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四種飲食模式是什麽?

四種飲食模式是什麽?

四種飲食模式:

首先是發達國家模式。也被稱為富裕模式,動物性食物是主要食物。通常年人均消耗動物性食物達到270kg,而直接消耗糧食只有60-70kg。

2.發展中國家模式。也稱溫飽模式,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在壹些經濟不發達的國家,谷物和土豆的年人均消費量達到200kg,而肉、蛋、魚只有5g,牛奶也不多。

第三種是日本模式。又稱營養模式,其主要特點是既有東方飲食的傳統特色,又吸收了歐美國家的優點。此外,經濟發達,人均年攝入糧食約1100 kg,動物性食物約135kg。

第四種是地中海模式。生活在地中海地區的人們所特有的。突出特點是飽和脂肪攝入低,不飽和脂肪攝入高。這種飲食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量很高。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很低。

飲食結構有三種類型:

壹、營養平衡型

動植物食物攝入相對均衡,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攝入基本符合營養要求,膳食結構合理,以日本膳食為代表。分析戰後日本人的膳食結構,可以發現以下特點:糧食消費量逐年下降,1960年人均糧食消費量為410g/d(克/天),1980年為312g/d,下降了24%,但1984年仍達到298 g/d,加上土豆,人均動物性食物的消費量增加了很多,但並不過分,水產品的消費量也比較大。1984年人均消費肉類62g/d,奶及乳制品168g/d,雞蛋39g/d,魚貝類95g/d,動物蛋白質攝入量占蛋白質攝入量的45%,水產品蛋白質攝入量占動物蛋白質攝入量的50%。?能量攝入低於歐美發達國家,為65,438+0,984,2594大卡(千卡)。這幾年還是比較穩定的狀態,蛋白質83g/d,沒有大的變化。脂肪增加較多,為81g/d,但仍低於歐美發達國家。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分別占總能量的59.2%和65438+。但是,隨著飲食結構的變化,死亡順序也發生了變化。上世紀初,由於抗結核藥物的應用,危害居民健康的結核病在80年代下降到10,肺炎隨著抗生素的出現下降到第四位。現在的前三位死因分別是惡性腫瘤、中風和心臟病(心肌梗死)。雖然影響因素很多,但飲食結構的變化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因素,這也是很多日本學者呼籲防止飲食西化的重要原因。

第二,營養過剩型

谷物消費低,動物性食物消費高。人均糧食消費量僅為160 ~ 190g/d;動物性食物,肉類約280g/d,乳及乳制品300 ~ 400 g/d以上,蛋類約40 g/d,能量攝入3300~3500kcal,蛋白質約100g,脂肪130 ~ 150g。是壹種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的膳食模式,以歐美發達國家的膳食為代表。雖然食物質量較好,但營養過剩。

大量研究表明,營養過剩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是同壹個危險因素。其中對高脂飲食和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冠心病)的研究最多,結論也很明確。早在1933,Anitschkow就指出高脂飲食與冠心病發病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許多歐洲國家缺乏牛奶、黃油和奶酪,冠心病的發病率壹度下降,它們之間的關系引起了更多的關註。從1952到1956,Keys等人通過對缺血性心臟病的廣泛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在膳食脂肪攝入占總能量40%的地區,冠心病患病率高。根據Yerushalmy等22個國家對冠心病死亡率與飲食關系的研究,冠心病死亡率與脂肪攝入量呈正相關,且相關性顯著(r=0.659)。美國飲食與健康專家委員會的壹項研究表明,膳食失衡是幾種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其中心血管疾病最為明顯,對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有很高的參考意義。過多的能量會導致肥胖,增加患II型糖尿病的風險。該研究還指出,有明確的證據表明,膳食脂肪和其他脂質的總量和種類對冠心病的風險有影響;臨床、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研究證實,增加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可使血清總膽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冠心病的風險。飽和脂肪酸的攝入是血清TC和LDL-C的主要膳食決定因素,因此也是冠心病風險的決定因素。壹些關於膳食脂肪和癌癥的研究表明,總脂肪和飽和脂肪酸的高攝入量與結腸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高發病率和死亡率有關。

增加能量攝入、減少能量消耗或兩者都可以導致正能量平衡,長期的正能量平衡是導致肥胖的重要原因。流行病學和臨床研究以及壹些動物實驗證實,肥胖與冠心病、絕經後乳腺癌、ⅱ型糖尿病、高血壓、膽囊疾病、子宮內膜癌和骨關節炎有關。人體研究表明,腹部脂肪堆積比臀部和大腿脂肪堆積對ⅱ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和中風更危險,並可增加這些疾病的死亡率。

關於蛋白質攝入,Yerushalmy等22個國家關於冠心病死亡率與飲食關系的研究表明,動物的蛋白質攝入與冠心病死亡率顯著相關(r=0.765),而植物的蛋白質攝入與冠心病死亡率負相關(r=-0.43)。壹些國家的研究表明,食用富含肉類的飲食與冠心病、結腸癌和乳腺癌有關。這種飲食的特點是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高,說明高動物蛋白和高脂肪(尤其是高飽和脂肪)是冠心病和某些癌癥的相同危險因素。

營養過剩嚴重損害了西方人的健康。如今,心臟病、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已成為西方人的三大死因,尤其是心臟病死亡率明顯高於發展中國家和日本。1988美航壹號?營養與健康?《現狀研究報告》描述了冠心病、癌癥、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和骨骼疾病、酒精中毒、行為問題等11種疾病,還詳細分析了這些所謂富裕疾病與飲食結構的關系。報告顯示,美國每年有1.25萬人患心肌梗死(2/3男性),1.5萬人死於心肌梗死。每年有50萬人患動脈硬化和中風,654.38+0.5萬人死亡或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每年有47.5萬人死於癌癥;糖尿病患者11萬。高脂飲食對慢性病的影響也有例外。著名的七國調查發現,希拉克島人膳食脂肪攝入量占總能量的40%,其中29%來自單不飽和脂肪,只有8%來自飽和脂肪,心血管疾病遠低於其他西方國家。這壹人群的飲食特點是橄欖油、魚類、谷物、水果和蔬菜以及紅酒。有人提出,地中海飲食對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最強,也可能與花青素和生物類黃酮有關。

第三,營養缺乏型

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較少,膳食質量不高。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量較低,以發展中國家的飲食為代表。根據糧農組織的統計,在80年代中期,這些國家的人均能量攝入量為2000 ~ 2300千卡,蛋白質約50克,脂肪30-40克,勉強滿足需要。蛋白質和脂肪攝入不足,營養不良仍然是這些國家的壹個嚴重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