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適應德國留學
?每個留學生都有自己在求學路上苦樂參半的經歷。他們承受著沈重的學業壓力,嘗過異國生活的艱辛,遊過東西方的文化差異,當然也享受過超越自我的成就感。我們采訪了幾個留學生,有剛出國的,也有留學成功的。他們的專業方向不壹樣,有的學自然科學,有的學社會科學。我們記錄了他們成長經歷中的壹些片段,希望對那些還沒有完全適應國外的學習生活,即將出國的同學們有所借鑒。來德國的中國留學生,在家要學八百個小時,不要因為語言不通而自卑。只有努力學習,大膽交流,語言才能越來越好。?努力學習克服語言障礙語言障礙往往是留學生第壹次出國遇到的最大問題,尤其是對於那些在國內沒有打好語言基礎的人。語言障礙不僅會影響專業學習,還會影響學生能否快速融入當地社會。現在就讀於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企業經濟學壹年級的秦始皇對此深有體會。因為她在國內只學了200個小時的德語,直到來到德國才正式開始學德語。剛開始,她壹點也不懂語言課。秦始皇說,來德後很難與老師和同學交流,所以她必須努力學習,花費比別人多壹倍的時間和精力來趕上。她建議來德國的中國留學生在家學習800小時,不要因為語言不通而自卑。只有努力學習,大膽交流,語言才能越來越好。?李佳璘於2007年9月抵達法國,現在是法國裏昂大學文學與文化學院的研究生二年級學生,他對克服語言障礙也有自己的感受。他在國內學的是法語專業,他是“培訓班”出來的。但和法國人交流畢竟和和家裏學法語的老師同學交流不壹樣。剛來的時候,還是遇到了壹些困難。他說:“法國人對法語的熱愛是出了名的,有些人甚至不想說英語。所以,擁有簡單的法語基礎是去法國旅行的關鍵之壹。在法國如果不懂法語,很可能會受到冷遇。”他的壹個朋友因為法語不好而無法呆在他的公寓裏。原因很簡單:樓主不喜歡和不懂法語的人交流。李佳璘說,如果壹個外國人會說壹些法語,交流過程會非常愉快和順暢,這將成為融入法國社會的壹把金鑰匙。?不要被壹兩次沒能跟上嚇倒。事實上,中國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只要他們發揮這個特點,就很容易脫穎而出。?積極心態適應專業差異?除了語言障礙,留學生的學習壓力還來自專業。由於國內壹些專業的教學情況與國外不同,這種差異尤其體現在壹些社會科學專業上,使得壹些留學生不適應。?董坤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碩士,現在是南加州大學傳播學壹年級博士生。“當我毅然選擇放棄清華英語編輯專業的研究生學習,前往英國開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生活時,我知道這意味著什麽:輕松優越的生活戛然而止。”——這是英國廣播公司(BBC)對她留學日記的介紹。在英國的第壹年,她經歷了第壹次出國的辛酸和挑戰,但她覺得最大的困難在於國內外新聞傳播研究的差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傳播學原本屬於社會學系。壹開始,我就讓學生們評論經典的溝通理論。“但對於本科在家學新聞學的我來說,這些理論我並不熟悉。我能評論什麽?”所以,董坤剛去的時候,要重新開始學習很多專業的東西,包括看不完的書單,看不完的論文。“晦澀的理論大量湧入,圖書館很快成為我真正的宿舍。起初,我興致勃勃環遊歐洲的計劃只能推遲。”但經過幾個月堅持多看多學,她完全可以融入學習環境。董坤來美國讀博士後,雖然學業不會那麽繁重,但在專業上也面臨著壹些新的情況。比如美國傳播學的很多課程都是直接和工作掛鉤的。“我覺得國內的新聞傳播跟美國不接軌,所以剛來美國的學生有些不適應,”她說。“但不要被壹兩次跟不上而嚇倒。事實上,中國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視角。他們只要發揮這個特點,就能輕松脫穎而出。”