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即使這裏寫明“壹個人”僅指臺前嘉賓,不包括幕後工作人員,也壹定會有很多人給出否定的答案吧?
想想也是。做綜藝和做女團很像。想要爆發,想要有好的效果,需要不同能力的人發揮自己的專長。
回顧綜藝節目的歷史,很少有這樣的作品。即使是打著“壹個人”旗號的《我壹個人生活》,其實也是由多個單身人士和幾個評論者的內容組合而成的。
然而,答案不必太真實。
因為最近真的有人自己支持了壹個節目,而且是餐飲生意還挺有意思的。也許有人猜到這是李守根的個展《我壹個人在李食堂》。
啊,不好意思~圖片放錯了。是這樣的:
在疫情剛剛緩解的時候,恩智苑的獨家綜藝節目就已經安排好了~是800歲的團體合奏《三小時四娃》為其團體水晶男孩:
之後,自然就輪到壽根了。因為各個部門都混在姜食堂,根本不需要別人存在,羅PD幹脆給壽根叔建了壹個壹人食堂(他當了幾季洗碗總監,最後升職了)!
雖然有羅PD和李守根擔保,但整個過程只有壹個人。同時還要兼顧綜藝效果,對於《我壹個人在李酒樓》這檔節目,我們會下意識地捏壹把汗。
不過看了三集我就放心了,因為除了偶爾擔心壽根大叔累,節目還是比較熟悉的~
因為只有壹個人,想法變得天馬行空。守根大叔給自己的菜單都是燒烤套餐,不知道是不是受影視作品的影響。他們都有壹個夢想,在遠離城市的鄉村開壹家酒館。
可惜這個夢沒多久就被羅PD扛到了,潑了壹盆冷水。看著完全烤得不均勻的豬肉和魚肉,他終於老老實實拿起鍋碗瓢盆,回去做了壹份麻辣豬肉套餐。
在練了壹段時間菜單,讓朋友“試毒”後,餐廳開始了試營業。想到的第壹印象大概就是,壹個人開餐廳太累了。
就算李守根在廚藝上能頂四個姜虎東,有些事情還是得做得壹樣。比如套餐裏最基礎的鍋飯~他要自己剝玉米粒,自己挖土豆,自己洗土豆去皮,然後自己淘米,自己生火,自己扇風...光是這碗飯就花了兩個小時:
之後還有韓國料理中常見的配菜。雖然只是配菜,菜量不算太多,烹飪方法也簡單,但是裝不下自己需要的品種,需要洗的材料也很多,要花很多時間。光是準備這些材料,守根就加班到夜裏1點半:
這些只是準備材料。餐廳在經營的時候,他還需要招呼客人點菜、上菜、清理臺面、洗碗...感覺他在玩分手廚房單人版,完了就想和自己分手。
除此之外,還會有壹點孤獨。
尤其是在準備食物的過程中,似乎會懷念大家坐在壹起插科打諢的時光:
但這兩種稍顯負面的情緒,在看節目前就能預知,在後續過程中,尤其是餐廳投入運營後,被萬能者完美中和。
準備材料的時候,即使偶爾感到孤獨,也可以壹個人獨唱全程,壹點也不會覺得尷尬或者無聊。挖土豆可以減輕負擔:
客人來了,打招呼的功夫能讓人放松;忙不過來的時候,就和客人在整個食堂開個玩笑,號召大家自己動手填自己的飯,自己在地裏挖土豆。客人挺上路的,不僅吃的自助,還差點自己結賬。
但即使這樣,壹個人還是會很忙,想“多看壽根臉”的客戶最大,所以Ronu會照常上線~他會成為廚房助理,讓壽根趕緊去前臺。
哈哈哈,不知道為什麽會有壹種整個人最終落在自己頭上的即視感。
看第三期,怎麽說呢...雖然客人之間沒有化學反應,這個文件"我和獨自在李食堂"就像壹個人吃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雖然很累,但真的是專為壽根打造的,全面展示了他的個人能力&魅力所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總有壹種泡菜慢合奏很好拍的錯覺,尤其是出現了這種壹人撐全場的綜藝節目後,問題也成正比增加:為什麽每次都拍不好?
仔細回想壹下,好像我們也有同類型的綜藝節目,在某壹方面接近理想狀態。比如《花兒與少年3》在節目的意義和情感上,表現了少女的朝氣和青春,以及對未知前路的仿徨和期待;比如《中餐廳2》裏的趙薇、舒淇、蘇有朋,他們三個身上都夾雜著溫情,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難也不急,帶著壹種從容。
不過,其實我舉的這兩個綜藝好像還是挺糊的...
當然,我不認為這意味著中國沒有這類綜藝節目的觀眾。相反,我們有的是。否則像《冒險生活》《我們是真朋友》這樣的節目就不會流行,也不會有人慢慢漂洋過海去追海外。所以除了我們之前總結的各種問題,有些節目在公布和策劃上也是出鍋了。
明明是慢綜藝,卻總是以矛盾沖突為賣點。同時又想追求壹個悠閑美好的節目,壹心想把魚和熊掌都裝進自己的口袋...結果吸引來的觀眾不喜歡,真正會看的觀眾不回來,什麽都沒抓到。
另壹方面,綜藝人才不多也是老生常談。何老師之前接受采訪的時候提到過,因為沒有專業的體系,想做節目的時候沒有選擇,只能看到邀請的嘉賓被動的為節目定調。
雖然這壹分析表明,目前的情況似乎有點糟糕,但並非毫無希望...壹些純慢節奏的成功說明我們有市場,也有刻意培養專業綜藝人才的節目,應該會逐漸好起來~不要要求壹個人撐起壹個綜藝的奇跡,至少可以期待壹些真正描寫生活和感情的細膩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