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安徽小吃?

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安徽小吃?

符離集式燒雞

產地:中國安徽省蘇仙縣。

歷史:符離集燒雞和山東德州五香無骨扒雞源於壹家,都是從河南省滑縣市道口鎮發展起來的。起初,符離集的燒雞不叫“燒雞”,而叫“紅雞”。制作方法很簡單,但煮熟後卻蒙上了壹層“紅曲”。20世紀30年代初,山東德州壹位姓關的商人遷居富力鎮,帶來了德州扒雞的制作技術,改變了“紅雞”的制作工藝,連年改良,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富力記。符離集的烤雞店有100多家,以關、魏、韓三家最有名。

特點:香氣撲鼻,色好味美,肉白嫩,肥而不膩,肉爛去骨,骨嚼而香。

工藝:符離集燒雞的制作方法很有講究。從選雞到釣雞有十二個過程:壹是選雞,體重壹公斤,在半年到兩年之間;第二,屠殺。活雞進廠需要停止吃喝半天,宰殺後要放血;第三,辣雞。水溫65度左右,浸泡時間三分鐘左右。老雞和雞的水溫和浸泡時間要分別增減。第四,揉頭發。要把毛全部去掉,把腿、腳、嘴上的老皮洗幹凈,把硬殼刮掉,保持雞的潔白;第五,腹部。開口要小,內臟要取出;第六,建模。兩腿交叉伸入雞腹,翅膀插入口中;七、幹;八、上色。雞肉晾幹後,要均勻地塗上壹層焦糖;九、炸雞。煎的時候要掌握火候,油溫要保持在80到90度,特別是要煎到雞肉呈金黃色。十、食材。肉桂、高良姜、砂仁、花椒、山奈、陳皮、丁香、糖、鹽十三種,用料多少視氣溫而定,壹般夏季比冬季少。十壹、水煮雞。用老湯煮雞,先高溫腌制,再小火回酥,為的是使肉爛絲滑;十二、撈雞。釣魚時要小心,防止破損,影響形狀。符離集燒雞、道口燒雞、德州扒雞、溝幫子熏雞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雞。在中國1959的國慶大典中,富力記燒雞被列為國宴名菜之壹。

武威熏鴨

產地:中國安徽。

歷史:武威熏鴨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據說在清乾隆三十九年,安徽無為縣的廚師用壹種獨特的方法烹制鴨子。菜色金黃,油光水滑,味道鮮美,制法和口味獨特,全縣聞名,故稱“武威熏鴨”。後來流傳到全國各地,到清末,在全省都很有名氣。它像“符離集燒雞”壹樣銷往全國各地,成為安徽省最受歡迎的特色菜之壹。

特點:用肥鴨熏制。成品菜色澤金黃,皮脂厚,肉質鮮嫩,氣味芳香,風味獨特。

工藝:將鴨子宰殺,清洗幹凈,在右翼下切開6.5cm長的切口,從開口處放鹽,然後倒入少許鹽水,提起來搖晃兩下,讓鹽和鹽水均勻分布在肚子裏。全身抹鹽,放壇子裏2小時,翻面腌制1小時。放入沸水中使鴨毛孔收縮,鴨皮繃緊,皮質蛋白凝固,然後取出,用濕的幹凈布擦拭鴨身,去掉皮衣,特別是腋下和胯部,使鴨胚油光發亮。向鍋中加入材料,煙熏5分鐘,直到它變成黃色。拿出來。鍋中加水,放入調料包,放入醬油、醋、糖、蔥、姜,燒開後放入鴨子,小火煨10分鐘,再用柴火灰壓火,煨30分鐘,然後撈出蔥、姜、調料包,把鴨子換成刀放在盤子上,撒上15克香油,再放入醋。

金銀豬蹄雞

產地:中國安徽。

歷史:金蹄雞之所以叫“金蹄雞”,是因為古代火腿叫“金蹄”,豬蹄叫“銀蹄”,和雞壹起煮。據說這道菜是在蘇州的“金銀蹄子”的基礎上改進的。《紅樓夢》裏的菜“金銀肘”也來源於此。其味濃鮮香,太油太汗,但其鮮味不足。所以當地的廚師用母雞和它們壹起燉在砂鍋裏,肥美鮮嫩,鮮味突出。成了冬天的壹道名菜,從晚清開始就受到人們的歡迎。