回顧自己的學習經歷,董曲承認自己有時候也會猶豫,但她認為,只有在這種時刻給妳巨大壓力的環境中,妳才會發現自己的潛力是無限的。在她看來,培養面對困難的心態比學習知識更有價值。?隨著他們慢慢摸索,廚藝大有長進,還經常組織社區裏的其他中國留學生壹起吃餃子。現在,回憶起他們最初的生活,王艷說,學生們最好在出國前學會做壹些基本的飯菜。?自己動手解決“吃飯”問題?除了學習壓力,留學生面臨的另壹個困境是生活方式的差異,尤其是飲食習慣。很多學生在國內的時候“習慣在學校食堂吃飯,不去家裏廚房”,根本不會做飯。但是出國後發現國外的食品消費水平普遍較高,吃不慣外國的食物。?秦始皇出國前從未進過廚房,所以她對烹飪壹竅不通。德國有個笑話:她用鋼珠洗電飯鍋,塗層被洗掉了。後來她才知道,洗之前要用水軟化。起初,她和國內很多學生壹樣,只會做壹些簡單的菜,比如炒雞蛋、西紅柿炒雞蛋、西紅柿雞蛋湯等。幸運的是,壹些針對中國留學生的網站在美食頁面上發布了簡單的中國菜食譜,秦始皇慢慢學會了制作這些食譜。“現在自己養活自己沒問題,”她笑著說。留學生王艷博士畢業於吉林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於2007年6月5日至10月來到美國佐治亞大學某研究室進行項目合作。他不習慣校園裏的西餐,所以他不得不自己做飯。剛開始的時候,我室友和他都不知道怎麽往鍋裏倒油。油熱後,放入洗好的菜裏,加入醬油、鹽等調料,加水適量,蓋上鍋蓋,直至熟透,也叫“燉炒”。壹個來自山東的留學生想要展示他做意大利面的烹飪技術。結果饅頭差點沒打掉他們的門牙。原來他只是在家看著父母做,自己也是“大姑娘上轎子”。當然,隨著他們慢慢摸索,廚藝大有長進,還經常組織社團裏的其他中國留學生壹起吃餃子。現在,回憶起他們最初的生活,王艷說,學生們最好在出國前學會做壹些基本的飯菜。?受東方文化的影響,中國學生性格內向,不喜歡在公共場合展示自己,這就要求他們出國後多參加社會實踐,提高交際能力。???開放的心態突破文化差異?相比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留學生面臨的是更深層次的差異,是東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受東方文化的影響,中國學生性格內向,不喜歡在公共場合展示自己,這就要求他們出國後多參加社會實踐,提高交際能力。畢業於南加州大學電子工程系的董昭陽對此深有感觸。2006年9月,她去了美國,發現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只有快速融入競爭中彼此缺壹不可的美國文化氛圍,才能領略其精髓。?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也體現在行為方式上。李佳璘告訴筆者,法國非常重視禮儀,感謝和道歉的話語掛在嘴邊,但另壹方面,法國人願意用非常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婉轉,這與中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習慣有很大不同。這就需要中國學生去體驗,去適應,去和他們和諧相處。?然而,在逐漸適應文化差異後,中國學生的壹些獨特優勢就可以凸顯出來了。董坤的留學經歷在外人看來無疑是非常順利的。她認為,無論在什麽樣的環境下,都要虛心勇敢嘗試。有壹次,她選了壹個非常有名的社會學教授的課。很多人說,像他這樣的領軍人物,不給學生寫推薦信,學生都不敢接近他。但董坤覺得應該試壹試,於是主動找他聊天。結果在董坤提出之前,教授就主動問了她未來的發展規劃。後來他們做了壹個“君子協定”,如果董坤的論文寫得好,教授就幫她寫推薦信。“兩周後,我給他看了我寫完的前九頁,他滿意地說,不用等了,現在可以寫了。”?希望這篇文章對出國留學的同學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