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隨想1汪曾祺是誰?我好像聽說過。語文老師推薦的。原因?文風簡約輕盈,無愧於空談大話的“我”味。
借了汪曾祺的散文集,稍微翻了翻。文章確實充滿了生活氣息,但似乎並不強烈。
……
我只是暫時擱置王的文章。只是那天晚上,我又焦慮又疲憊。我手裏拿著王的散文集,隨意翻到西山客家。讀著讀著,不再皺眉,也不再抱怨。我完全被簡單的文字所描繪的迷人景色吸引住了——“山前有杏樹,約有枯枝。壹千棵杏樹都在開花,太壯觀了。遠遠望去壹片淡紅色的大海,像壹片熱氣騰騰的夏薇,讓人頭暈目眩。”“大樓的壹邊有壹棵玉蘭樹。這是八大處唯壹的壹棵樹。據說是明朝種的。它和大樓壹樣高。花開時,花瓣似玉片,蕊似黃鵝,壹樹明。”……
原來簡單的文字也能描繪出如此華麗的畫面,原來我們用眼睛也能發現如此輝煌的美。
看啊!王老寫道:“西山隱士眾多,名聲絕世。他們只想做真實的自己。舒舒服服地住在八大處山莊或者休息壹下,做壹個閑人,晨起爬山,黃昏看鳥投林,春花秋月,起落榮辱,壹心壹意,但那時‘冷形隨目,營聲隨身,閑適空靈人隨神,幽深靜人隨心’,淡泊寧靜,心如止水,不僅拋卻了城市的喧囂,
這就是王老的人生哲學——淡泊野心,寧靜致遠!
我突然意識到,壹顆安靜的心,就像那寂靜的夜壹樣清澈而遙遠。
從此,我開始喜歡讀王老的散文。和老人壹起品味生活和心情。
王老五肯定是個吃貨,我想,壞笑著。妳看,他的字面意思能讓人流口水。且看《豆腐》壹文——“豆腐配豆腐配豆腐配豆腐配豆腐配豆腐配豆腐配豆腐是上品。嫩香椿頭,芽葉不舒服,顏色發紫,氣味清香。開水微熱時,莖葉變綠,取出,用細鹽揉搓,待涼,切塊,拌豆腐(南豆腐更好),加幾滴香油。壹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菜篇,家常菜感悟。
王老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回憶了壹個又壹個故人,卻又如此生動形象地呈現了壹個富有個性的人物。看看他在趙樹理同誌《二三事》中的壹段話——“趙樹理同誌擔任《談說唱唱》副主編,不帶名。他親自閱讀和修改每壹期的手稿。往往在出版日期臨近,沒有可用的手稿時,他就把經過壹審、二審的手稿拿進屋裏,壹篇壹篇地讀,幾乎是隨手扔在壹邊,弄得屋子裏亂七八糟。突然發現壹個好稿,我欣喜若狂,也就是交給編輯部發了。他把這種編輯方法稱為‘拯救法’。”
人物形象在外形和精神上都很相似。在這類寫作中,我更喜歡趙樹理先生和汪曾祺先生。
……
王老的散文多是這種風格,擅長平實深遠
我覺得王老散文裏的味道越來越濃了。
有人會說國產文章不值得玩味。但我覺得王老的散文有以下兩點值得借鑒:壹是文筆不做作,文風平易近人,壹掃光鮮之風。第二,無論是寫作還是做人,都要始終保持樂觀冷靜的心態,懂得包容地談論“日常生活”。
這就是我對汪曾祺和他的“家常文章”的看法。
汪曾祺散文隨想2仲夏,他捧著汪曾祺的散文集《地球上的植物》(北京燕山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卻從他樸實的速寫中,清晰地看到了春天的繁華和世界的和平。汪曾祺《靜智》的這些經典之作,代表了汪先生40多年文學創作的思想精華。在平靜淡然的敘述中,壹幅祥和和諧的畫面在他眼前緩緩展開。
