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子女的角度考慮:壹來方便經常能和父母見面,避免了相互的掛念,照顧起來也方便;二來城市裏的醫療資源豐富,到了壹定年紀身體會多多少少有個小毛病,這樣診斷醫治條件要優於農村;三是兒女和父母壹起生活,父母從飲食營養各方面生活質量自然會比他們自己在老家時有所提高;四是自己只要有時間時能隨時陪著父母壹起去逛逛商場,逛逛周邊景點,讓父母高興開心。
然而,晚輩這種盡孝的行為,許多老年人卻不樂意接受,甚至強烈反對。在生活中不少老人很苦惱,時不時有老人吵鬧著要回農村生活。
我公婆長年居住在農村,有自己熟悉的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和自己耕種多年的土地和深有感情的老屋。
農忙時大家相互幫互助***同播種收割,汗水打濕了衣衫,笑容洋溢在臉上,壹起盡情享受著春天帶來的希望和秋天豐收的喜悅。誰家菜地裏的蔬菜成熟了,妳壹捆兒我壹把兒,相互贈送之後,各家的飯桌上都是五顏六色,各種口味。
閑暇時,村頭巷尾妳壹群我壹夥兒,大家相互嘮嘮嗑,聽聽誰家快有喜事了,誰家的牲口跑丟了,誰家又搞起副業了…大家妳壹言我壹語,好不熱鬧,開心的笑聲久久回蕩在小村落的上空。
即便偶爾誰缺個席的,大家也都清楚地知道他們家兒女回鄉看望來了,或者去走親訪友了。大家都不知情的情況下,自然而然的就會考慮到是不是他們家有什麽事了,都會主動上門去看看需不需要幫忙。就這樣村子裏的壹個個小家庭組成了整個村落這樣壹個和睦互助的大家庭。
2009年,我們終於擁有了壹套屬於自己的房子,開心之余就會時不時跑回老家給公婆做工作,讓他們進城來住。
“嗯,俺們才不去呢。”公婆的頭搖得像撥浪鼓,“俺可舍不得俺那四畝地和家裏的十幾只雞。”
“咱農忙時回來住,農閑時去城裏住,不耽誤種地。”我們想方設法地勸著。
“不行不行,在這兒誰都熟,沒事了串串門聊聊天。去城裏妳們上班了,連個說話的都沒有,不去不去。”公婆堅定地拒絕。
沒辦法,就這樣又過了五六年,婆婆的心臟出現了問題,我們接到城裏住院治療了壹段時間,出院後,公婆堅持還要回老家,這次,我們堅定了我們的意見,“軟硬兼施,各個擊破”,終於把他們留在了城裏。
城市裏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雖是熱鬧,可人生地不熟的,環境生疏,出門分不清東南西北,也不認路,再加上不懂交通規則,公婆便不敢跨出家門,整天就是吃喝、看電視、睡覺三部曲,十分苦悶無趣,天天吵鬧著要回農村老家生活。
本來接他們來城市享福,他們卻說物質生活很豐足,可精神生活乏味,成天閑坐家中,十分無聊,什麽樂趣也沒有。沒過多久就打道回農村老家了。
我們又回到了周末假期往家跑,定期接公婆來體檢復查的日子。直到2012年,婆婆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住院次數也越來越多,在我們的再次堅持、利弊分析之後,他們終於答應重新進城居住了。
九年過去了,婆婆的身體在我們的精心照顧調理下,恢復得越來越好。他倆不但熟悉了周邊的環境,還每天堅持和幾個新結識的老友壹起去公園散散步,去超市逛逛搶點兒特價的東西。每次餐桌上他們都會開心地告訴我們今天又看到聽到了什麽新鮮事,又搶到什麽特價菜。
尤其是遇到孩子們放假,他倆更是提前四五天就開始大包小包地往家準備孩子們愛吃的零食。並按照列出的菜譜,提前壹兩天燉雞燉魚,忙得不亦樂乎。看著他們忙碌開心的樣子,我們也感到無比的幸福踏實。
有句古話,“小樹易活,老樹易死”。正如樹木壹樣,小的樹木移植多數能順利成活生長,而大的樹木尤其是老的樹木移植則大多數都會枯死。人同此理。
人到老年,接受新事物比較慢,對於新環境的適應也比較困難,所以,老人總是本能地固守自己原有的生活圈子,排斥新的環境,這是理所當然的。
而且老年人不僅需要豐富的物質生活,更需要充實的精神生活。他們幾十年如壹日勞作所形成的生活習慣、鄰裏友誼、親朋好友情感、環境氣候適應等等情況,如果突然之間出現發生較大改變,他們壹時半會兒是難以接受的。
親身經歷後,“愛嘮叨的糊塗蟲”認為: 要讓老年人享清福,並非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徹底休閑享樂,做無所事事的閑居者,而是讓他們實現老年自身價值,並使其從老有所為中享受樂趣從而健康長壽。
盡孝的最佳方法,是讓老年人根據其個人身體狀況和生活愛好以及心願,自由選擇。要順應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設法讓他們的物質精神生活充實起來,而不要盲目強迫老人進城享受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