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其他的都可以做,但只有這個胃口是每個人都在努力追求的滿足感,無論地位還是財富。
即使是那些致力於追求精神富足的文人,也難免會被人間煙火所吸引,成為“高級吃貨”。
人生苦短,不能再來壹碗,裏面收藏了20世紀20位文化大師的美食散文。在這本書裏,妳可以讀到汪曾祺的鹹鴨蛋,梁實秋的酸梅湯,張恨水的烤肉,周作人的苦茶,蘇青的紅燒鱔魚,朱自清的白水豆腐...
這些文藝人士不僅在知識上精益求精,對美食也有壹絲不茍的態度。對於壹種美食,他們有的會去全國各地的餐廳,只為對比不同地方的特色,找到自己喜歡的味道;還有的幹脆自己收集菜譜下廚,集各家之長,摸索出自己獨特的風味。
在這些故事中,我們不僅可以發現當地美食的特色,學到許多正宗的秘方,還可以了解文人墨客的歷史背景,體會美食帶來的獨特感受。
01美食和小吃,精致的味道
唐·孫露被譽為“中國第壹個談吃的人”。他是光緒皇帝珍妃的侄孫。他從小就出入故宮,享受各種宮廷美食,自稱“貪吃”,加上這個愛好,他成了壹名職業美食家。
就拿最普通的餛飩來說吧,壹定是那種用蛋清揉成壹個又涼又脆的亂皮,壹個肉多又幹凈的肉餡,兩只雞壹只鴨掛出來的上乘湯料。
作為壹道大眾菜,燒肘子,滿洲也有自己古老獨特的做法:把整瓶米酒和松花江白魚幹放在底部,肘子燉成漿狀時,酒和魚被吸入肘子,肘子的肥油則被魚幹吸走。這樣做出來的肘子肥而不膩,還有壹股魚腥味。
同樣,末代皇叔載濤對食物也很嚴格。他在飯店吃飯時發現廚師火候不足,沒有炒出“香脆脆”的精髓,於是親自到廚房指導廚師將鴨肫和鴨肚分開炒,分別上油,才把兩種不同溫度的食材炒到最佳狀態。
還有正定特有的肉丸和Xi安的羊肉泡饃。據說它的香味曾經吸引了在義和團運動中逃亡的慈禧駐足品嘗。
對於唐等人來說,各種美食可能不僅僅是從小養成的高標準,更是壹種刻在骨子裏的高貴與品位。
02喝著茶,微醉。
被稱為“中國現代最有藝術家氣質的藝術家”的豐子愷,不喜白酒,偏愛黃酒。他的理由也很簡單:白酒容易醉,黃酒不容易醉。
他認為喝酒是為了樂趣和享受:和兩三個誌同道合的朋友喝三杯酒,敞開心扉,推心置腹,真誠自在。
而且如果喝多了,喝的太快了,就很容易醉。當妳喝醉的時候,妳很容易失去理智,胡說八道,甚至互相咒罵和打架。
因此,妳千萬不要喝得太快或喝醉。菜根譚中“花半開,酒微醉”的味道是最壓抑的境界。
酒不能解除煩惱,卻能讓人在短暫的興奮中暫時忘記煩惱。但醒來後還是有煩惱,甚至要忍受宿醉的痛苦。歷史上印第安人的衰落和沒落有很多原因。
相比之下,喝茶帶來的感官刺激要比喝酒溫和得多。
茶道的本質是禪定,暫時擺脫混亂,專註於眼前的自然清香。也可以叫“請假,苦中作樂”。
在我國散文家、民俗學先驅周作人先生的筆下,兩三個朋友聚在瓦房的紙窗下,品著清泉綠茶裝著雅致的陶瓷茶具,偷閑半天,可以抵得上十年塵封的夢。
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要追求名利,但至少要給靈魂深處留壹片凈土。在職場和商場,也要給自己留壹點閑暇和自由的時刻,才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
由梁實秋、汪曾祺、周作人、朱自清等20位文化大師編撰的美食散文集《人生苦短,再來壹碗》,帶我們走進文人亮點背後的簡樸生活。
像普通人壹樣,他們為了找到正宗的味道而找遍了所有的餐館,為了壹種極端的美味而多次改進他們的烹飪,為了壹種不同的制作食材的方法而吃遍了全國。
在他們的散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各地的飲食特色,各種美食的正宗烹飪方法,以及各種飲食背後的歷史文化故事。
這本美食散文集,融合了我們在歲月變遷下不曾辜負的美食信仰。四季嘗三餐,及時烹茶斟酒。“人間煙火最能打動普通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