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遊子思念的是哪裏的燜面,明明是遠方的故鄉。
我覺得人和家鄉的關系大概就是孩子和母親的關系,從壹開始就有壹種天然的親情。所以,就算走到天涯海角,就算過了十年二十年的人生,彼此的血脈始終相連。
也許,不經意間,壹直藏在心底深處的東西就會浮現在眼前——家鄉的山水,兒時的夥伴,白雪皚皚的街道,夕陽的黃昏,父親的慈祥,母親的溫柔...
這種早已溶在血液裏的鄉愁,這種隱秘而豐富的隱憂,大概是每壹個遠離故土的人的精神基礎和通病。
好像跑題了,打住,今天本來是要說燜面的。
閑話少說,說燜面。
燜面作為壹種特色面食小吃,起源於宋代,流行於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按說,它是壹種歷史悠久的美食。
平時喜歡看散文,尤其是關於美食的。然而,汪曾祺、梁實秋、林語堂、蔡瀾在他們關於食物的著作中,都沒有提到過這種燜面。大概是因為太普通,太家常,寫不出什麽新意,那些名家也懶得在上面浪費筆墨。
紅燒面確實是最常見、最家常的壹種面。壹把面,五花肉壹起,壹點小菜,壹大鍋燉菜,壹鍋菜,肉,菜,面,省事,省時間,省營養。
當然,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做法。但用料大致相同,主料是面條,配料壹般是豬肉和豆類,也可以拌上豆芽和芹菜。還可以加入西紅柿、香菇、蘑菇、土豆等。根據自己的喜好。也很好吃。
我是山東人,我就說說我家豆豉燜面的典型做法吧。
先說燜面。面條妳應該買薄濕面條,圓的或平的。也可以是熱幹面。我媽媽更喜歡和熱幹面壹起燉。她告訴了我方法,但我壹直沒抓住要點。關鍵是我沒聽,也不想學。壹直覺得不濕面燉的很好吃。當然妳也可以自己卷,但是不管是買的,手卷的,幹的還是濕的,壹定是越細的那種,因為面條越細口感越好。據說山藥蛋派作家趙樹理最喜歡燜面。趙夫人能夠用最硬的面條切最好的面條,並能做好燜面。
燜面裏的肉壹定是五花肉,純瘦肉吃起來太柴,不香。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沒有用羊肉,我從小就沒吃過羊肉。不吃到什麽程度?有壹次,鄰居用我的刀切羊肉。她的刀鈍了,無法切割。然後,我再也不會用那把刀了。可能是心理問題吧。即使把那把刀洗了壹百遍,我還是覺得它有羊肉的味道。
燜面裏的豆子就不用說了,就買新鮮的豆子,洗幹凈,切成段備用。
燜面的方法和步驟:
1?準備食材。面條、五花肉、豆角、花椒、八角、蔥花、姜絲、蒜末、生抽、老抽、料酒等。
2?先把面條放在壹個鍋裏蒸,然後把油、花椒、八角倒入另壹個炒鍋裏,炒到香味四溢。將肉片和蔥花姜絲同時放入鍋中,再放些料酒去腥,用小火煸炒至肉片中的油煸出,這樣肉片吃起來不油膩,多出來的油可以營養豆類和面條。
有的人燉面的時候省略了蒸面這壹步,面直接在鍋裏燜。其實用蒸籠蒸面條要十幾分鐘,然後蒸籠煮出來的面條口感順滑。不然直接燉的話,水容易變大變粘。
這壹步要註意的是,面在蒸之前用手拉成小塊,然後搖勻,均勻鋪在抽屜上。這樣可以避免面條粘連,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不要“結塊”
3?肉差不多熟了。將豆子倒入鍋中繼續翻炒。讓豆子吸點油,味道會更好。
4?接下來炒鍋放鹽,放醬油上色,然後加水。再加點水。除了燉豆子,留點做面條。
這壹步的關鍵詞是“加水”。這是整個燜面最難的部分。水少了,鍋底的豆子都燒焦了,上面的面還是生的。不能加太多,不然就變成煮面條了。
那麽應該加多少水呢?只能說是合適,酌情調整。
中餐菜譜中最常見的詞是“適量”和“少許”。不像烘焙食品,各種食材都精確到克。所以,烘焙食物看起來很難,其實很容易。妳只需要按照處方。有壹段時間對烘焙食品很瘋狂,甚至有過開甜品店的夢想。我做的甜點比較多,我養成了做包子和餡餅的習慣,之前把面團稱重,這樣成品大小壹致,非常漂亮。
很多人說加水到“豆子過不去”就夠了,但問題是,到底放了多少豆子?有些人喜歡多吃蔬菜。燜面的時候,豆類用的比較多。有的人不愛多吃蔬菜,豆類用的少。所以,加多少水,最標準的答案就是“適量”。
5?此時豆子七八分熟,面條七八分熟。用筷子夾起面條,放入豆鍋,攪拌均勻。當面條吸收了鍋裏的很大壹部分湯汁時,再把面條挑到鍋的上面,鋪上豆角和少量湯汁的底部,蓋上蓋子,燉幾分鐘,直到面條完全吸收湯汁。
這壹步需要註意的是,面條在鍋裏攪拌均勻後,壹定要把所有的面條撈起,蓋上蓋子,文火慢燉。不要打亂豆子在最下面,面條在最上面的層次。不然面條壹碰到鍋底,水分壹蒸發就糊鍋了。
還有壹點要註意的是“多燉幾分鐘”,這個很難把握。這個時候最好不要離開,聽到水裏有“刺”的聲音基本就可以關火了。
6?關火後撒上蒜末,把面和菜拌均勻,就算是活的了。
這樣燉出來的面,肉香,面香,菜香,蒜香,交織在壹起,香而不膩,松而不膩,軟而有力,滑而入味。
最後做個蛋花湯,和燜面絕配。
這個燜面,看來不是壹次就能學會的技能,需要不斷的嘗試和調整。但如果妳天賦異稟,悟性很高,壹次就能做好。至於面、菜、水的比例,就不用管了。如果想吃硬的東西,就少加水;如果想吃軟的,就多加點水。如果喜歡吃蔬菜,就多放壹些;不喜歡吃就少放點,壹切以自己的口味和感覺為準。反正就像寫文章壹樣,有時候需要變通,自由發揮。
有人說河南的燜面最有名,有人說山西的燜面最好吃。畢竟必須是自己的母親做的。小時候愛吃媽媽做的豆豉燜面。不過我現在的燜面技術已經遠遠超過她了。
其實很多時候,壹種食物代表的不僅僅是壹種食物,更是壹種味道,壹種記憶,壹種感覺。這些味道、記憶、情懷,長期以來夾雜著故鄉、鄉民、鄉愁、堅韌等等情懷和信仰,令人回味和懷念。
所以,即使吃再多的山珍海味,我們還是會懷念家鄉壹些普通食物的味道,因為那些最簡單最普通的食物是有溫度的,其中蘊含的煙火氣是家的味道,更是壹種溫度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