特色:豬蹄、金腿、母雞燉。熟食清香,火腿金紅,蹄子玉白,雞肉酥爛,湯汁醇厚,風味濃郁,回味悠長。

工藝:將谷殼刮凈洗凈,放入砂鍋中,加水煮沸,至半熟時,取出幾把橫刀,放回砂鍋中。將母雞、豬蹄洗凈,放入冷水鍋中焯壹下,再撈起洗凈。將雞和蹄子壹起放入煮火腿的砂鍋中,加水淹沒雞和蹄子,大火煮開,撇去浮沫,小火燉。雞熟了,把筍放進去,加鹽和冰糖,燉到脆爛。

牛奶肥王魚

產地:中國安徽。

引言:“淮河八百裏,跨河南、安徽、江蘇;要得到肥王魚,必經峽口。”肥王魚,又名“懷王魚”,是我國極為罕見的魚種,產於安徽鳳臺縣峽口壹帶水域。肥王魚有著奇特的外形,扁圓的身體,紡錘形,黃亮,肥美,光滑,無鱗,肉質細嫩。壹直被認為是上品魚,居淮河之首。吃它的肉嫩如豆腐,喝它的湯鮮如香菇雞湯,聞它的味道香如幽雅的宅蘭。據《鳳臺縣誌》記載,西漢時,淮南王劉安賜肥王魚,十分喜愛。這道菜是每場宴會必不可少的。後來安徽蚌埠、合肥等地的飯館,都是用雞湯加奶來煮,所以叫“肥王魚加奶”,成為壹道名菜,馳名中外。

特點:由肥王魚和豬肉制成。湯汁濃如牛奶,魚肉鮮嫩細膩,口感極其鮮嫩。

工藝:將魚去除鰓和內臟,洗凈,用刀將魚兩邊的柳葉刀線劃小。將瘦豬肉切成長約3.5厘米、寬1.7厘米、厚0.3厘米的梳狀切片。炒鍋燒熱,加入豬油,燒至七成熱。將清湯加熱至沸騰。加入魚、肉、蔥、姜,蓋上蓋子,將湯烤至乳白色,加鹽、白胡椒粉,倒入湯碗中。

腌鮮桂魚

產地:中國安徽。

歷史:腌鮮桂魚,又稱屯溪“臭桂魚”。屯溪原本是壹個不知名的小鎮。1840之後,上海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口岸。原來通過江西出口的特產,由新安江改為杭州,出口上海。就這樣,屯溪成為了本省的商品集散地。每年重陽節過後,長江著名的鱖魚市場都會把魚運到屯溪出售。從望江到屯溪大概有七八天的路程。為了防止鱖魚在路上變質,我們在去之前把魚放在木桶裏,在魚身上撒壹層淡鹽水,在路上停留的時候把魚翻過來。這樣運到屯溪,鱖魚不變質,鰓色還是紅色的,還散發著壹股異味。但是只要是廚師用熱油鍋炸的,小火煨的,都是鮮嫩透骨,特別好吃。就這樣,屯溪“臭鱖魚”出名了,所以當地也叫“腌鮮鱖魚”。它已經有壹百多年的歷史了。

特點:由桂魚經腌制、燒制而成。菜色淺黃,魚肉嫩白,風味濃郁,清香可口。

工藝:將桂魚放入木桶中,每層魚上撒壹層淡鹽水,待魚滿後蓋好桶,每天翻壹次,250C腌制7天左右,取出晾幹。炒鍋燒熱,加入豬油,大火燒至七成熱時,將魚煎1分鐘,翻面,煎至兩面微黃,倒入漏勺瀝幹油。原鍋留少許油,將肉片、筍片略炒,將魚放入,加入醬油、紹酒、糖、姜末、雞湯,大火燒開,改用小火,約30分鐘。等湯差不多幹了,撒上青蒜,用濕澱粉勾芡,淋上少許熟油,即可食用。

油炸麻雀

產地:中國安徽。

歷史:據說炸麻雀的名氣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朱元璋帶兵攻打太平政府,路過縣城時,麻雀成群結隊地飛來飛去,大呼小叫。朱元璋心煩意亂,命令士兵射殺麻雀。戰士們把被打死的麻雀收拾幹凈,用熱油炸脆吃,味道鮮美。朱元璋嘗後大加贊賞,經常命令士兵殺麻雀吃。這道菜聞名全省,已成為安徽著名的野味之壹。

特點:由麻雀經油炸,用調料腌制而成。菜的顏色紅而有光澤,肉幹香脆,味道鮮美。

工藝:悶死活麻雀(用手捏住嘴悶死或用水淹死),切去喙殼和爪子,開膛,洗凈,晾幹。炒鍋放植物油,燒至七成熱,放入麻雀,炒5分鐘左右,待腦蓋發白,麻雀浮起時取出。將炒好的麻雀放入原鍋中,加入鮮湯、裝滿姜、八角、丁香、桂皮的調料包以及醬油、糖、鹽,然後用大火燒開,再改用小火。等鍋裏的湯稠了,拿起來晾涼,用香油泡壹兩個小時。