書中的文章最早寫於20世紀40年代,但大部分是汪曾祺晚年寫的。文筆也從壹開始的華麗到後期的簡約,文筆也逐漸臻於完美。全書分為《人間植物》、《四方飲食》、《腳下的雲》、《大會歲月》、《師友相冊》、《平淡生活》、《雜文》等七大系列。不僅以各種花草為主,還寫家鄉和地方美食。平靜的筆墨中,有壹種汪洋的文化氣息。另外還有流浪筆記,真實記錄了遊山玩水的心情,在遊覽各地的人文風情時透露出壹點欣喜。
對於曾師從沈從文的文學大師們來說,西南聯大的求學生涯壹直是汪曾祺作品中經常提及的話題。這壹次,汪曾祺在《地球上的植物》中,講述了寒窗苦讀的艱辛,以及與老師們深情地坦誠交流。也許是這份真摯的師生情觸動了汪曾祺的心弦,讓他想起了親生父母。在這本書裏,他完全拋棄了旅行時的閑適閑適,用“平淡生活”系列大量深情的文字寫下了對父母的回憶和懷念,表現了汪曾祺的孝心。毋庸諱言,作為現代文壇獨樹壹幟的文學大師,汪曾祺對文學創作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這些經驗都收錄在本書中。他不僅談到了小說和散文的創作,還與讀者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寫作經驗,字裏行間流露出汪曾祺對中國文化的推崇和自信。
汪曾祺是壹個有真性情的作家。他的文筆簡潔灑脫,往往寥寥幾筆描繪出多種多樣的人間風情,往往讓人在壹種空靈寧靜的意境中思考。他浮華的文字和他靈動脫俗的書畫壹樣,真實地反映了他灑脫的人生。所以在讀汪曾祺的文字,尤其是他的散文時,妳看不到他熟悉文字時的刻意做作。他的技巧總是從容不迫,適中,不著痕跡地表現出來。那些平淡的文字,就像壹泓清泉眼中的清泉,清澈明亮,在汩汩流淌中往往飽含著生命的甘甜。喝壹口,總會回味悠長。這種高超的寫作技巧幾乎生動地反映在他關於家鄉和當地美食的章節中。比如昆明野生蘑菇這壹章,不僅蘑菇品種多,而且生產模式層出不窮。從他不慌不忙的表情中,他已經聞到了這些野生珍寶的香味,壹種渴望品嘗人類食物的征服感早就被他有趣的話語俘獲。
在《地球上的植物》中,汪曾祺也從風情中觸摸到了生活。但他從來不用平實的英語說教,而是悄悄隱喻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壹朵花,壹草壹木,壹個人。王先生壹生經歷了風風雨雨,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卻鮮有冷嘲熱諷,玩世不恭,更不會躲在壹個角落裏做生活的旁觀者。他像壹個充滿童趣的告白,徜徉在人間五彩繽紛的草木間,嗅著悠悠花香,享受著四面八方的美食,欣賞著九洲壯麗的景色。在觸摸現場時,他仍然記得壹路上的許多困難...雖然生活壹直對他不公,命運對他苛刻,但他還是感激地拿起筆,攤開白色的稿紙,把這個世界謳歌得淋漓盡致。讀這樣的書,我們不會感到生活的壓抑,也不會感到心靈的負擔。走在他生動的文字裏,我們不禁內心感到幸福。
古人說得好,“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汪曾祺以“地球上的植物”為題,說明他對自然界的植物有著深厚的感情。而植被是山和水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汪曾祺無論是為人還是著述,都是壹位智仁大師。所以我理解他作品中的草木,也理解他包容萬物的智者仁心。
汪曾祺散文隨想3布馮說:風格即人。
能留下偉大作品的人是幸運的。哪怕風雲變幻,滄海桑田,也有壹部屬於自己的作品,驗證壹個充實豐盈的年份,或者不壹樣的凝重之旅。
斷斷續續讀完汪曾祺的散文,感覺真實、純粹、質樸、自然。書中有對家鄉美食的無限懷念,有對母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輝煌回憶,有對父親和家人的溫暖感情,有對風土人情和文化的細致探索。
