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起源
商朝人用甲骨來預測吉兇,然後用刀筆在甲骨上刻上人物、日期和問題。這是甲骨文。周朝以蔔筮輔助占蔔,蔔筮包括六十四卦。壹個卦有六個圖,每個圖叫壹個卦。決定好壞的詞,本來叫“瑤詞”,“瑤”就是引出的意思。
有壹些字是屬於卦的整體的,也有壹些字是互相屬於的;所以後來又分為卦和文。這種蔔筮也是蔔筮官的蔔筮記錄,蔔筮官按照蔔筮的順序編輯蔔筮,成為《周易》壹書。
第二,進化
1.戰國末期,道家和陰陽家學說盛行,儒家受到兩派的影響。他們對《周易》卦爻辭進行了各種新的解釋,並通過這些解釋弘揚了儒家哲學。這個新解釋的內容就是所謂的《易傳》。
2.《易傳》中,俳句和圖像學比較系統。用壹句俳句判斷壹個卦的意思——“荀”就是“破”的意思。“形象”這個詞相當於現在所謂的“概念”。此外,還有文言和銜接兩部傳記。
文言文解釋幹坤兩卦:凝聚發揮宇宙觀和人生觀,偶爾也單獨解釋卦。銜接是易傳最重要的。
3.漢代新發現了《說卦》、《序卦》、《雜卦》三部傳記,後被稱為《易經》。《說卦》演繹了卦像,說明了自然界和世界上壹些事物的壹個卦的概念。《卦序》解釋了六十四卦按序排列的原因。《雜卦》比較了各卦意義的異同。
第三,地位
到了漢代,《周易》上升到儒家六經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