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大風堂食譜

大風堂食譜

(張大千《草書七言》)

張大千(1899-1983)原名全,後改名於,名大千,號大風堂。出生於四川內江,祖籍廣東番禺。1917日本留學,京都學染織。1965438+2009年回國後師從曾、李瑞卿學習書畫。1941去敦煌石窟臨摹壁畫。1949去香港暫住,1952移居阿根廷。1954搬到巴西聖保羅。1956去歐洲旅行,在尼斯遇見畢加索。1969年在美國生活,1977年回臺北建造“瑪雅之家”,1978年定居臺北。他出版了多種選集和著作,如張大幹的書畫集。

張大千擅長山水、人物、花卉,繪畫技藝享譽國際。早年以傳統筆墨為主,尤以石濤為重,作品可感混亂。在敦煌臨摹繪畫後,畫風轉為豐富細膩,筆法在墨妙得到提煉,獲得了文人畫的精髓。到了晚年,畫風又會改變,用綠松石和墨水潑墨就好了。狂野奔放,淋漓盡致。

除了繪畫和精細的鑒賞,張大千的藏書和詩文都很豐富,書法也極有造詣。因為他以繪畫出名,所以他的書法藝術常常被忽視。

張大千的書法家師從清末民初兩位著名的書法家李瑞卿、曾弄佐學習書畫,為他日後的藝術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瑞卿《清史稿》說“詩作於漢魏,與謝濤有關;所有的書都準備好了,尤其是印章。”張大千對李瑞卿的書法情有獨鐘,他以非凡的臨摹才能,很快掌握了李書法的特點和精神,從而能逼真地臨摹其書。

30年代以後,張大千的書法開始醞釀變革。他在李和曾的基礎上,轉學多位老師,並參與了宋代名家皇姑的筆觸,追求拆枝漏痕之美,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張大千《行書》)

(張大千和他的第四任妻子徐文伯)

張大千有三個老婆和壹個紅顏知己有多快(劇照)。

近代張大千是有世界影響的書畫大師。他在創作上的卓越成就就不必多言了。縱觀張大千壹生,早年歷盡艱辛,成年美女不計其數。從20歲成名到去世,張大幹的桃色醜聞比他的畫卷還要豐富。也因此獲得了“數畫才子,古有風流,包括唐寅,今有大才”的綽號。然而,直到2004年3月,隨著張大千巨幅山水畫《莽莽幽翠圖》被專家估價1000多萬元的《浮世繪》。壹枚未曝光的大千先生“秋末”印章神秘出現,這位浪漫天才令人震驚的柏拉圖式戀情終於被解密。

壹個跪著的“美人”,只為真心的知己。

張大千20歲時,因青梅竹馬的未婚妻去世,在寧波天通寺出家。三個月後,他回到了上海。張大幹在上海畫壇打拼的時候,石濤的仿畫已經到了連專家都鑒定不出真偽的地步。

當時,寧波富商李茂昌也是他騙過的富人之壹。當李茂昌給他心愛的女兒李秋君看她花50元買的“真跡”時,她笑著說這幅畫是假的。但這位畫家極有才華,將來會大獲成功,這將是劃時代的。

聽了女兒的話,李茂昌真的開始在上海畫壇尋找這位大師,但是他在拼命地尋找。他看到的是壹個迷人的年輕人。聽了對方的敘述後,張哈哈大笑,以此來感謝這兩年來的苦心經營。他堅持要把海洋還給彼岸。李茂昌海洋沒有接受它,但它被交給了壹個心胸開闊的小兄弟。

李茂昌多次邀請張大千到他在寧波的家中作客。其實他是有意讓他認識自己的女兒。李茂昌的女兒李秋君畢業於上海市務本女子中學。她從小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外表優雅,性格溫柔。她是眾所周知的才女。壹天,張大幹應李茂昌的邀請來到寧波玩。當他在客廳等主人時,他被壹幅巨大的荷花圖吸引住了。壹朵殘蓮,壹根禿莖,壹灘爛泥,飄逸脫俗,張大千松了壹口氣。