我最喜歡的壹章是作者對大學生活的描述。也許每個人骨子裏都深深懷念著逝去的青春。難怪這幾年的流行導致了年輕。青春的我,快樂奔放,鬥誌昂揚,意氣風發,熱血澎湃,誌存高遠。如果能在愛情中加入壹點點甜蜜,那就更完美了。《新教學樓》、《泡茶館》、《奔跑吧警報》讓我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有了更多的了解。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真是壹個不朽的歷史名詞。
百度百科解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抗日戰爭時期位於中國昆明的壹所綜合性大學,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所著名大學合並而成。具體背景應該是這樣的:抗日戰爭發生在1937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到湖南長沙組建長沙臨時大學,同年10月25日開學,10。1938年4月,西遷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課,文、理、法、商、工、師範五個學院26個系,兩門專業課和壹門選修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都是著名的高等學府。國立西南聯大的組建關系到祖國的命運,在特殊時期培育了壹批優秀的師生。當時的名師有:陳寅恪、吳、梁思成、金、朱自清、馮友蘭、沈從文、聞壹多、錢鐘書、。
華、朱光潛、林、吳晗、吳宓、卞、張伯苓。壹個研究聯大歷史的美國教授,是不是認為聯大八年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還多?答案是:自由,時事。
在戰火紛飛、前方抗戰的混亂中,雲南聯合大學的學生們在安靜而積極地經營著自己的生活。泡茶館的茶館很多,規模不壹,名目繁多,為學生們提供了壹個休閑讀書的好去處。有的同學從早到晚泡在茶館裏,甚至把牙刷放在茶館裏直到深夜。紹興老板愛才愛學者,會資助學生去南屏電影院豪華看壹場電影。在《奔跑吧警報》中,雖然警報聽起來刺耳,但同學們卻從中找到了更多的樂趣。壹個叫馬的同學每次跑警報,都不忘帶壹壺水,壹些吃的,還有壹首溫飛青或者李商隱的詩,才慢慢走到後山。哲學系的研究生在跑警報的時候推理出了自己的哲學。有人帶黃金,就有人掉,有人掉,就有人找。我是人,所以能找到。所以每次警報解除,他都會仔細檢查路面,他真的兩次發現了黃金,從而實踐了他哲學的合理性。還有壹個同學羅,在別人去後山躲警報的時候,獨自在宿舍樓裏洗頭洗衣服,因為這個時候,沒有人和她競爭。各種學生,幽默的生活。
《湖南兩記》讓我深思。還想去湖南省桃花縣看看現實版的桃花源。雖然世人都說不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但安慰我多年的想象還是可以的。還有嶽陽樓,長江三生,王騰亭,黃鶴樓,都沒了,就剩這嶽陽樓了。嶽陽樓詩那麽多,洞庭湖篇章那麽多,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影響最深遠。範仲淹沒去過嶽陽樓,沒見過洞庭的水,卻寫了這麽多遍,難得,難得!
