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搖頭擺尾起源於泉州同安縣(今廈門同安)。據說是泉州南安人鄭成功發明的,是閩南特有的漢族民間活動。博餅是中秋節期間流行的娛樂活動,參與者的獎品由六個骰子投擲結果的組合決定。傳統的獎品是大小不壹的月餅,壹會兒1,中獎2個,中獎4個,中獎8個,中獎16個,中獎32個。據傳說,這種遊戲可以預測人們未來壹年的運氣。
在閩南,中秋餅賭也成了壹種商業活動和群眾遊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出版的《福建風光誌》記載,在泉州地區,中秋節有“搶餅”的習俗。在臺灣省中東部的壹些城鄉地區,以及臺灣省的離島金門縣(隸屬全州),中秋節吃餅的習俗仍然流行。在金門,晉城市吳厝社區發展協會每年都會舉辦中秋社區聯歡晚會,還有博莊媛蛋糕大賽。
中秋節蛋糕文化在閩南非常流行。以前閩南的中秋餅壹般都是用傳統的方式來做。例如,獎品通常是蛋糕。搖頭晃腦純粹是為了好玩。而且從時間上來說,當地居民在農歷八月初壹之前是不玩的。吃月餅的正常時間是從農歷八月初壹到農歷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節。
博餅最開始是文人的遊戲,後來在工商行會和商店裏流行起來。為了避免擲骰子有“賭”的嫌疑,有的商家先向財神大地獻上中秋糕點,然後“布心杯”把玩糕點。最大的中秋節蛋糕叫做“龜頭”(即“烏龜的頭”),意思是“博”在先。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仍有這樣的活動。
閩南搖頭晃腦的規則起源於“狀元籌”(又稱“狀元簽”)的遊戲。養冠軍大概出現在明代,盛行於清代。這是清代的《賈青錄》(卷1)中記載的狀元芯片。壹套有63個餅,和冠軍的遊戲規則基本壹致,就是同姓,同號,同骰子,同學習方法。不同的是,狀元玩的是蛋糕而不是蛋糕,狀元在中秋節玩的是蛋糕而不是蛋糕。
至於用骰子做工具,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壹種紙牌遊戲——宣和,用骰子的六個面上的點數來玩,而用來做富貴餅的中秋餅,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秋的習俗,也是由大到小疊放,月餅大小按等級獎勵。臺灣省史書記載了拋元餅的遊戲,與閩南波餅壹致。
養狀元、宣和牌、金石餅、博狀元賽相結合,產生了閩南博餅。閩南搖頭晃腦的價值在於,它是中原文化與閩南文化、科舉文化與民俗文化、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從壹個側面證明了閩臺的地域特色。
中秋節做蛋糕活動已成為許多地方的節日習俗,但也存在壹些與做蛋糕的歷史文化內涵不相協調的現象。有的編造歷史,有的不斷提高博餅獎品的價值,幾乎成了壹種不下註的賭博。我們應該保護薄餅和它的歷史文化內涵。
閩南的博餅習俗是為了開心,也就是中個好彩頭。大部分人都願意相信,博餅中頭獎的人,壹年裏總會特別幸運。這當然是因為人們的情感寄托都傾註在博餅活動上,尤其是在廈門。因此,閩南人歷來非常重視中秋節,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節”的說法。
很多來閩南的外地人都會被這種帶有濃厚節日色彩的習俗所感動。在閩南的薄餅習俗中,月餅有壹個自己的名字,叫做徽餅。這是中秋博覽會不可或缺的“道具”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