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清國宴吃什麽?不僅只有壹道菜,而且食材也不是宮裏準備的。

清國宴吃什麽?不僅只有壹道菜,而且食材也不是宮裏準備的。

大宴吃什麽可能是大多數人最關心的事情,但是根據光緒二十年的記載,羊肉只有壹種。當年不僅皇帝參加大宴,還有皇太後和皇後。他們只是增加了羊和酒的數量,即九只羊和九瓶酒,所有的酒席都只有壹百只羊和壹百瓶酒。根據清宮的飲食習慣,我猜這九只羊的吃法無非就是常見的涮羊肉。估計很多人會驚訝。雖然他們也吃肉喝酒,但是大年初壹的宴席這種國禮,吃起來太單調了!

事實上,在清代,吃什麽在國家禮儀慶典中並沒有那麽重要,這就凸顯了禮儀的復雜和場面的隆重,也就是所謂的“不隆重不行”。賜茶敬酒的繁文縟節,伴隨著優雅的音樂,伴隨著儀仗人員的指揮,伴隨著儀仗隊伍,壹遍遍磕頭,壹遍遍謝恩,以示朝廷的氣度。這麽多人壹起吃飯的話,做飯會很困難,而且制作地點離場地也有壹定距離,更別說元旦這樣的冬天了。即使到了八月,乾隆過生日的時候,菜已經涼了,但是火鍋涮肉也沒有什麽不方便。

不僅國宴上只有壹種羊肉,而且這些羊也不全是皇室提供的。據記載,大宴所用的壹些桌子、羊肉、酒,應該是王公貴族按爵位贈送的。最多的是王子,每人要入席八只,三只羊,三瓶酒。最少的是宗室裏的甄國公和傅國公,每人要帶壹只,壹只羊,壹瓶酒入席。剩下的由內部食堂提供制作,剩下的就剩下了。不是皇帝小氣。清朝的君主和臣民之間的關系壹直或多或少都是矜持的。畢竟就算是太子也要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這些主家做事,諸侯加糧的方式,是關外滿族人的舊習俗。即使在晚清,這種習慣也壹直存在。

大宴的飲食雖然不算豐富,但已經吃完了,安排的節目也很有意思,從突出滿洲舊俗的傳統項目到雜耍花樣繁多的“陳白喜”。傳統節目基本固定,即青龍舞、喜舞、蒙古樂。衛兵表演了舞龍。有的打扮成獵人,踩著高蹺,騎著竹子做的馬,有的打扮成野獸。在琵琶、三弦、西琴、箏等樂器的伴奏下,演繹了滿族先民出關時的狩獵傳奇故事。

姚的《竹葉亭雜記》記載了青龍舞的起源。“達斡爾住在黑龍江,再也沒有回過王華。那裏有壹種野獸,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它喜歡咬馬腿,比老虎可怕壹倍,不敢安寧。國之初,因騎著戰車高的假馬,去那裏射獸。達爾認為上帝也是真誠的。因為這是壹種舞蹈。”部長們表演快樂的舞蹈。有戴著貂皮帽子和豹皮的歌手,也有穿著皇家服裝的舞者。演出中,樂手吹笛打鼓,舞蹈演員隨著節拍翩翩起舞,歌手們用滿語唱清王朝建立時最勤快的事,就是講壹些為國而戰時的艱難故事。歡樂的舞蹈結束後,會有“選手入寺”演奏蒙古音樂。

前三個節目屬於帶有明確政治目的的儀式,之後才進入純娛樂環節。以光緒二十年為例。蒙古音樂之後,緊接著是朝鮮拋下的藝伎、回部(指新疆)藝伎、粗獷的緬甸音樂和金川番子範統舞獅。這四種雜耍如今恐怕很少有人能給出明確的解釋,只能從史記的蛛絲馬跡中推測出某壹種表演。

其中,朝鮮把藝妓扔下去,藝妓回來,可能就是壹種表演。光緒朝記載大清帝國情況下的元旦酒席雜耍,說:“引朝鮮,回部拋下藝妓。可以看出,這只是壹種不同風格的“拋下”表演,但什麽是“拋下”?在另壹個檔案裏,我們看到朝鮮的另壹個叫法,就是“朝鮮筋鬥”,也就是翻跟頭,怎麽做,有什麽招數,和後空翻有什麽異同?另外,現在看到的舞獅可能和宮廷技藝不太壹樣。壹般舞獅無論南派還是北派,基本上都在東部地區興盛,而檔案中提到的金川番子範統就是乾隆年間平定川西戰爭中被俘或投降的人。在乾隆到光緒的100多年間,金川人在國宴上專門表演了這壹內容,這是西南少數民族頗具特色的,與今天常見的解讀方式大相徑庭。

歌舞雜耍表演結束後,皇帝帶著優雅的音樂回到皇宮,但大臣們的活動並沒有結束。按照清朝的規矩,大臣們參加的宮廷宴席大多是“連吃帶拿”的晚宴,在太和殿宴席結束時自然會得到皇帝的賞賜。以乾隆年間的大年初壹為例,那是清朝最繁華的時期。大致有“黃細棉絲”、“白細棉絲”等織物,“龍簾席”、“帶花方席”等雜項,如水獺皮、紙、糯米等。皇帝好像是過日子的人。送給大臣們的禮物是非常真實的。就連糯米也有40石。在它面前,需要突出的是“氣勢磅礴無以復加”。“威信”建立之後,大家都得踏踏實實的生活,過好日子才是立國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