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四個來源:
1,出自九黎後裔。據《風俗義》等記載,九黎是古代中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民族之壹,相傳是金時(古代東夷傳說首領)的屬國。李曾被任命為北正(壹說火正)官,主管民政,其後代有的以字為姓,稱李。
2、來自黎巴嫩的後裔。根據元和的姓氏代碼,商朝有諸侯國和李國,其中壹個在山西長治縣西南,在商朝末期被周文王所滅。另壹個在山東省鄆城縣西部。黎兩國的後裔,後來都以國為氏,姓李。據《風俗與意義》記載,李兩國屬於“九黎之後”的古部落。
3、出自帝堯後裔。據《元和氏典》記載,商朝末年被所滅的立國,在分封為諸侯時,被帝堯的後裔封為侯,至今仍用立國之名。春秋時期,李遷都於山西省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今山西省西南)所滅。後其後裔以國為氏,以李為氏。據《道史》記載,古代的李國被夷平,吳王與商朝交涉後,將商湯封為李後裔,其後為豐叔,其後裔為李、李。有壹個來自帝堯後裔的李氏家族,歷史上被稱為正宗,後來成為整個李氏家族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部分。是給山西的李的。
4.少數民族改姓李。據《管氏誌》記載,南北朝時,北方鮮卑族姓,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漢字改為李,即河南洛陽的李。
李姓分布
李姓最早傳播於古李之地,即今天山西省黎城縣壹帶。早在戰國時期,李就已經移居他國。據《李氏族譜》記載,戰國時“李氏家族因官居或避難,西入梁(今陜西)、伊(今雲南晉寧縣),東入清、徐(今山東、江蘇),南遷交廣(今廣西、廣東、越南北部),北遷燕、冀。到了漢朝,李又遷到了江西和湖南。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戰亂,李氏家族再次南遷,後期主要是向南方各地繁衍遷徙,李也遷徙到浙江、福建等地。宋明以後,李姓逐漸遍布全國,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換句話說,在歷史上,李是壹個典型的中國南方姓氏。
王軍唐昊
大廳號碼:
李的廳號主要包括“酒廳”。宋朝時,李子雲的兄弟們家境貧寒,好學。蘇東坡曾經拜訪過他們的兄弟,子雲和他的兄弟經常帶著酒去拜訪蘇軾,向他請教。蘇軾在他們兄弟的大門上題寫了壹個牌匾,名為“酒廳”。
還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廳號。
希望郡:
京兆郡:漢元年(公元前104年)改為京趙胤,職位相當於郡太守,為三輔府之壹。它被統治在長安(今xi安西北),相當於陜西秦嶺以北、Xi安以東、渭河以南的土地。三國時魏轄區改名為荊,官名改為太守。這個李氏家族的祖先是唐京兆尹立剛。
九鎮郡:公元前3世紀末,南越趙佗成為郡。公元前111年進入中國,相當於越南的慶化、河靜兩省和義安東部。
宋城縣:隋朝時此地為萊陽,是宋朝的治所。宋代改為宋城,即現在的河南省商丘縣南部。
李家譜
江蘇:句容李氏宗譜、江都李氏宗譜兩卷本。
浙江:蘭溪李氏宗譜七卷和象山石浦李氏宗譜壹卷
江西:清江板城李八修譜牒不分卷。
安徽:廣德李家譜八卷
湖北:忻州李氏宗譜,卷十八,第壹卷二
湖南:長沙李氏宗譜十卷,寧鄉大天房李氏宗譜十三卷,寧鄉大天房李氏宗譜十七卷,寧鄉玉潭李氏宗譜五修(無數卷),湘潭李氏宗譜四修(上冊和下冊),湘潭李氏宗譜六卷周五,漢壽龍陽李氏。
廣東:中山李氏宗譜(無數卷),南海李氏宗譜,順德澤塘李氏宗譜,順德東方、東莞、梅縣李氏宗譜未分。
貴州:遵義灘李氏族譜不分卷,遵義灘李氏族譜壹卷,遵義李汝謙家傳眾多。
其他:《李氏宗譜》第壹冊30卷,《李氏宗譜》13卷,《李氏宗譜》(卷數不詳)
歷史名人(1840之前)
黎庶昌,貴州遵義人,晚清散文家。他是曾國藩家族的壹員,與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並稱“曾門四子”。他曾在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擔任參贊,也是駐日本公使。論文演繹了曾國藩的學說,推崇桐城派,並有《卓尊園手抄本》系列和《讀古文詞匯編》。
李遜:貴州遵義人,清代文學家,淡泊李蓉,潛心研究,尤擅詩歌。
李民懷:從化(今廣東)人,明代書畫家。他的詩、書、畫被稱為“三絕”。
李工真:元朝時,甘泉實行仁政,人們把它畫成學校的房子,以示向往。
黎頭:廣安(今四川)人,清代學者宋英宗,被蘇軾稱為“仁義,剛而不阿”。
參考資料:
。com/culture/printpage.asp?ArticleID=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