《林肯的鼻子》壹文中寫道,林肯墓前有壹座林肯銅人雕塑。為了借好運,遊客們不得不摸林肯的大鼻子。日復壹日,林肯鼻子上的銅漆褪色,格外顯眼。筆者似乎並不認同這樣的旅遊習俗,但回頭看看身邊,類似的情況不是很多嗎?我覺得摸摸也無妨。遊客千裏迢迢而來,要親手觸摸歷史,免得後悔。
我喜歡吃葡萄,剛接了壹個廣告,酸酸甜甜的,很好吃。看完《葡萄月令》,我對葡萄艱難而神奇的壹生有了真正的了解。我從來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被埋,被雪覆蓋。明年春天挖出來,放在架子上。我從來不知道葡萄的枝葉是水管的脈絡,把根部的水分吸得淋漓盡致。這是壹種多麽奇妙的植物啊。
汪曾祺的散文值得壹讀。如果妳喜歡,細細咀嚼,不合妳意,那妳就粗略瀏覽壹下。開卷有益,何況是名著。
我深入閱讀汪曾祺散文的對象是汪曾祺先生,我對他的影響是很微弱的,也許是因為王老不張揚的緣故。上世紀40年代,王老已經在文壇嶄露頭角,但因為壹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他失去了成為文學大師的機會,而這無疑是他壹生中最重要的經歷,他的文字也開始變得成熟而略帶傷感。
在偶遇中看到了壹個對未來充滿無限希望的陽光少年。“如果我註定孤獨壹生,那就讓我站著尋找孤獨的軌跡。我相信孤獨終有壹天會死去。”壹種無所畏懼的感覺突然呈現在讀者面前。就是這樣。汪曾祺在文壇上闖出了壹片天地。
之後汪曾祺在張家界當知青下鄉。他經歷了十年的苦難。他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也有自己的影子。比如他描述的壹個女工程師,就因為壹個不具名的罪名被劃為右派。這和汪曾祺的經歷何其相似!他能說出自己心裏的真實想法。有他對這段生活的美好回憶,比如壹部小說《七裏茶館》,他和同事們在壹起談笑風生,似乎留下了壹串笑點,但我總覺得有淡淡的憂傷在裏面,配上汪曾祺平淡的文字,有壹種神奇的效果。“我們帶了壹袋蓧面,每頓都吃蓧面,都是我們推的窩。”——面條吃完了,又給我們送來三套推車。”“剛從抽屜裏拿出來的蓧面,真香!用蒸水洗臉,我們就用麥麩做的大醬吃。沒有油,沒有醋,尤其是沒有辣椒!但是妳要相信我說的是實話:我這輩子很少吃過這麽好吃的東西。那是什麽時候?-在1960年!”“這兩年他經常抱怨——小王也有些不公平。“似乎有人對《泰晤士報》有意見。我經常看他的小說,想哭。我好像也到了那個時代,感受到了他的痛苦,這應該算是他的優越感吧。
這種寫法在王老的散文中是沒有體現的。他嘗遍了世界上所有的美食,對飲食文化充滿了興趣。他的朋友們曾這樣評價他:“我和汪曾祺同桌吃飯,在場的客人都把他當成壹張印在羊毛紙上的木刻菜單。聽他用悠閑的江浙口音講解每壹道名菜的做法和典故,比聽他講小說的寫作方法更有意思。好菜不壹定會做菜,但壹定會好吃——汪曾祺先生兩樣都好。”這壹面可以體現出來。還有汪曾祺用平靜的筆調敘述自己平凡生活的點點滴滴,沒有任何感情的修飾,這和他認真的寫作態度,豁達平淡的人生態度有關。
除了汪曾祺的這些小說和散文,我更喜歡讀他的兩部代表作,壹部是《大鬧天宮》,另壹部是《開火》。我更喜歡《開火》,可能更有童趣,但其實看了很多遍,開始覺得和汪曾祺的語言風格是壹致的。他還在表達淡淡的憂傷,壹個個像是沖破了世俗的枷鎖。
看完這本不算太厚的《汪曾祺文選》,仿佛是與壹位文化名人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在平靜而耐心地敘述,我在孜孜不倦地聽著,不僅僅是故事,還有風味和濃郁的地方文化氣息。
對汪曾祺散文的思考5“世情薄紗經年,誰使北京的騎手?”住在小樓裏聽春雨淅淅瀝瀝,壹大早就會聽到巷子深處有賣杏的聲音。短紙斜閑,暗窗細分茶。便衣不嘆氣,回家還是夠清楚的。"
與陸遊那首廣為人知的抒發報國之誌的詩不同,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壹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閑適的心境是脫俗的。
