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江山實習區地質圖像特征

江山實習區地質圖像特征

3.3.2.1巖石地層圖像特征

本區出露新元古代至第四紀地層。根據圖像特征和填圖要求,劃分為17個地層單元。現根據上橫塘、吳嘉龍、藕塘底三個地層剖面的影像圖(圖3.5),結合區域航空遙感影像,將測區各地層單元的影像特征總結如下。

圖3.5地層剖面圖

◎第四系(Q):松散沖洪積。分布於高山峽谷、山谷和河谷平原。圖像中大部分被耕地占據,主要是水田,其次是旱地(果園、菜園、茶園等。).河谷平原(胥江),除耕地外,村鎮集中。例如,江山市就位於這種地貌類型的沖積和洪積沈積物上。航片上的影像特征非常清晰,呈白灰色調,典型的網狀或網格狀,與下伏地層的界線清晰(圖3.6a)。

曲江群(K2Q):紫紅色礫巖、砂巖。散見於雞公山、木蓮洞、老虎山、外桐嶺以東。航拍照片顯示,由於擡升斷塊的影響,形成了崎嶇的山峰和低矮平緩的丘陵。在平緩丘陵區,有覆土部分,多為旱地耕作,呈較為均勻的灰色調,植被不發育。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或斷層接觸,界線清晰。

圖3.6巖層單元圖像特征

◎丁家山組(P1d):黑灰色燧石、灰黃色粉砂巖。從枇杷柚底部到李桐嶺呈條狀分布。航拍照片顯示了坑坑窪窪的陰影,形成了帶狀山脈的壹部分。與下伏地層的界限是清楚的。

◎石頭山組(C2-P1s):灰色-深灰色厚塊狀灰巖。主要分布在麻雀嶺底-李鵬-下南塘地區,構成向斜核心地層。主要地貌是孤立的山丘和溶解的窪地。在喀斯特窪地,土壤覆蓋層較厚,水田和旱地較多。孤山上植被不發育,呈灰色-深灰色。還有大小不壹的采石場。與下伏地層的邊界清晰(圖3.6b)。

◎藕塘底組(C2o):該組巖性復雜,主要為黃白色長石應時砂巖、礫巖夾紫紅色粉砂巖、灰巖透鏡體、灰白色-黃白色應時礫巖等。主要分布在方家山、藕塘底、唐雅至何家山壹帶,王嘉北部、李桐嶺有零星出露。在地貌上,常構成大規模的山體,呈東北方向分布,溝壑不發育,影線粗糙,植被呈坑窪狀,色調不均勻,與下伏地層呈過渡關系(圖3.6c)。

◎葉家塘組(C1y):紫色泥質粉砂巖、灰白色砂礫巖、黑灰色砂質頁巖、粘土巖、粉砂巖。分布於西山西部藕塘底組西部,李桐嶺南部有零星露頭。地貌上與藕塘底組共同形成大規模山體,但出露面積較小,多沿山脊分布。部分地區層理清晰,植被發育,顏色較暗,與下伏長武組界線清晰,呈假整合接觸關系。邊界往往表現為山脊壹側由陡變緩,邊界兩側在顏色、地貌、植被、陰影等標誌上存在明顯差異(圖3.6d)。

◎長武組(O3c):灰綠色、黃綠色頁巖夾細砂巖、粉砂巖。主要分布在藕塘底至彭濤、塘頭至長豐壹帶,範圍較廣。在航片上,影像特征明顯,呈灰白色調;植被發育程度相對較低;溝壑發育,呈碟形;屬低丘地貌,平面形狀呈“姜狀”。土丘邊緣光滑,土丘頂部圓形,土丘上方放射狀微沖溝發育良好,是識別地層的主要標誌。與下伏地層的界線大部分清晰(圖3.6e),部分剖面需要追蹤確定。

◎黃泥崗組(O3h):磚紅色頁巖、粉砂質頁巖。該層厚度小且穩定,壹般在20M左右。航片上的影像是均勻的淺灰色窄條,表面光滑細膩,常出露在山坡或馬鞍上,植被不發育。與下伏地層的界線清晰(圖3.6f)。

◎巖瓦山組(O2y):灰綠色、紫紅色瘤狀泥質灰巖。其分布與黃泥崗組基本壹致,但在金木塢、外彭、蓮花山也有出露。構造上位於背斜核部及其附近。層理圖像清晰,植被不發育。位於背斜核部時,多為東北分布的山谷或馬鞍地形,山谷間旱地和村落分布集中。為翼層時,為東北斷續分布的塊狀丘陵地形。與下伏地層的界線清晰(圖3.6g)。

