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科隆大教堂的歷史演變

科隆大教堂的歷史演變

科隆是阿爾卑斯山北部的著名城市,被稱為“北方的羅馬”。公元前37年羅馬時代,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女婿阿格裏皮在此建城,是羅馬的殖民城市。它的名字由Colonial演變而來,這座城市成為了羅馬帝國的軍事要塞。公元50年,這座城市是羅馬女王克羅蒂的出生地,它被正式命名為科隆。

785年,羅馬天主教會設立主教,萊茵河貿易中心發展起來。自從795年被指定為威斯特法倫大主教的住所後,科隆的宗教地位日益加強。科隆因修建了壹系列教堂建築,主要是大教堂,而被命名為“北方的耶路撒冷”。1201年成為自由城市,發展成為東西歐的貿易中心和中世紀德國最大的城市。由於此時貿易、手工業和藝術的高度發展,手工業行會甚至選舉自己的市長,與羅馬統治者競爭。當漢薩同盟成立時,科隆成為壹個主要城市。它擁有下萊茵-西法倫城市群的總部。15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承認科隆為自由城,該城獲得了自由城的權利。15世紀後,隨著漢薩同盟的衰落,科隆在德國的經濟地位逐漸下降。

這種變化直接解釋了為什麽科隆大教堂采用哥特式建築。德國早期深受羅馬文化的影響,教堂建築是典型的羅馬風格。12世紀後,市民階層崛起,政治經濟發生變化,建築形式也隨之變化。大教堂的建造是歐洲天主教和中世紀文化繁榮的象征。1164年,德意誌帝國皇帝、科隆大主教倫納德在意大利米蘭作戰時獲得了壹件珍貴的戰利品——崇拜新生基督的東方三聖遺骸。於是,科隆成為繼西班牙的阿圖聖地、意大利的羅馬和德國的亞琛之後最著名的朝聖地。1238年,法國國王從拜占庭皇帝手中買下了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時佩戴的京冠,於是巴黎成為科隆最有力的競爭者。為了保持聖地的地位,奉獻這壹遺跡,建築風格從當時新興的哥特式風格中選取。科隆主教選擇在15年8月開始建造聖母升天節教堂,標誌著壹個新時代的開始;在當時最大的城市德國建造世界上第壹座大教堂是他們的共同願望。根據考古發現,教堂原址是羅馬帝國占領時期的壹處普通住宅。從4世紀末或5世紀初開始,小規模的教堂就建在這個位置上。之後教堂不斷擴建重建,直到873年9月27日老教堂正式竣工——今天科隆大教堂的前身。1248年4月30日,教堂幾乎毀於壹場大火。另有消息稱,“科隆大教堂位於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建於希爾德堡原址”。

整個建築工程跨度超過六個世紀,是德國中世紀哥特式宗教建築的典範。今天的科隆大教堂建於1248年,完成於1880年。如果19世紀的復古風席卷歐洲,這部哥特式經典永遠也不會完成。歷經七個世紀,它的歷任建造者都抱著同樣的信念,絕對忠於最初的計劃。大教堂工程浩大,至今仍保存著數千份設計圖紙。其建設周期長達632年,為世界之最。1248年,法國建築師凱爾·哈麗雅特應邀設計建造了科隆大教堂。8月1248日,科隆主教康拉德·馮·霍斯登(Conrad von Hostaden)在聖母升天節當天舉行了大教堂的開工儀式,這標誌著壹個時代的開始。25000名市民期待已久的時刻到來了。在當時德國最大的城市建造壹座“世界第壹”的大教堂是大家的共同願望——富人捐錢,窮人出力,藝術家貢獻智慧,統治者全力支持。當時規模較小,其建築形式采用了早期基督教時代的建築方法,極其簡單。

