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寺位於玉安山,是壹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寺廟,建於大理國時期。因“朱倩傳說,犀牛顯異”的神話傳說而得名。元初,高僧、雄辯大師在此講學,開創了大乘佛教在昆明傳播的先河。顏淵三年(1316),元仁宗下詔保護寺產,朱倩寺的名聲越來越高。
寺廟從西向東,沿中軸線有四個主要建築和三個庭院。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建築依山布局。山門懸於山頂兩坡,三室寬11.5 m,兩室深7.2 m,塑有兩尊金剛像。山門左前方有壹座鐘樓,占地22平方米。山門入口是壹個長方形的院子,裏面種著兩只元代的孔雀,需要三個人相擁。天王殿也懸掛在山頂兩坡,三間房寬19.2米,三間房深12米,內塑四天王和彌勒佛。天王殿與大雄寶殿之間有壹“回”字形天井,占地約1.200平方米。兩廂是客廳和蠟燭店。東面是天王殿,背面是羅漢殿,北面附近的三間房名為“梵音閣”,有216羅漢;靠南的三間房叫“天臺來閣”,也有216羅漢。右翼有壹座神龕,單獨供奉壹位祖先,為呂宗的祖先傳道。大雄寶殿矗立在高高的平臺上,歇息在單檐的山頂上。五室寬度為21.2m,三室深度為18.1m。屋檐下無鬥拱,正面有三扇獨立的門,各有六窗六窗。大殿正中,有壹尊三世佛(中佛,左藥師,右阿彌陀佛)的金色泥塑。)兩壁彩繪羅漢68尊,梵文天臺連有500尊。正殿每耳各有壹副殿,左邊的伽藍殿,八臂三眼,十分猙獰。享受周圍的山神之地;右殿為禪宗三祖,右為媽祖易道,中為達摩,左為百丈淮海,成型於光緒年間。這三位都是唐代的禪宗大師,傳到宋代成為林佶教。光緒初年,朱倩寺方丈自稱是正宗的林佶第三十六祖,制作了這三尊塑像,以示不忘根。正殿右墻下有碑,即明代白話聖旨碑。正殿後面是華嚴閣,歇息在重檐上,鬥拱豐富,但在1986年冬天被燒毀。現在市宗教部門集資重建,富麗堂皇,甚至比以前更好。朱倩寺山頂上有三座墳墓,上面長滿了新鮮的苔蘚,風化嚴重。其中壹位,寺院創始人,元代名師雄辯寂塔。寺南約120米處,有海會塔庭院。
寺內文物眾多,有彩塑、碑刻、楹聯壁畫、古柏等,其中聞名中外的五百羅漢像尤為引人註目。
清光緒十六年(1890),朱倩寺大修時,方丈孟佛請四川合川縣泥塑藝人李光秀重修了500尊羅漢。李廣秀運用佛教造像與現實生活人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深入昆明社會,觀察各種人物的表情、舉止、儀態作為創作素材,經過七年的精心構思和努力完成。
竹寺的500尊羅漢泥塑,擺脫了傳統佛教泥塑中“壹面千佛”的刻板模式。羅漢們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他們的形象就像社會上的眾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緒,不同的表情,都被刻畫的惟妙惟肖。泥塑是用中國傳統的礦物和植物顏料如石黛、石蘭、石綠和靛藍繪制的,色彩淡雅而不褪色。
20世紀60年代初,中央美術學院對中國八大佛教名寺的500尊羅漢像進行了分析。結論是昆明朱倩寺的500尊羅漢像藝術成就最高,是中國泥塑中的瑰寶,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寶庫中的明珠”。
寺內碑刻眾多,有元代聖旨、明代玉安山重建竹寺、玉安山祭祀藏經、清代玉安山重建竹寺、重建華嚴閣序等,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竹子廟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