◎樂虎組(O1-2h):黑色薄層矽質巖、粉砂巖、頁巖。分布在上橫塘至拳班、螞蚱山壹線。圖像特征為:色調較暗,植被發育良好,有密集的麻坑陰影;在地貌學上,常形成山脊,與巖層走向垂直,沖溝發育;與下伏地層的界限是清楚的。

◎寧國組(O1n):深灰黑色筆石頁巖。分布於上橫塘、鄭家塢至淩家山以西壹帶。該層厚度較小,壹般為20 ~ 40m。由於巖性較軟,易風化,該層地形為典型的馬鞍型,植被發育不均勻,色調為灰白色。與下伏地層的界線大部分清晰(圖3.6h),部分剖面需追蹤確定。

◎銀竹埠組(O1y):以黃綠色雜色頁巖為主,沿沿河丘陵東南坡腳呈條帶狀分布。溝壑發育,植被發育不均勻,色調不均勻。不規則塊狀山體斷續分布,無植被部分微沖溝發育良好。與下伏地層的界線清晰(圖3.6i)。

◎邊邊組():灰色薄層狀灰巖夾泥灰巖或鈣質頁巖。分布在江山崗和西山北部。由於構造的影響,該組巖石均有不同程度的矽化,常形成高大的山體。植被發育良好,色調為灰色至深灰色。溝壑稀少,采石場分布。需要指出的是,該區邊邊組的圖像特征與受斷層構造影響較小的邊邊組有很大不同(圖3.6j)。

◎湯和組():黑灰色薄層矽質巖、碳質頁巖。出露範圍較窄,僅少量分布於西山東北段。從地形上看,它位於山脊的壹側,植被茂密,呈深灰色調。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邊界不明顯。

西峰寺組(Z2x):主要為灰白色白雲巖。分布在江山崗和西山東北段,沿山脊。圖像顏色為深灰色,植被發育良好,溝壑較少。

◎雷公塢組-唐智組(Z1l-Z1z):雷公塢組由灰綠色和灰紫色塊狀礫質泥巖和粉砂質泥巖組成。唐智組主要為淺灰色矽質頁巖和粉砂質頁巖。雖然巖性差異較大,沈積環境不壹致,但均位於測區西山構造帶,巖石普遍強烈矽化,難以區分,故合並為壹個地層單位。

矽化作用後,該組巖石巖性堅硬,抗風化能力增強,形成東陡西緩的帶狀山地。巖石節理裂隙發育,針闊混交林生長茂盛,顏色較深。

尚書組(Pt3s):主要為暗紫色塊狀酸性熔融火山角礫巖、凝灰巖和流紋巖。分布在江山港以東。屬低緩丘陵地形,平面形態呈腦狀或姜狀地貌,淺灰-灰色調,旱地、村落分布密集,沖溝發育,為樹枝狀水系。

3.3.2.2地質構造的影像特征

不同產狀(1)地層的圖像特征

水平地層在遙感圖像上呈現出壹些獨特的圖像和地貌特征。在地形被嚴重切割的地區,下伏地層出露,較新的地層分布在山頂或分水嶺上,較老的地層分布在山谷或沖溝低窪處。在圖像上,不同色調或微地貌帶是圍繞山體或山脊的閉合同心圓、貝殼、花邊等陰影圖案。由於差異風化,形成了階梯狀地形、桌山、平頂山等地貌。

在遙感圖像上,垂直地層呈現為不同色調或微地貌的平行線性或弧形條帶。這些帶不受地形切割的影響,可以穿越山谷和山脈,沿著自己的方向延伸。堅硬的垂直地層形成山脊或脊狀地形,有兩個對稱的斜坡;而軟弱地層形成平坦的山谷和窪地。兩者結合形成了“肋”地形。

傾斜巖層是最常見的巖層形式。由於產狀和地形切割程度不同,可以形成各種復雜的圖形特征。在平坦地區,由於地形未切割或切割很弱,傾斜地層在圖形上表現出與垂直地層相似的圖像特征,因此很難判斷它們的傾角和傾角。而在地表被嚴重切割的地區,傾斜地層在由不同色調或微地貌條帶組成的遙感影像中表現為壹系列平行的折線、鋸齒狀線、弧形等影像特征。