張大千嘆道:“畫壇真是幕後。看這幅畫。技法氣勢磅礴,字體卻氣勢磅礴,意境脫俗,有女風。真是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李茂昌笑著說,“看來妳很喜歡這幅畫,哥哥。妳想見見主人嗎?”張大幹趕緊說:“我覺得現在跟師傅學還不晚。就是不知道這個“谷亮唐大師”還在不在人間。”李茂昌笑著告訴他,畫家不僅是活著的,而且在晚上也可以看到。

張大千在焦慮中度過了壹天。直到晚宴開始,客廳的門才砰的壹聲被撞開。我看見壹個年輕漂亮的女人站在落日的余暉中。那個女人好像在跑步,發髻松了。還沒來得及收拾,跑完步臉就紅了。李茂昌指著還沒喘過氣來的女兒,笑著說:“秋兒,這就是妳壹直仰慕的無與倫比的張大千。”說完,他對張大千壹笑:“大千兄。見過妳的主人?”

幾秒鐘後,張大千終於反應過來了。他推開椅子,幾步跑向李秋君。他撲通壹聲跪倒在地,日中真的大叫“蜀人晚輩張騫,見過主公。”

壹段奇怪的戀情開始了。

單膝跪地,知己恨不相逢不嫁。

那次見面後,在李茂昌的“牽線搭橋”下,張大千幹脆在李秋君住的後樓“藕香堂”裏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這兩個人幾乎形影不離,除了睡在不同的房間。

那時候的張大千年輕,有魅力,做過很多事。連李茂昌都知道這壹點。但只是為了這個三姐,大千從來不敢越界。

其實,這半年來,張大幹壹直在思考壹個問題:“為什麽相見恨晚?”原來,張大千在表哥去世後,在老家娶了母親。他心灰意冷,第二年就娶了壹個小妾。這位李家三小姐怎麽能屈尊做他的妾呢?

張大千生性灑脫。他不是個多愁善感的人。但他在三姐背後偷偷刻了“秋晚”的印章。

遇到張大千後,李秋君也陷入了無盡的苦惱:是不是打破常規,讓這位富婆屈尊嫁給壹個窮書生做妾?還是永遠不跨越男女界限,壹輩子保持兄弟姐妹關系?壹次。李秋君看到張大幹正在給四川的妻妾寫信,試探性地告訴張大幹,如果能再娶壹位大小姐為妾,那將是壹件無量的幸事。但張大幹聽了李秋君的話後,楞了幾秒鐘,長嘆壹聲。他壹句話也沒說。

第二天,張大幹來到了他的工作室。他第壹次把工作室關了,不讓任何人進去。直到傍晚,張大幹才打開畫室的門。當李秋君端來茶時,張大千仍是早晨的姿勢:原來他已經在畫室裏靜靜地坐了壹天了。我沒等李秋君說話。張大幹撲通壹聲跪了下來,嚇得李秋君後退了半步。張大千道:“三姐。我年少輕狂。但我深深知道,這輩子我會為畫而生,為畫而死。拋開男女私情不談,這輩子除了妳,沒有誰是我最親密的紅顏知己。但若收妳為妾,則辱壹代才女,我將遭天譴。”

(張大千和李秋君)

三跪處,塵蠟苔痕,夢與情

從那時起,李秋君把他壹生的愛深深埋藏在心底。在張大千面前,他不談婚論嫁,卻假扮自己的妹妹。

20世紀30年代初,李秋君跟隨張大千來到上海,在國立美術學校任教。李秋君壹如既往地照顧張大千的起居,甚至親手縫制張大千的衣服。張大千周遊列國時,李秋君幹脆選擇了自己的弟子,弟子們也尊稱李秋君為“師娘”,李秋君也沒有拒絕。就這樣,李秋君再也沒有結婚。

