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溝是歷史文化名鎮。沙溝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豐厚,明正德九年間沙溝出了進士萬元鵬,此人為官德正,皇帝賜給他立進士坊,以其紀念。具有濃厚地域色彩和獨特水鄉風情的傳統文藝“板凳龍”是泰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沙溝的廟會、燈會和石刻、紙紮、制鐵、竹業、衡具等傳統文化產業享有盛譽,境內遺存的古街巷、店鋪、民居、石橋等,都極富歷史神韻,沙溝市政府舊址、蘇中公學舊址、虹橋、益民巷古民居群、魚市口石板街等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沙溝益民巷位於千年古鎮沙溝的後大街,全長100米,寬1.7米,南接鎮區居民區,北臨後河清水碼頭。整條巷子樓房聳立、青磚黛瓦、座座屋脊高翹,門前墻磚浮雕,狹窄幽長、古色古香。益民巷初建於嘉慶20年(1780年),距今已約有200余年。當時名為儒學巷。沙溝姜氏儒學總部在該巷巷底偏東處的北張仙祠內。在北張仙祠西邊十多米,還有壹大戶院宅,該院四合頭,大門朝西,整個建築很有氣派。該院的主人叫趙鴻儒,是趙氏家族儒家之首,他常帶領趙氏儒派到文廟與姜氏儒派匯文賽詩,在這當中,常有因觀點不同發生爭論,加之自古以來沙溝姜趙兩大家族矛盾重重,兩大家族在商業、文化等領域內都在明爭暗鬥,雙方均想爭個上風。因而矛盾不斷加深。後來,趙氏有三戶在巷中建豪宅,為趙氏儒學展現雄威,企圖在文學上超過姜族。姜氏第16代孫姜益吾的上祖在巷南建壹大宅,叫姜氏龍庭,有蓋趙之意,他住巷頭如鶴立雞群,且與鹽城官員來往,專與趙姓打筆墨官司。他拉攏宋氏在巷頭東側建房,***同與趙儒相搞到底。
民國初年,戰爭不斷,時代變遷,民主沖儒,儒學銳減。儒學巷內有數戶出於種種原因棄宅去揚州,更有兩戶賣房給它姓。此後,有二戶江姓問卦建房,在巷底建宅。陳玉成祖父在巷南也建壹高宅,門不開在巷內,意在不與姜趙爭鋒。其後儒學無人問津,儒學巷也亦隨之消失。民國初年,沙溝始設郵局,當時郵局的位置就在益民巷南對面,故人們習慣性稱此巷謂“郵局巷”。文革前期,巷內住了好幾戶基層幹部,壹心為心謀利,在群眾中口碑頗佳,在以後的巷名普查變更中遂被改為“益民巷”。沙溝益民巷古宅成群,***有16戶,百年以上民居有13戶。其中有5戶房屋布局呈四合樓,中間壹方天井,集中體現了明末清初的建築風格,且目前大都數房屋保存基本完好,是研究水鄉建築史的最佳歷史實物,非常難得。
“揚州八怪”之壹鄭板橋、著名教育家宋澤夫、作家海笑、漫畫家蔣義海、詩人馮亦同、龐余亮等文人墨客曾在沙溝工作、生活多年。八壹電影制片廠曾多次來沙溝拍攝水鄉風光和《沙家濱》的姐妹片《雙天湖》。
飲食文化頗具特色,名聞遐邇,享譽大江南北的名菜名點有沙溝魚圓、藕夾子、酥皮春卷、小麻餅、水粉炒雞,並被列入中國維揚菜譜,有“遊在東吳杭州,食在廣陵沙溝”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