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Xi安半坡原始村落遺址中就發現了白色油菜籽。大白菜在古代被稱為“醅”。晉代所編《陸吾》記載,三國時期軍事家魯迅“力勸百姓種豆種糧”。在唐朝,大白菜被廣泛種植,是招待客人和朋友的美味佳肴。
唐代文學家韓愈壹生坎坷。他與孟郊、路桐、李賀、賈島等形成了“韓萌詩派”。有壹年冬天,他們在壹起喝酒討論詩歌。韓愈把新收獲的“糟醅”切成細絲,和新挖的冬筍壹起煨。品嘗後,每個人都贊不絕口。韓愈壹激動,就寫下了“細切晚肥牛肚,新竹初嘗嫩馬蹄”的詩句,贊美“醅”的美味。
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好友周載在告別豫州太守後,回到了雲州山莊。劉禹錫寫了壹首《送周使雲州山莊》詩,說:“怕趕路,不能夜宿。”深秋吃不到薺菜,很可惜。唐顏倩在《動沙》中也有雲:“試卑而乞味而笑《周易》。”
到了宋代,酒醅開始被稱為“大白菜”。如北宋詩人吳寫了壹首《周介然挑水還茶》的詩:“打算從買棵白菜,把湯煮在北湖。”
南宋詩人楊萬裏也寫過壹首詩:“雲子春節滑勺,嚼冰菜雪蟎。靈隱山前的水煉菜,最近也來江西了。”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據魯典《雅雅》載,謂夷陵洞萎遲,四時常見,有散操,故名夷。這叫白菜,它的顏色也表現出來了。”
俗話說“肉中豬肉美,菜中只有白菜鮮。”古人之所以喜歡吃大白菜,是因為它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有食療作用。民間也有“百菜不如白菜”、“冬菜如筍”的說法。唐代食療專家孟鄂在《食療本草》中說:“莧菜生津止渴,羊肉可口。冬月煮之,可當湯吃,可消食治咳。”
美食家蘇軾有詩說:“白醅如羊羔豚,結蹼出土。”將大白菜與羊肉、熊掌相提並論,其美味可見壹斑。南宋詩人朱敦儒寫道:“晁中錯先生久病難醫老人。”他說:“我在地界種了白菜,腌成黃醬。肥蔥細,香油慢,湯餅如絲。早晚壹杯,無傷大雅,神仙翻身歇息。”
《本草綱目》記載:“(白菜莖葉)能益胃,解胸中之煩,解渴酒。消食夏柒,治瘴氣和止咳。冬汁特別好。和諧,益排便。(子)使油,披頭發,劍不鈍。”
?國畫大師齊白石愛吃白菜,更愛畫白菜。他壹生畫了很多白菜,其中有壹幅大白菜的寫意畫,上面有幾個鮮紅的辣椒,還寫了下面這句話:“牡丹為花中之王,荔枝為百果之首,不管白菜是不是菜中之王。”齊老稱白菜為“蔬菜之王”,可見其愛。
古人說“韭菜早春,發酵深秋”。大白菜壹定要在小雪後收割儲存,才能嘗到甜味。宋代範成大寫《田園雜榮》詩說:“拉雪采崩地,嘗之如蜜藕。朱門肉沒有味道,只當普通菜。”意思是冬天雪後白菜比蜂蜜蓮藕好吃。換句話說,白菜要經過冰雪的錘煉,才會有甜味。
?收獲前十天左右停止給白菜澆水,以防凍壞,收獲時盡量選擇晴天。收獲後,卷心菜僵硬,味道是綠色的,所以不能立即儲存。大白菜的根應在陽光下曬幹3至4天,然後在白菜變軟後儲存。
通過科學實驗發現,大白菜等蔬菜中含有澱粉。霜後澱粉會在澱粉酶的催化下水解,變成麥芽糖,麥芽糖在麥芽糖酶的作用下變成葡萄糖。葡萄糖是甜的,易溶於水,所以大白菜變得醇厚、飽滿、香甜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