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石羊鎮在明清兩代共考取翰林2名,進士7名,舉人69名,進貢學生65438000余人。據說正是因為石羊有這麽大規模的孔廟和孔子銅像,石羊人才輩出。長期以來,來這裏拜謁聖人孔子的學生絡繹不絕。
石羊夫子廟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初。歷經600多年的風雨,主殿為齋藤優子亭、誦經亭、香仙寺、月亮橋、大理石壁畫和石刻,占地近千平方米。建築古樸而精密,整個寺廟地面都覆蓋著黃色、紅色和綠色的有色玻璃。門上雕草,精致獨特,龍鳳、獅虎、花鳥、魚蟲、松、柏、藤、葛藤,彩畫工整,栩栩如生。寺內孔子銅像,鑄造於康熙年間,九年完成,高2.3米,凈重2.5噸。這是中國最大的孔子銅像。
夫子廟和孔子銅像是整個石羊古鎮的靈魂。夫子廟建築面積1616.8平方米,由大成殿、天子臺、朱子閣、藏聖民、明倫堂、東鄉等組成。建築格局采用中國古代宮殿辦公的庭院布局,註重縱橫軸線,突出主體建築,兩側對稱布置次要建築,形成統壹的組織體系。夫子廟大成殿內,有乾隆、康熙等皇帝和名人題寫的“萬世為人師”、“參天”、“聖人大集”等9塊匾額,紅底金字,光彩奪目。夫子廟內還有“馮氏接經”大型石刻浮雕,長4.1米,高2.2米。它由六塊大理石組成,內容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反映了明清時期石羊古鎮鹽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記錄了古鎮繁榮的歷史。龍女放羊、海豹刺虎等美麗的神話傳說和故事,是明清時期石羊歷史的壹個縮影,被外界譽為石羊的“清明上河圖”。
夫子廟周邊美景,如天臺俯瞰、文殊夕陽紅、寶坻朝燕、香河夜月、香菱艷芳、六安春波、西固早美、魯東天晴等,使人沈浸在對聖賢倫理的思考中,同時也享受到大自然帶來的美好感受。
石羊古鎮旅遊資源豐富。有6個大類,11個小類,87個單位。既有自然旅遊資源,也有人文旅遊資源,但人文旅遊資源占據絕對優勢,人文旅遊資源的內涵非常豐富。現存文物古跡眾多,其中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是國家AAA級旅遊區,雲南省首批命名的三大歷史文化名鎮之壹,楚雄州60個旅遊名鎮、四大特色旅遊名鎮,是著名的“雲南鹽都、祭孔聖地”。儒家文化、鹽文化、歷史文化、彜族文化、佛教文化構成了石羊古鎮的特色旅遊文化。
石羊孔廟又稱石羊孔廟,位於香菱山腳下。始建於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重建於明朝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歷史上石羊因鹽而興。自漢代開始制鹽以來,已經開了100多口井。每口井自古以來分為五個區域:觀音井、老井、喬靜井、界井和尾井。有詩說:看巧姐最後五口井,煮鹵水賺錢。大竈小竈,雞窩竈,鹽鍋鹽佛鹽。陽城縣城交通繁忙,成千上萬的人向四面八方聚集。千年鹵水味,青山長壽兩岸。
到目前為止,很多井已經關閉或停止,仍然有兩個保存完好的。其中壹口位於石羊鹽廠招待所,是最古老的鹽井。這是漢代挖的。“蒙古人放羊的時候,舔土刨土,像羊壹樣得到石頭。”這個美麗的傳說就出自這口井,所以它被命名為石羊井,也被稱為陵陽井。另壹口位於下鹽田,名為清風井,開鑿於漢代,井深33米。水井保存完好,至今仍有取水用的輪子。1988年,石羊鹽廠又投資5萬元,新井直徑10余米,井深約190米。石羊鹽廠的鹵水都來自這口井。“龍山蒼翠”:即洞後回龍山形似龍,樹木蔥郁,山中有亭閣,蔚為壯觀。
“香菱祥雲”:即夫子廟後面的香菱山(也叫天臺山)山腳下因鹽霧和水汽而升起,在晨光中看起來像五顏六色的雲彩。
“寶秀晨煙”:清晨薄霧籠罩的密林中,大王廟後管鮑山上的行人、騾馬景象。
“文殊夕陽紅”:又叫“文殊歸”,即文殊亭,因地勢險峻,只有正午時分才能被太陽照射,此時所展示的就是壹種奇特的景象。
“谷口橫煙”:即從南關進入石羊狹窄的山谷口時,在陽光下呈現的縷縷輕煙,猶如長虹。
《香河夜月》:深夜的月亮,呈現出高山小月影投江的奇特景象。
“龍泉夜鐘”:即龍泉寺的銅鐘,每晚雞叫時鳴三聲,以提醒吳涇的工人起床幹活。
“水亭觀瀑”:即在聖水亭中,可以看到對面山上流下的景色,轟然而下,令人心曠神怡。
石羊的廟會很多,有王龍會、土主會、太平會、孔廟祭祀會、文昌會、延長會、福地會、關勝會、火神會等。
龍王會:農歷正月十三,又稱荊凱節,因有“龍女牧羊人”的傳說而舉行。這壹天,四面八方的人陸陸續續來了,張燈結彩,舞龍舞獅,盛況空前,並請戲班唱戲,也帶出了壹批石羊的表演者,石羊也因此被稱為“滇劇之鄉”。
太平會:自二月庚申日起,經、壬午、癸亥至甲子日,會期五天,關、九、喬、頡利、衛五井輪流與會。其活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
當地業主大會:即農歷三月二十八,又稱“賽馬大會”。是為了紀念土地神救了李偉而舉行的慶典。
秋初節:即楊梅節。這壹天,楊梅山方圓數十裏的各族人民聚集在楊梅林欣賞楊梅,歡樂地載歌載舞。
孔子追悼會:農歷八月二十七是紀念孔子誕辰的祭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