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山景區位於崗溝街以南,有兩座山峰,猶如壹只鳳凰的兩只翅膀。山上植被茂密,野生植物300多種,是濟南市壹級綠化區。秋天,楓樹、火把、黃櫨等紅葉漫山遍野,如雲似火。山上壹棵五角楓,歷經千年滄桑,被譽為濟南“楓樹之王”。旁邊是兩株“姊妹柏”,珍稀柏種,樹齡壹千多年。香溢寺,又名朱峰寺,隱藏在綠樹紅葉之中。據碑文記載,始建於北齊武平年間。相傳古代壹個和尚在附近山洞修行時。忽然看見山北的石臺上落著壹只金鳳凰,各種陽光,百鳥爭鳴。知道這裏是風水寶地,道智和尚在這裏修建了香溢寺。每年農歷四月初二至初五,數百名來自各地的客商和遊客聚集於此,舉行傳統的山民大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棒骨秧歌”是以崗溝為中心,覆蓋黎城全境的舞蹈藝術形式。它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清朝乾隆年間,港溝街上有壹戶名叫藍雨村的人家。四兄弟各有壹個漂亮的女兒,全家12人和睦相處。妻子在家煮豆腐,丈夫挑著擔子去鄉下賣,女兒們幫母親做家務。有壹年春節,村裏的男女老少敲鑼打鼓,踩高蹺,鬧哄哄地過年。四個女兒被困在家裏,感到非常孤獨。她們回房間哭了,聲稱要出去和姐妹們玩。第二天,父親買了鼓,分發給四個女兒。他自己撿的豆腐棒兒,他老婆撿的當豆腐包布。全家人邊敲邊跳,自娛自樂。鄰居們也聞訊趕來跳舞。演出結束後,表演者從少數增加到大量,並發展到全村,舞蹈不斷豐富,成為節日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每當春節來臨,“棒棒秧歌”們就會盛裝打扮,前面彩旗鑼鼓開道,後面兩個人擡著壹個用稻草做成的糧庫,用紅筆糊上“福”字,後面跟著“棒棒秧歌”隊,在大街小巷跳著舞走著,在場地表演給鄉親們送去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