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求營養科系統和營養科管理。

求營養科系統和營養科管理。

衛生部營養司建設與管理指南(2009年)

部門職能和任務:

臨床營養科是負責門診和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篩查、營養評估、營養診斷和營養治療的臨床醫學科室。其主要職能和任務是:

1.完成臨床營養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與臨床疾病和營養代謝相關的科研)。

2.完成營養門診和住院(包括危重病人)營養狀況評估和營養診斷(各種疾病)

疾病狀態和/或營養不良的評估和診斷);

3.建立營養治療方法(腸外營養、腸內營養、治療性飲食和基礎飲食);制定營養治療計劃,列出營養醫囑;

4.營養治療全過程:包括腸外營養、腸內營養液、均質飲食的配制;稱重,準備治療性膳食,準備和制作基礎膳食並運送到各個臨床病房的患者床邊。

5.根據臨床營養學理論,指導臨床醫生合理使用營養相關藥物(胃腸外和腸內使用的氨基酸、脂肪乳劑、礦物質、維生素和營養復合制劑)。

部門資質:

營養科應具備與其職能和任務相適應的場所、設備、設施和人員條件。

(1)人員配備

1.營養科必須配備足夠數量的醫務人員和經過專業培訓,掌握臨床營養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術並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工作人員。食品操作室的醫生、技術人員、護士、管理人員按醫院技術職稱編制,廚師、護理人員等相關人員按技術工種編制。

2.營養科主任是本單位營養學科的領導。科主任應具有營養或醫學專業教育背景,並取得臨床執業醫師證書和相應的醫學專業技術職務。

3.營養科護士長應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在營養科工作1年以上,並具有壹定的管理能力。

4.餐飲操作間的管理員應具備烹飪基礎,並取得管理類大專以上學歷。

5.營養學家要求醫學營養專業畢業或臨床醫學專業取得臨床執業醫師證書。營養師人數與床位數之比為1:100。

6.營養技術人員不得少於2人。

7.營養科護士人數不少於2人,要求護理專業畢業,取得實踐護士證,完成相應待遇。

8.營養科廚師要求是烹飪學院畢業,並取得相應的技術等級證書。營養廚師人數與床位的比例為1: 25-30,上崗前應進行臨床營養培訓。

9.營養科護士(配餐員)人數與床位的比例為1:35-45,上崗前應接受過臨床營養工作培訓。

(二)房屋設施及衛生要求、儀器設備等。

營養科應設立完善的營養治療工作區,包括營養門診、營養代謝(實驗)室、腸外營養配制室、腸內營養配制室、膳食操作室等。

營養科的位置應與病房相鄰,有完成相應任務的建築面積,工作區應有良好的通風和采光條件。

營養科功能區的設置應滿足醫院功能任務和實際住院人數的需要。

科室總建築面積與床位的比例為:

三級醫院不低於1.5m2:1,其中餐飲操作間1m2:1,其他工作區0.5m2:1。

二級醫院不小於1m2:1,其中餐飲操作間0.7m2:1,其他工作區0.3m2:1。各功能區的工作區域和分區滿足工作要求。科室和功能區標識明確,與醫療機構其他科室的樣式和規格壹致。

1.營養門診:設在醫院門診區,有專門的房間,配備門診工作的設施和用品,包括計算機及相應的營養軟件、代謝車、身體成分分析儀、身高體重計、手握柄、皮褶厚度計、測量軟尺等。

2.營養代謝(實驗)室由稱重室、精密儀器室、氣室、操作室四部分組成,建築面積不小於50 m2。室內墻面為鋁塑板,地面耐磨防滑防靜電。配備與檢測項目相應的儀器設備,包括各種稱重秤、熒光分光光度計、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原子吸收光譜儀、凱氏定氮儀等。進行毒性檢測項目時應有相應的排氣和通風設備。根據項目的開展,配備相應的標本處理和保存設備,如恒溫箱、幹燥箱、灰化爐、水浴箱、離心機、攪拌機、冰箱、應時亞沸凈水器等。

3.腸外營養配制室:建築面積不小於40 m2,分為預處理室、換藥室、藥物配制室和制劑室。其中,制劑室為層流凈化室,室內墻壁采用抗菌塗料或預成型材料,地面耐磨、防滑、抗菌、防靜電。腸外營養制劑室應配備相應的工作設備,包括百級凈化工作臺、操作臺、藥車和藥櫃、冰箱、清洗消毒設備(紫外線燈或空氣消毒器、隔離衣)。

4.腸內營養準備室:與配餐操作室相鄰,建築面積不小於60 m2,分為擦洗室、消毒室、準備室、烹飪室和分配區。其中,制劑室為層流凈化室,室內墻面為帶抗菌塗層的預制材料,地面耐磨、防滑、抗菌、防靜電。腸內營養制劑室應配備具備相應工作條件的設備,包括均質機(膠體磨)、搗碎機、凈化工作臺、微波爐、電磁爐、冰箱、操作臺、藥櫃、蒸鍋、清洗消毒設備、計量器具和各種制劑容器。