王老愛的是這首詩,而不是他充滿生活氣息的意境。汪曾祺曾評價他的散文“初春深秋新韭菜”。他喜歡疏淡的風格,自然濃郁,敘事平實,含蓄內斂。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有點像逃學的孩子的閑適,世界那麽大:嘴裏含著甜甜的草根,被撩得渾身發臭的芝麻去抓“劉度”,賣楊梅的苗族姑娘柔聲細語,窗臺上靜靜“吸水”的繡球。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壹門藝術,他個人真的很享受。桐城派講究用“文氣”寫文章。汪曾祺的文章很文藝,充滿了“文氣”,整篇文章看似不可能,結構散漫,卻有壹種“文氣”與之相伴,“拙則靈”。還有壹點就是汪曾祺的語言挺好的,看似平淡,韻味十足,會留白。汪曾祺寫的是他的老師沈從文,而不是寫沈先生有多有才多勤奮,而是寫沈先生有壹口難懂的湘西方言。寫張君秋,寫張君秋能吃,吃完畫完妝再來20交子;寫金接受了毛主席的建議去接觸社會,騎著三輪車在王府井逛了逛——這些都是表現人物性格和特點的東西,汪曾祺只是不動聲色地把握住了。
他是壹個與眾不同的作家,不像今天的作家坐在家裏或辦公室裏,眼睛盯著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乎被無休止的電話摧毀。他的文章,他的書,仿佛被自己摸了千百遍,字裏行間的味道是壹支木制的鉛筆,而不是機器的堅硬冰冷。我能看到壹個健康的老人,瘦骨嶙峋的手裏拿著壹支鉛筆,臉上帶著平靜的微笑。他細膩而富有感情的筆觸,時不時給自己和我們壹點驚喜和壹點感動,為壹碟帶著雨滴的白桂花,或為壹條突然從湖中央躍出的大魚,或為壹個服務員帶著北京口音的“收茶錢”。他們用滋潤人心的方式來詮釋。平淡是真,平淡是壹種生活狀態,壹種境界,壹種理解。在努力讓我們覺得美好的同時,我清晰地聽到壹個善良的聲音在對忙碌在路上的人們說:“孩子,慢慢走。妳看這秋海棠的顏色,像是貴婦人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沾到了花瓣上。太美了。太美了。”
汪曾祺散文最大的特點是“淡”,頗有味道。他的散文,記錄過去的壹些舊事,或者名勝古跡,看似得心應手,壹下子就停了,留下了很多空白,讓人記憶和思考。經過作者看似漫不經心的處理,那些隨隨便便撿起來的東西,立刻就彌漫著壹種雍容大度的儒雅之氣,這是壹種真正意義上的聰明智慧。這幾年文壇玩了很多很深的東西,充滿了神秘或者深不可測的文章。與汪曾祺相比,妳會發現後者的風度,而前者只是壹群聰明人,他們不是“真正的和尚”。可以說真和尚是最常見的詞了。
汪曾祺散文隨想6《汪曾祺散文》是20xx年在市場上偶然買的,記得是盜版書。當時我對王先生(現代教育的結果)知之甚少,只知道王先生應該算是壹個著名的作家。
閑暇時,我開始帶著慵懶的心情讀汪曾祺的散文。誰知道,我看完就愛不釋手。
讀《汪曾祺散文》,就像聽壹個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把生活的小事講得很美。而聽的時候,這種生活的小事,仿佛是壹種無形的人文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我們看到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前教授的風采,讀到了人們對當時政治、文化的判斷,就像讀到了歷史上壹個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驕傲,看到了中國文人在艱難的環境中對思想和學術的勤奮追求。......
王老以人文主義的筆調,給我們講述往事,給我們送去各種可供學習的精神和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就像讀歷史,更像是從許多先賢和活著的老人身上學習做人的道理!
看了王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中國不缺文化專家,不缺散文專家,我們只是缺少學習和認知的機會。看完這本書,說中國沒有散文可能是笑話!
汪曾祺的書,讀了不後悔,讀了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