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壹個社會的文化都可以分著兩種文化:壹種是主流文化,即雅文化;壹種是非主流文化,即俗文化。如果人們只關心主流文化的研究,就會喪失文化的豐富性。洛陽風物民俗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來壹直綿延不斷,從某種意義上說,洛陽風物民俗就是中華風物民俗的淵源和縮影。蘇東坡說:“洛陽古多土,風俗猶爾雅。”
(壹)洛陽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藝術的精華,距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唐三彩是指唐代俑器和陶器上的釉色而言。三彩是通稱,並不只限於三種顏色。唐時多以紅、綠、黃為主,故稱“唐三彩”。實際上除以上三種顏色外,還有白、黑、蘭、紫等顏色。唐代的這種藝術珍品最早是在洛陽發掘出來的,故有洛陽唐三彩之稱。唐三彩的復制與仿制工藝,在洛陽已有百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孟津南石山高氏家開始仿制,經過歷代藝人們研制,使制作的工藝技巧與藝術水平達到了壹定的高度,在全國工藝產品評比中,名列前茅。洛陽唐三彩,目前生產廠家很多,產品在市場上供應充足,已成為饋贈國內外親朋好友的貴重禮品。
(二)洛陽宮燈
洛陽宮燈,歷史悠久,古樸典雅,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洛陽宮燈,品種繁多,常見的有白帽方燈、紅紗園燈、六角龍頭燈,走馬燈、蝴蝶燈、二龍戲珠燈、羅漢燈等,尤以紅燈最為有名。洛陽宮燈,造型優美,宜書宜畫,撐合自如,易於保存。洛陽宮燈制作始於漢代,代代相傳,至今仍很盛行。洛陽老城人李文林及朱氏成為壹代制作宮燈的名師,所制宮燈萬余盞,遠銷省內外。解放後,北京中南海,大會堂、天安門城樓上也掛起了洛陽宮燈。自1983年起,洛陽每年壹度的牡丹燈會,將制燈技藝推向了新高度,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的宮燈藝術,光彩奪目,令人贊嘆不絕,,已成洛陽的壹道迷人的景觀。
(三)澄泥硯
黃河澄泥硯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觀之壹,唐宋時皆為貢品,原產虢州,後失傳。新安縣的民間藝人,從1987年開始挖掘研究澄泥觀的制作工藝。經過反復試驗,燒制成的仿古黃河澄泥觀,具有澤美如玉,擊如鐘馨,貯墨不腐的特點。硯的式樣又有改觀,從單壹的貯墨功能並為收藏珍品。主要式樣有壽星、盤龍、臥虎、醒獅、臥牛等圖形,投入市場、深受國內外賓客歡迎。
(四)仿古青銅器
洛陽是中國青銅器制作最早的地區之壹,在洛陽東部二裏頭的夏文化遺地中,不僅出土有青銅器,還發現了青銅作坊。洛陽仿古青銅器不僅再現了歷史的風貌,而且已成為精美的工藝品。青銅器的主要品種有馬踏飛燕,犀牛、醉邪、方彜、車馬俑、人物俑,奔馬、酒器、刀、劍,樣樣都形象逼真,再現了遠古風采。
(五)洛陽杜康酒
史料記載,杜康酒是洛陽的傳統名酒,也是全國的名牌酒。杜康是中國糧食酒的創造人,被譽為酒聖,距今已有3000多年。古往今來,“杜康酒八仙”、“杜康醉劉伶”的動人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杜康已成為瓊漿佳釀的代名詞。建安時期的曹操在《短歌行》中寫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訪問中國時,周恩來總理為他舉行宴會,田中贊道:“天下美酒,唯有杜康。”並希望下次來中國時能喝到杜康酒。消息傳出,古代杜康釀酒之地的汝陽、伊川在“復興杜康,為國爭光”
的號召下,幾經試驗,使失傳的杜康酒復生。從此,杜康酒以名揚海內外,並多次被評為全國優質酒。
(六)洛陽探鏟
洛陽古墓很多,曾有“邙山無臥牛之地”之說。舊中國的壹些洛陽人,以挖墓為生,根據他們的經驗,制成了壹種半園形的長筒鐵鏟,這種探鏟呈半筒形,上裝長木柄,手持下探,鉆探鋒利,帶土量多,出土利,又能保持原土質不變,使用方便,判斷準確。解放後被文物部門所采用,定名為“洛陽探鏟”。解放前,洛陽有四家生產這種探鏟,而以楊林家生產的質量為最好,所以又稱:“楊林探鏟”。1955年洛陽被定為全國重點建設城市,利用楊林探鏟,在洛陽探出古墓及古遺址數千處,後被國家文物部門所肯定並拉推廣全國,又傳到蘇聯,東歐與亞州各國,被公認為“洛陽探鏟”。
(七)洛寧竹簾
洛寧竹簾,源於明代。洛寧盛產竹子,從事竹簾編制的人有數千人,多數技巧精湛,造型奇巧。洛寧竹簾主要有門簾、窗簾、樓房走廊的墊簾。編制者根據竹節情況,巧作安排,制成各種各樣的優美圖案,引起國內外客商的極大興趣。洛寧竹簾在日本最受歡迎,年出口日本常在40萬掛。
說到民俗的話,與漢族人的大多數習俗都壹樣的。。也有壹些地方的特色。。
比如:
女子嫁人的 哭嫁
家裏面有人去世的話,三年內的對聯怎麽掛,都是有講究的。第壹年不貼對聯,第二年貼紫色對聯,第三年才貼紅對聯
家裏有人去世的話,過年時怎麽走親戚也是有講究的,第壹年是不允許走親戚的。。
女子出嫁後三日回門
回娘家要帶三色禮
嬰兒滿月要穿小貓鞋
四月中旬賞牡丹花
另外中國農歷的二十四節氣,都是根據洛陽地區的農耕時節來定的,每個節氣都有壹定的農事活動及其它慶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