(2)解釋傾斜巖層的產狀

解釋傾斜地層產狀的方法是通過觀察、分析和判斷來確定地層三角面與地形坡度方向的關系。地層三角是指在遙感影像上,同壹傾斜地層露頭線上的高點(脊點)與相鄰的兩個點(谷點)連接而成的三角形平面。其實際形狀受巖性、地形侵蝕程度、巖石傾角等因素影響,在圖像上可以是三角形、半圓形、半月形、梯形等形狀。多個地層三角形往往是沿傾斜地層傾角的疊瓦狀圖像,沿地層走向斷續連接成波浪形、鋸齒狀或不規則折線狀。地層三角面是判斷地層產狀的最佳標誌。

利用巖層三角面判斷巖層產狀的方法很多。這裏只介紹壹種常用的方法——眼估計法。

目測法是根據遙感圖像上巖層三角面頂角的大小來判斷其產狀。巖層傾角較小時,其頂角也較小(圖3.7)。這種方法只能定性區分地層的傾向和傾角。壹般將水平、平緩、中等、陡峭和垂直地層的傾角分別定義為< 5°、5° ~ 20°、20° ~ 45°、45° ~ 80°和> 80°。利用航空照片估算產狀時,應盡量選擇照片中心的巖層三角形,以減少中心投影帶來的誤差。

圖3.7利用巖層三角形的圖像特征判別巖層傾角。

(3)褶皺構造解釋

根據褶皺構造的解釋標誌,本區可解釋出兩個向斜和兩個背斜。

◎長塘向斜:核心為長武組,兩翼由黃泥崗組、巖瓦山組等地層組成,分布於東北部。兩翼巖層的三角面清晰,尖端指向相反的方向;兩翼地層特征圖像呈對稱分布,西翼地層出露寬度較大,東翼地層出露寬度較小,表明軸面傾向東南。根據野外調查資料,向斜核部長武組仍有壹些次級褶皺,說明向斜是壹個復式向斜。

◎李鵬向斜:核心地層為丁家山組和石頭山組,兩翼由藕塘底組和葉家塘組組成。輪轂分布在東北部,軸面傾向東南。西翼地層出露完整,地層三角面清晰,尖點相對;由於斷層構造的影響,東翼地層出露不完全,部分地區地層層序倒轉,但仍與西翼對稱。巖溶地貌在核心層廣泛發育。縱向、橫向和斜向斷層發育,向斜受到壹定程度的破壞。

吳嘉龍背斜:核心地層為巖窪山組,兩翼由黃泥崗組和長武組組成,樞紐呈北東向展布。兩翼巖層三角面清晰,尖端指向相反,地層圖像對稱分布。在背斜核部的瘤狀灰巖中,縱向節理發育,巖石易風化,多沿軸線形成山谷或鞍部,地下水豐富,村落集中。

◎西山反轉背斜:沿西山北東向展布,核心地層為唐智組-雷公塢組和西峰寺組。兩翼為邊邊組、銀竹埠組-長武組和葉家塘組。背斜西翼地層出露雜亂,部分地層倒置。如西山北段西部和外桐嶺,可見較老的地層覆蓋在較新的地層上。東翼是正常翼。由於背斜內NE向和NW向斷裂構造發育良好,核心地層多形成矽化破碎角礫巖帶,構成西山主體,背斜兩翼圖像特征不明顯。

(4)斷層構造的圖像特征

本區斷裂構造發育,按走向可分為四組:北東向、北西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他們的形象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沿斷裂走向往往出現明顯的色調異常:當斷裂規模較大時,往往形成壹定寬度的色調異常帶或色調界面。如藕塘底部的NNW向斷裂和西山的NE向矽化破碎帶有明顯的異常色調帶(圖3.8a);西山東緣斷裂以異常聲調界面為特征。當裂縫規模較小時,異常色調線往往沿裂縫走向出現,即沿裂縫出露線顯示的異常色調比背景色調暗或亮。

圖3.8斷層構造的圖像特征

◎斷層兩側地層缺失、重復或橫向錯動:地層缺失、重復反映的斷層壹般難以直觀識別,需要熟悉地層層序或地層巖性組合才能給出正確解釋。地層(巖體)橫向交錯顯示的斷層壹般容易識別,如吳嘉龍、長豐-淩家山、蓮花山-吳剛等北西向斷層(圖3.8c,D),這些斷層不同程度地交錯地層,造成斷層兩側色調的明顯差異。

◎沿斷層走向有線性陡坎(懸崖)、山脊、窪地或山谷:由於斷層構造特征和性質的多樣性,斷層構造具有不同的地貌。如西山西緣的NE向逆斷層,沿其走向經常出現斷崖、斷崖(圖3.8b);方家山-藕塘底北東向逆斷層幾乎沿山脊線分布,形成山脊狀地形(圖3.8e)。奧陶系分布區的大量北西向線性凹陷或溝谷,大多與北西向張扭性斷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