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葬禮的準備工作
按照老習俗,老人臨終時,要準備壹張單人床(死後叫棺床),讓他睡在上面。死後要換上事先準備好的壽衣之類的衣服帽子,把棺床放在廳中央,頭朝向廳門。山東人大多是北房。
入殮前按慣例要停放三天(詳情此處不贅述)。家人和至親陪伴左右守靈。孝順的兒子、妻子、女兒按輩分大小從左到右坐在棺床兩側。
孝子、孝孫等親屬在廳門外自左至上、自右念柱,大哥、老二按大小、輩分從左至右依次陪葬守靈。
主室門外右側要有壹個燒紙錢的香爐,要搭起靈棚,前面放壹張祭祀桌。桌上要擺放壽星、雞、魚、肉、蒸碗等祭品,菜肴、碗要精美,如煙、酒等。
在醫院大門外,根據已故親人的性別,在右邊或右墻上插靈紙,表示家裏有喪事,看靈紙就可以知道已故的男女親人。
二、賓客悼念
家裏什麽都準備好了。這時候如果親朋好友去吊唁,門外有專人迎客,接待,敲打事先準備好的牛皮大鼓。聽到家裏的鼓聲就知道有人來吊唁了(男嘉賓去靈堂,女嘉賓直接去靈堂)。這也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習俗。
孝子和男親在靈堂外哭著拜靈,妻女在靈堂裏跪拜(這時親友要給女主人壹些禮物,就是磕頭錢),答謝客人。
如果大批賓客壹起跪拜,即三拜九叩(即先跪拜再叩四個頭,然後壹人出到前面叩壹個頭,再回來和大家壹起叩四個頭)。如果有人不知道這個跪拜儀式,那就放棄三鞠躬,這也是現代人提倡的普遍禮節。
第三,寄路費
三個晚上後,我會給死去的親人寄路費。提前把已故親人的畫像和祭品,牛、馬(男騎牛、女騎牛)、臉盆等生活用品提前綁好,放在墓地方向。
飯後,至親好友披上麻衣,戴孝拿著喪棒,孝子拿著棺紙在院前喃喃自語,邊走邊送到院外大街上。
兒子或媳婦幫著把棺紙洗幹凈,獻上祭品後,幫著送到轎子、馬或牛那裏。之後,媳婦用木棍將紙牛或紙馬錘成字,放在壇前,與紙錢壹起焚燒。
然後至親的女兒壹邊燒紙壹邊畫圈,壹連畫了十八個圈(也就是穿越十八個大都市到達目的地)。此時孝子、親友紛紛祭奠,三拜九叩。
第四,送大喪
這也是整個葬禮過程中重要的壹環,背後的壹個關鍵。也是體現整個家庭人事關系的過程,體現的是家庭的團結和諧。當然,大部分喪葬文化都是由家族議事會解決的,為整個家族省去了很多事情和努力,體現了壹個家族、壹個村落對喪葬文化的認知和傳播。
早飯後,全家老少各就各位,等待親朋好友前來吊唁、祭拜,為逝去的親人送行。屋內門窗貼滿白紙悼念對聯,花圈、白布、親友祭品擺滿供品。
好壹點的朋友會送九只雞壹只鴨,放鞭炮,每個親戚朋友都會在賬上寫壹份禮物。大門外會寫壹朵紮著白布的白花,題寫“當是大事”。兩側有挽聯,醒目,反映死者生前吃苦耐勞的性格。
而且,每壹位親友都要在靈堂的神壇前叩拜、行禮、磕頭,這是對每壹位至親的考驗,還要還禮、鞠躬,感謝所有親友的光臨。
動詞 (verb的縮寫)給親戚朋友送行
直到中午,親友們吃完飯,都聚集在街上,等著跪拜送行。8到10名董事會成員和街道鄰居壹起組成了這個團隊。齊新齊心協力喊號子,把死者的靈柩擡到院外的大街上,在前面擺上祭品、花圈、紙樓,燒紙錢,孝子、孫子由父母的親人陪同。親友再壹次拜辭。
最後,大兒子向土盆跪拜,把棺材開到了墓地。孝子子女的親戚先圍了墳埋了,整個葬禮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