手即可擠出圓潤的丸子,湯勺不粘魚糜的竅門是:勺子用之前沾少許涼水。
7.丸子要涼水下鍋,最小火力加熱,邊加熱邊往鍋裏放魚丸,這樣丸子受熱更均勻,等到最後壹個丸子下鍋後,開始的那些已經成熟浮在水面了,不會出現生的生,熟的熟。
8.煮魚丸不能用開水煮,否則魚肉容易變老,口感會很柴,我們要用60℃到70℃的水溫來煮,湯微微冒煙即可。
親們,妳們喜歡小編推薦制作的美食嗎?不管喜歡不喜歡,請妳們多提寶貴意見,小生這廂有禮了!可以狠勁的在評論區攻擊我,越狠我越喜歡!歡迎點贊、私信我哦!
喜歡的朋友歡迎關註安生美食
每天分享各種簡單美味家常菜做法,生活中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