李鴻章雜碎

產地:中國安徽。

歷史:李鴻章雜碎,又名鞏俐雜碎。這道菜始於清末。相傳晚清大員李鴻章寫歐美,曾在美國中國餐廳招待美國使節時,吃了壹碟燉燕窩。因為是用雞絲和火腿壹起煮,所以叫“雜碎”,這道菜世界聞名。清代野史大觀記載,李鴻章出使時,“在美斯中國吃飯,幾次請唐朝的館子吃飯。西方人問名字,中國人很難有對的。這個系統的名字叫做‘雜碎’。從此,雜碎之名響亮。”雜碎是安徽方言,就是雜碎。因為李鴻章是安徽人,“李鴻章雜碎”成了安徽的壹道名菜。

特點:由海參、魚肚和火腿制成。成品菜用料多樣,質地軟熟,鮮味濃郁,鮮鹹適口。

工藝:水發海參、魚肚、魷魚、熟火腿、玉蘭花片、腐竹都切成5厘米長的條狀。鴿子蛋煮熟去殼,少量雞、五花肉、扇貝加酒、蔥、姜,籠蒸透。雞肉和五花肉切片,幹貝拉切絲,魚糜卷成幹貝斯球,籠蒸。接下來將以上東西放入鍋中,加入雞湯和調料燉入味,整齊的放入大碗中,加入雞湯,稍蒸出。將湯倒入鍋中,將食物蓋在大湯盤上,撒上熟火腿絲和雞絲。鍋裏的湯燒開,用濕澱粉勾芡,澆上豬油,澆在雜燴上。

鄭文山竹筍

起源;中國安徽。

歷史:鄭文山的竹筍產於歙縣的鄭文。筍殼黃中帶紅,筍肉潔白,鮮嫩無比,微甜。在安徽,人們壹直把它作為制作蔬菜的主要原料。《安徽通誌》中有“魏州六市筍出,不如問政者。”

特點:它是用安徽鄭文的竹筍做成的。竹筍色白,香脆,鮮甜微酸。

工藝:將竹筍去根去皮,洗凈,煮2分鐘,取出,用刀拍松,切成3.5厘米長的段,放在盤子裏。將糖、醋、香油、味精、鹽放入碗中,打成風味汁,澆在竹筍上。

桐城文廟

桐城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桐梓王國建立於春秋時期,郡縣制建立於唐初至德。古縣文化起於宋,興起於明,興盛於清,尤以桐城派古文為盛。古老的祖先在這裏留下了各種歷史見證,名人和桐城派代表人物留下了豐富的遺跡。古建築更是璀璨的明珠,烘托著這座古城的優雅。在眾多古建築中,桐城文廟超群奪目。文廟建築群以大成殿為中心,以南北中線為對稱軸。主要建築有門樓、宮墻、池畔、潘橋(又稱狀元橋)、大成門、崇聖寺、申屠寺、東西龍寺等。

等等。總占地面積3200平方米。主次建築錯落有致,渾然壹體,像壹組凝固的優美樂章。門樓鍍金,有趙樸初先生題寫的“文廟”二字。

桐城文廟是明清以來供奉當地孔子的禮制建築群。它住在縣城中心,面對廣場,面對繁華街區和平路,三面環繞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如繁星拱月。據《安慶府通城縣誌》記載,文廟原位於縣城東郊外。建於元祐初年(公元1314),元末毀於火。明初洪武遷至此址。後因士兵、火災、風雨反復侵蝕,明清時期修復19次。雖已廢棄,但仍是原貌,翻修後的孔廟依然金碧輝煌,古樸典雅。

主體建築大成殿面向平臺,俯瞰前方大成門和門樓,兩側是東西走向的長貓道,庭院開闊,中間鋪設石板,是祭奠的通道。正殿寬5間,深3間。其建築風格既有明清特色,又有遼金遺風。是研究古建築的珍貴三維資料。

縱觀文廟建築群,不僅有高聳入雲的石坊、飛檐走壁、氣勢磅礴,還有許多造型精美、精致細致的磚雕、木雕、漢白玉雕刻。僅文廟門樓就有60多處鏤空木雕、浮雕,“孔子生平事跡”、“魚木農耕”、“魁星點鬥”、“拔尖”等圖案生動有趣。

文廟內有壹座桐城博物館,館藏文物從新石器時代到宋代瓷器,從李的繪畫到方以智的書籍,從雍正禦資保和殿大學士張的虎銅印,到乾隆禦銘中的玉璽板指,共計1245件,其中壹級文物24件,二級文物125件,還有許多稀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