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國語·鄭語》
原文:什麽也沒聽到,什麽也沒寫,什麽也沒嘗到,什麽也沒說。
解讀:聲音只有壹個音的時候什麽都聽不見。如果顏色壹樣,就不是好顏色。如果味道是壹樣的,那就不是美味了。事物單壹,就不會有比較。
周太師伯和鄭桓公討論了周朝興衰的總趨勢。太史伯從天命出發,說:“民之所欲,必以人事為重。如果統治者視而不見,拒絕聽取不同意見,只會導致國家的衰落。老話說,聽之則明,聽之則暗。現在,我們用這句話來教人們傾聽不同的意見,然後選擇最好的來實施。
擴展數據:
《國語》,又稱《春秋傳》或《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末期魯人左丘明所作。左丘明(公元前502年-公元前422年);杜軍(今山東省)生於明太尉,春秋末期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軍事家。同時期或比孔子略年長。作為魯的歷史學家,他寫《左傳》是為了分析《春秋》。
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反映了當時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其大部分思想反映了傳統儒家的和諧、多元、尊重人民的思想。“和”的思想貫穿於人與自然和諧的宇宙觀、和而不同的民族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性善的道德觀,充分體現為“不聞不問,不嘗不言”的思想
“如果妳和真實的生物和諧相處,妳就不會繼續下去。”
只有不同的事物相互和諧,才能衍生出世間萬物。如果壹切壹致,世界就不再發展。“和”強調的是事物相輔相成,補其不足,使事物各得其所。“只有多種事物相互協調、配合、共存,才能達到‘和實’的境界。
中華文明歷來具有中庸、善解人意、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和諧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