怕三姐孤獨,抗戰前夕,張大幹把自己的親生骨肉送給三姐收養。李秋君視他們為自己的骨肉,投身於教育事業。

在李秋君的鼓勵下,張大千決定去敦煌寫生。這次敦煌之行對張大千的壹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雖然張大千艱辛的敦煌之旅被冤枉為“古代文化的破壞者”,但這也奠定了他在中國繪畫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徐寶良·貝洪哀嘆說,“在過去的500年裏發生了太多的事情”。畢加索晚年讀張大千的作品時感嘆“真正的藝術在東方”。

無論張大千身在何處,他從未中斷過與李秋君的聯系:無論走到哪裏,無論是在黃山、四川還是敦煌,他都要把自己的藝術感受寫下來,寄給遠方的三姐,與她壹起探討藝術話題。近40年來,他們壹直保持著這種交流習慣。直到張大千1949去了東南亞,失去聯系。

1939.雖然國內戰局比較緊張,但張大千還是想起了遠在上海的三姐。她和新婚的第四任妻子文博從成都飛往上海,慶祝李秋君的50歲生日。當時,張大千已經患有糖尿病。因此,每次吃壹道菜,李秋君都要先嘗壹嘗。臨走前,李秋君拉著文博夫人的手。把我親手為張大千寫的配方給她,對她說:“好姐姐。妳能每天照顧他真是太好了。我就是不能!他是國寶。壹切都要以他的健康為前提!”

抗日戰爭期間,李秋君和何香凝女士在淪陷區上海為遭受災難的兒童,特別是無家可歸的孤兒組織了壹個庇護所。而張大幹則思念遠在淪陷區的三姐。他多次勸她趕緊到自己身邊,怕“會有戰爭,骨肉分離”。然而,李秋君不能離開上海,壹方面,她想念兩個正在讀書的養女,另壹方面,她不想給張大幹的生活增加負擔。1945年8月,遠在成都的張大千聽到抗戰勝利的消息後,難掩內心的激動。他畫了壹幅贊美祖國美景的巨幅山水畫《莽莽幽翠圖》,並蓋上了“秋晚”的印章。他蓋章有兩層意思:壹是因為他知道這幅畫會是他壹生的傑作;第二,有壹天在上海給李秋君看。遙寄思念,紀念壹生情緣。後來,他把這幅畫送給他的朋友謝,希望謝把它帶到上海展覽。李秋君可以看到相思病。遺憾的是,謝還沒來得及把這幅畫拿給看,1952《茫茫又有翠圖》就被沒收了,直到1984才歸還給謝先生。此時的張大千早已遠在海外。李秋君壹生中從未見過這幅畫。

65438年到0949年,張大幹從東南亞流落到南美,他錯過了壹生的摯愛。每到壹個國家,都要在那裏收集壹點土,然後裝在信封裏,寫上“三姐妹壹起秀”。到張大千去世的時候,他有十幾個信封都沒有打開過。後來,在由李秋君的弟弟在香港轉來的給李秋君的信中,他寫道:“三姐,聽說妳最近病榻上徘徊不去,我很心痛。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不能活在原地,卻死在原地。雖然妳和我壹起寫了墓誌銘,但我真的很擔心死後我們是否能分享同壹點。蜀山秦書壹生深受無數美女的喜愛。不過和三姐比起來,柳工代代都黯然失色。史達琳今天還記得妳們第壹次見面時可愛精致的樣子。令人難忘。看來妳很討厭昨天的海峽分離。是西南的家,常常向東南告別。灰塵、蠟和苔蘚標記著妳的夢。”

自從1949之後,張大千和李秋君就再也沒有見過面。李秋君去世的時候,張大千正在香港舉辦畫展。當聽到最愛的人先走的消息時,張大千神情恍惚。他跪不起。幾天幾夜都吃不下飯。從那以後,他壹下子老了許多。身邊的弟子經常聽他說:“三姐壹個人。”八年後,張大幹去世。2004年3月,幾經波折,謝的後人終於將其拍賣。這部張大千壹生的傑作浮出水面後,《秋末》的來歷終於被解密,從而揭露了這段逝去的愛情。(羅天佑)

(張大千和少女池春紅)

張大千手稿

張大千篆書

張大千七言聯的縱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