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位朋友傾訴了他的困惑:
這家人在羽毛球館打羽毛球。壹個小女孩來抱怨她的兒子踩傷了自己。朋友馬上開始教育兒子,讓他知道這是不對的,讓他向小女孩道歉。但是兒子說沒感覺踩著她了,說我們錯怪他了,他立馬不高興了,甚至說再也不和媽媽打羽毛球了。
等到大家都冷靜了,再推進剛剛發生的事情,他又不高興了。感覺兒子每次做錯事都這樣,現在每次都不了了之。該同學認為自己永遠無法正確判斷什麽樣的行為是對是錯。就是不知道該怎麽辦,所以覺得特別無奈。
這可能是每個家長或多或少都會遇到的情況。其實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至於同學說的情況,我覺得我能做的是我媽代替她兒子給小女孩道歉,說她兒子踩了她。對不起,但是我過會兒將提醒他小心。
單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可以問問他是不是沒註意到踩到別人了。媽媽剛剛看到她被人踩了,下次打球要註意周圍有沒有人,不然踩到腳會疼。不要馬上判斷對錯,只要告訴孩子剛才發生的事情,談談母親的感受。我希望沒有人因為粗心而受傷或受苦。
在同學對那次事件的描述中,我看到了孩子被罵引起的排斥。孩子不介意事實,但會在意媽媽的評價,往往覺得做錯了事就意味著自己是個錯誤,被貼上了負面的標簽。
其實處理類似情況的方式是靈活的,可以用很多方法,但總的原則是,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影響孩子的關鍵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被接受了,在媽媽眼裏就是最好的,媽媽也壹直認可我,那我做事就會更自覺。只有在被尊重和被愛的氛圍中,孩子才會逐漸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價值體系。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壹開始就要求孩子永遠不要做這件事。做任何事都不可能完美。如果妳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妳會發現妳在學習過程中經歷了很多錯誤,才逐漸積累經驗,最終成為壹個有獨立判斷力的人。如果孩子做什麽都是在父母的判斷和指導下,孩子的嘗試和探索就會被否定,孩子就會失去探索的動力,甚至可能會故意反其道而行之。這樣的增長是沒有生命力的。畢竟孩子不是加工成家具的木頭,而是有生命力的小樹苗。他的潛力需要鼓勵和關心,而不是指責和否定。
孩子不是壹夜之間長大的,孩子也不是機器人。父母能做的,可能就是在身邊慢慢引領,不管談多少路,最好還是自己示範。
當妳在生活中做了錯事,馬上道歉和彌補,孩子也可以慢慢學會道歉和彌補。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妳可能會經歷很多事情。反正壹件壹件慢慢來,不著急,耐心和孩子相處。不管發生多大的事情,其實妳和孩子的關系是和諧的,這才是最重要的。就算他當時做的真的不對,就算他當時不承認,在妳的行為引導下,他也會逐漸知道自己做的是對的。
孩子的成長是壹個漫長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是很辛苦的。但如果我們急於讓他壹下子變得彬彬有禮,言行得體,那是不現實的,往往適得其反。慢慢來,沒關系。孩子在妳的影響下會越來越好。妳可以用愛耐心地生活,孩子也會像妳壹樣成長。
經過簡單的溝通,同學們也就釋然了,意識到自己太著急了,決定給孩子做個榜樣,先致力於改變自己。
後來我們約定,母親先主動給孩子道歉。比如直接否定妳當時的說法,可能會讓妳覺得難過,媽媽以後會努力改變。如果下次媽媽表現不好,兒子會提醒媽媽嗎?"
父母壹般會主動道歉,孩子也會表現得像個願意接受道歉的小天使。
回想自己的脾氣,偶爾拍壹下女兒的小手,女兒只會讓我道歉。那認真的樣子也很可愛。我壹道歉,保證以後不再這樣,我們又開心了。
家是讓人放松和溫暖的地方,不是講道理,而是明辨是非。育兒教育也是,真的是壹個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