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清代的皇宮,作為封建統治的中心,政治活動頻繁,宴會不斷,飲食標準嚴格。據《大清鈔》記載,皇帝的三餐由禦廚掌管,山珍海味等菜譜都寫在壹個牌子上。“魚、雞、羊等常規產品。每餐都有,而且必須是雙人的。禦廚是主人。”如果沒有特別的意願,誰也不能和皇帝同桌吃飯。後妃、皇後和嬪妃通常在這座宮殿用餐。
在清朝,皇宮裏的規定非常嚴格。皇帝和皇太後不能在飯桌上隨意表達自己的“愛吃”,對於自己非常喜歡的食物,也要嚴格遵守“不能超過三勺”的家法。據說這是為了防止有人在大米裏下毒。直接掌管皇帝飲食的禦廚做飯用的水,是專門從北京西郊玉泉山運來的泉水。鄉親們都說這裏的水“最幹凈”。吃的米有黃的,白的,紫的。在北京西部的玉泉山、豐澤園、湯泉,都有人種植這種水稻。此外,還有全國各地的精米貢品,稱為“貢米”。雞、鴨、魚、肉、新鮮蔬菜和野味等。,主要靠當地進貢和購買。比如東北的盛京將軍每年都會進貢宮廷,比如鹿、熊掌、野豬、鵝、臘肉、鹹魚、鱸魚、雜魚等。張家口等地區每年也有大量牛、羊、奶制品進貢。各種美食佳肴應有盡有。
由於各地供奉的貢品種類繁多,皇帝飲食的品類自然也是五顏六色,清代皇宮的飲食堪稱“天下第壹”。這些都清楚地記錄在內務部的檔案中。皇帝今天在哪裏吃飯,吃了什麽菜,每壹道菜用什麽器皿盛,做了多少,都記錄得很清楚。
通常皇帝每餐有幾十道菜,四種主食,兩種粥(或湯)。菜品以雞、鴨、魚、鵝、豬肉和時令蔬菜為主,輔以名貴海鮮和異國瓜果。比如鹹豐十壹年十二月三十日,剛登基的小皇帝載淳(同治)除夕聚餐:“四種大碗菜,三只燕窩帶“萬”字的鮮肥雞,燕窩帶“如”字的烤鴨,燕窩帶“宜”字的什錦雞絲;四小碗菜,燕窩鴨條,鴿蛋絲,雞翅絲,鴨腰;四個菜,燕窩炒鴨絲,炒鴨鳳爪,炒鯉魚,肉絲煎蛋;兩種盤,鴨、豬和餅,白糖油餅和如意卷;燕窩八仙湯。”壹桌飯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壹個人是不可能吃完的。很多東西只是按照清朝的規矩擺出來,然後送給別人。皇帝留下的飯菜壹般都是給王子、公主、妃子、大臣等吃的。,而嬪妃留下的飯菜多是給宮女和太監的。
在清宮飲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慈禧太後的飲食。據記載,慈禧太後壹頓飯通常有100多道菜,盛放食物的器皿和餐具也十分考究。飯前,先吃水果和茶。在菜肴中,大約有十種豬肉,幾種雞鴨羊肉,還有各種烹飪方法,如烤,蒸,炒。廚師們要絞盡腦汁把菜肴擺成成龍、鳳凰、蝴蝶、花朵等各種吉祥圖案,或者拼出“福”、“壽”、“如意”等字樣。慈禧禦廚中不乏名廚、大腕,如王玉山,擅長“抓炒”,號稱“四大抓”——抓炒裏脊、抓炒魚片、抓炒腰花、抓炒蝦仁。
清廷不僅對皇帝的飲食有特殊要求,對皇後的日常飲食也有明確規定,皇後的飲食不得超過皇帝。但慈禧晚年習慣每頓飯吃120多道菜,配新鮮水果外帶,這是對祖宗規矩的極大違背。清朝這個時候離滅亡不遠了,因為太暴力了,人民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