5.膳食操作室的建築面積與病床相適應,分為準備室、公共休息室、治療室、主食制作及蒸制室、食品倉庫、餐具消毒室、擦洗室和膳食配送大廳。整個墻面為白色瓷磚,地面耐磨、防滑、防靜電、易清洗,符合防火要求,排水系統完善。房間不能有明溝,有封閉的送餐通道通往病房。營養科配餐操作室按操作區域配備基本設備,包括食品加工、制作、冷藏、冷凍、儲運的各種炊具和設備,治療室配備磅秤等計量器具。

6.其他相應的辦公樓及配套用房包括辦公室、更衣室、淋浴房等。

業務範圍:

1.負責門診和住院患者的營養風險篩查、營養評估、營養診斷和營養治療[包括腸外營養、腸內營養、治療性膳食(限制性營養膳食)、基礎膳食(液體、半液體、軟米、普通米)]。

2.營養代謝(實驗)室應完成與營養治療相關的評價指標檢測,為營養評價、營養診斷和營養治療提供依據。檢測方法符合標準操作程序和質量控制標準。測試報告規範。建立檢驗結果和質量控制記錄。

3.完成需要進行腸外營養治療的患者的診斷,制定營養治療方案(需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根據病情每日調整營養醫囑)並配制腸外營養液。配制時,應嚴格執行核對制度和無菌操作制度。嚴格掌握操作規程、藥物配伍及配伍禁忌。

4.完成需要進行腸內營養治療的患者的診斷,制定營養治療方案(需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營養醫囑根據病情每日調整)並配制腸內營養液。以天然食物為主,利用其食療功能,合理應用腸內營養制劑,註意食物配伍禁忌,配制時遵守操作規程。

5.餐操作室負責完成預約、統計、設備、制作等。根據膳食醫生的建議,為住院患者提供治療性膳食(含各種限制性營養成分的稱重膳食)和基礎膳食(液體、半液體、軟食和普通膳食),並將其運送到患者的病床上。

商業管理:

1.營養科以患者營養治療為主,獨立設置,面向全院工作。

2.營養科由醫療機構醫務科管理。醫院應不斷加強營養科的規範化建設和管理,實施臨床營養工作路徑,確保臨床營養工作的順利完成,從而確保患者享有科學合理的醫療權益。

3.營養科主任全面負責科室的醫療管理和質量控制,護士長和食品操作室管理員協助主任做好相應的管理工作。

質量控制:

臨床營養科應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及相關技術規範和操作規程,並嚴格遵守,確保醫療服務質量。營養科應加強質量控制和管理,指定專人負責醫療質量和安全管理。

醫院應加強對臨床營養科、各職能部門(醫療、護理、醫院感染、安全等)醫療質量的管理和評價。)應履行日常監督職能。

1.建立部門和職能領域的工作體系。主要包括:

(壹)查房與會診制度營養科對住院患者實行三級查房制度,遵守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對會診的相關規定。撰寫營養病歷及相關醫療文書。建立接班制度。

②各功能區的工作體系包括營養門診、腸外營養配制室、腸內營養配制室、營養代謝(實驗)室、營養科膳食操作室的工作體系。

(3)住院病人住院餐預約、分配、送餐制度和餐前檢查制度(住院病人住院餐的種類和質量應由營養師檢查確認後,方可送至病房)。

2.建立完整的醫院膳食醫囑執行體系。住院患者的膳食醫囑應由責任醫生簽發,並由該醫生的護士執行。飲食順序與疾病診斷相符。醫院的飯菜是由食品操作室根據醫囑準備的,送到病人的病床前,冬天保溫。

3.其他相關系統:

①財務管理制度:包括完善的賬戶管理、登記、盤點、審計和倉庫管理制度。建立成本核算體系。

②衛生管理制度:員工健康檔案、食品原料檔案、餐具消毒制度、食品留樣制度、衛生檢驗制度等。

③醫院感染管理系統:包括餐具消毒細菌培養系統和工作場所空氣細菌培養系統。重點是無菌操作制度和防止交叉感染。

4.建立儀器設備維護制度,專人負責,隨時保持儀器設備正常使用,建立使用和維護檔案,定期進行質量控制。

5.建立員工培訓和考核制度,確保醫務人員和工作人員具備相應的技術操作能力,並定期進行考核。

6.建立各崗位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規範。

安全管理

1.醫療安全制度:嚴格執行查房、門診、會診工作制度,規範醫療文書書寫,允許執業醫師和護士在執業範圍內開展工作。接受醫院醫務管理部門的檢查。

2.食品安全體系:包括環境衛生、個人衛生和食品衛生體系。建立食物中毒應急預案。接受衛生監督部門的監督。

3.營養科應建立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強醫院感染管理,嚴格執行腸外和腸內營養液配制的衛生標準和無菌操作,建立醫院感染管理檔案,接受醫院感染管理部門的檢查。