最初的項目是將合唱團從1248封頂到1322。前期工程耗資巨大,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不可想象的。雙屋頂教堂高44米,上下筆直,既保證了地基的穩固,又體現了哥特式建築特有的垂直線性效果。據說,當時的人們其實是先建造直插雲霄的柱子,再在上面安裝木鶴,最後實際上是“高空作業”。今天的人已經沒有機會看到像空中樓閣壹樣的腳手架了,但是僅僅從它14米的中跨就可以想象出這座細長的金字塔形建築是如何拔地而起的。木匠、泥瓦匠、石匠、搬運工甚至各種後勤人員都在夜以繼日地加快工期。夏天,他們壹天工作14小時以上,黎明時分,冬天七八個小時。有的工人壹天吃三頓飯,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打地基、修柱、吊梁等相對容易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最難的任務是封頂。人們先在地面上鑄造屋頂平臺,然後吊裝到近60米的高空——為了減輕重量,節省石材,木匠和石匠合作,用木頭和石頭組成屋頂。盡管如此,人們仍然擔心“細長”的柱子是否能代替承重墻支撐屋頂,並根據經濟美觀的原則,將柱子上的許多石頭疏散,並建造玻璃屏風。如果44米高的屋頂坍塌,後果不堪設想。幸運的是,建教堂不是搭積木。聰明的設計師利用羅馬式大教堂建築中的拱門設計,創造出尖拱、肋拱和飛拱,幫助柱子共同支撐穹頂形的天花板——這是哥特式建築的精髓。在科隆大教堂,每個主柱周圍都有拱墻,通常是五個拱門,但也有三個拱門和七個拱門。

雖然條件艱苦,工期緊,但設計師們壹點也不馬虎。在沒有現代幾何和力學知識的情況下,他們反復研究每壹個細節,邊實驗邊搭建。即使在沒有統壹尺寸標準的情況下,那些默默無聞的偉大建築師也只是簡單地親自建造模型和制作物品就取得了成功。在工程後期,由於資金短缺和地區主教之間的權力和利潤之爭,許多參與建設的人幾乎是懷著堅定的信念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他們相信上帝,希望建造壹個人間天堂,祈求上帝的保佑。1322年,大區主教海因裏希·馮·魏斯伯格主持了合唱團的封頂儀式,科隆大教堂工程正式落下帷幕。

15世紀初,人們試圖在原教堂的南面並排建造壹座教堂(南廳),但這座58米高的建築還沒建成就倒塌了,只在柱子上留下壹只木鶴作為科隆的象征。

由於歷次戰爭的阻隔,特別是“三十年戰爭”和“百年戰爭”兩次漫長的宗教戰爭,建設工程時斷時續。1560年,教堂內的大廳基本完工,因德國宗教改革工程而中斷(據報道曾遭遇火災)。

1842年,德國著名建築師卡爾·弗雷德裏克·辛格勒(Karl Frederick Singler)呼籲公眾重開大教堂工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響應這壹呼籲,給予了財政支持。1842年9月4日,在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進行了第二次奠基。從65438年到20世紀60年代,普魯士帝國強大,財力雄厚。科隆大教堂的爛尾工程再次被提上日程。德國人急於顯示自己的強國地位,決心在原有教堂的基礎上建造世界上最高的教堂。早在之前,包括大作家歌德在內的許多名人就提出了重建大教堂的想法。1864年,科隆發行彩票籌集資金,直到1880年正式完工。科隆大教堂被層層加高,逐壹加寬,形成兩座“高塔”作為今天的正門。以“十字心”為主體的建築群。直到1880 65438+10月15,當時世界第壹高樓科隆大教堂舉行了盛大的竣工儀式。成為建築史上最傑出的成就之壹。

除了其獨特的價值和藝術價值,它還顯示了歐洲天主教的力量和耐力。1942年,英美聯合空軍轟炸德國。科隆位於萊茵河,下遊腹地是化學工業集中區,是遭受轟炸最嚴重的城市之壹。戰爭結束時,科隆老城被毀90%。由於德國天主教通過教廷請求,這座古老的教堂幸免於轟炸。科隆大教堂雖然沒有被摧毀,但也被盟軍的十幾枚炸彈擊中。戰後,康拉德·阿登納總理對家鄉科隆情有獨鐘,並主持修復科隆大教堂,使其煥然壹新。科隆人非常推崇兩位“康拉德”——1248主教和1948總理的貢獻,他們不僅讓科隆大教堂重現輝煌,還創造了今天的新德國。

20世紀末,酸性的空氣無情地侵蝕著每壹塊斑駁的石頭,壹波又壹波的翻新開始了。保持大教堂的建築特色,保護和管理內部藝術陳設。從1999開始,大教堂改造提出了1720萬馬克的預算。得益於宗教界、個人和政府的資金援助,科隆大教堂作為信仰的象征和新中歐文化傳統的統壹見證,將得到更好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