4.營養學科的總體布局應使醫療區、食品操作間、生活區相對獨立,以減少它們之間的幹擾,控制醫院感染。醫療區和食品操作間之間要有合理的醫療流向,包括人流和物流,有條件的醫院可以設置不同的出入通道。工作區域應控制非本科人員進入,尤其是非醫務人員。有足夠的洗手設施和消毒設備。

5.建立藥品和醫用材料管理制度。藥品和醫用耗材的管理和使用有規範和記錄。

6.化學試劑和危險品管理制度:接受醫院安全部門的檢查。

7.防火防盜管理:重點加強防火工作,接受醫院保衛部門的檢查。

8.加強醫療機構工作人員醫德醫風和行為規範建設,接受醫院醫德醫風建設部門的檢查。

監督管理

1.衛生行政部門委托臨床營養質量控制中心(目前在天津、上海、浙江、沈陽、山東等地建立。)或其他相關組織對醫療機構臨床營養科進行質量評價、檢查和指導。

2.醫療機構應當配合衛生行政部門及其委托的臨床營養質量控制中心或者其他組織對臨床營養科進行檢查和指導,不得拒絕、阻撓或者提供虛假材料。

附錄臨床營養科工作人員基本技能要求

首先,醫生

1.經過嚴格的專業理論和技術培訓並考試合格。

2.掌握營養學和臨床營養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對機體代謝和器官功能有壹定的判斷和分析能力:營養素的種類、理化性質、生理功能、虛實的臨床表現;食物來源和食物的營養價值;人口營養需求標準;常見食物的營養成分、食療和藥膳;各種常見病和危重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營養代謝特點;醫院飲食適應癥;腸內和腸外制劑的種類、成分、劑型和營養成分;營養不良的概念、類型、特征和診斷;營養風險篩查、營養評估、營養診斷和營養治療的內容。

3.掌握臨床營養科常用的診療技術:人體測量方法包括身高、體重、皮褶厚度、圍度等。營養評價方法的計算;人體營養素需要量、食物營養素含量計算和食物換算的基本方法;營養生化代謝指標的測定;病史采集和醫療文書書寫;醫院飲食食譜匯編;營養治療軟件的使用等。

第二,護士

1.經過嚴格的專業理論和技術培訓並考試合格。

2.掌握營養學和臨床營養學的相關知識和理論:營養素的種類、生理功能、虛實的臨床表現;醫院飲食適應癥;腸內和胃腸外制劑的類型等。

3.掌握臨床營養治療的專業技術:腸外和腸內營養液的配制方法;無菌操作規範;營養科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營養治療的臨床護理和監測。

第三,廚師

1.接受專業理論和技術培訓,並經考核合格。

2.掌握臨床營養食療的專業理論:營養素種類、理化性質、食物來源、食物營養價值;人口營養需求標準;常見食物的營養成分,食療作用,藥膳的配制,食療的種類,醫院飲食的適應癥。

3.掌握臨床營養食療的專業技能:制作醫院餐;食品樣品保留;防火操作。

第四,照顧者

1.接受專業理論和技術培訓,並經考核合格。

2.掌握臨床營養食療的專業理論:營養素種類、理化性質、生理功能;食物來源和食物的營養價值;人口營養需求標準;常見食物的營養成分、食療和藥膳;常見疾病的飲食原則;醫院飲食適應癥。

3.掌握臨床營養食療的專業技能:制作醫院餐;營養科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餐具消毒。

(中國醫師協會營養師專業委員會)

營養科工作制度

第壹,從大多數患者的經濟狀況出發,計劃和準備符合治療原則和健康要求的膳食。?

二、除特殊需要限制某些營養素外,應根據供應情況,調配營養餐,定期計算營養價值。如果營養和熱量不足,必須及時解決,促進患者身體恢復。?

第三,制定醫院膳食的種類,如普通膳食、半流質膳食、流質膳食和各種治療性膳食,明確規定各種膳食的原則和內容,以便醫護人員了解。?

第四,積極配合臨床,開展臨床營養研究,隨時觀察療效,不斷總結經驗。?

5.在制定各種膳食的食譜時要考慮以下幾點:營養價值、治療原則、食物標準、樣本調整、時令食物和患者的飲食習慣。

六、在采購、儲存、生產糧食時,要搞好經濟核算,註意節約;做到收支平衡,賬目清晰。?

七、做好營養知識的宣傳,使患者了解營養與健康的關系,食療的臨床意義。對廚師和餐飲人員進行營養和衛生知識教育。?

八、各種餐食應按規定時間發放。餐前營養師要檢查味道,確認符合治療原則和衛生要求後再送出去。?

九、病人食堂衛生管理,包括環境衛生、食品衛生、職工衛生要求,按職工食堂管理制度五、六、七執行。?

十、食品的準備、分發、配餐和儲存等。,應根據醫院條件,制定具體要求,並嚴格執行食品和餐具的清洗消毒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