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中文名:地龍拉丁學名:caecilian別名:裸盲蛇界:門:脊椎動物綱:兩棲類目:地龍科:地龍屬:地龍分布地區:東南亞南亞及非洲西部、東部、西部的新幾內亞島讀音:y. Yuán基本介紹、形態特征、生活習性、起源與進化、版納地龍、墨西哥地龍、相關故事。基本介紹了蚯蚓目,即“安足目”,兩棲動物的壹個目,尾巴極短或沒有尾巴,沒有四肢和肢帶,形似蚯蚓。已知160余種,隸屬7科30余屬。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熱帶和亞熱帶濕熱地區,尤其是南美洲(安的列斯群島無);在非洲東西兩側均有分布(塞西爾群島有6 ~ 7種,馬達加斯加無);在亞太地區,分布於東南亞、南亞和西新幾內亞(西方稱伊裏安)。大洋洲和歐洲沒有分布。中國有兩種,分布於廣西和雲南南部。身體細長,被線條環繞,形成多排環狀和褶皺。小眼睛,藏在皮膚下面甚至骨頭下面。眼睛和鼻孔之間有壹個化學觸角。每1褶之間有壹排排腺體和真皮鱗片,凹陷在真皮內。背部褶皺之間有成千上萬排鱗片,只有少數是無鱗的。頭側有1個可伸縮的“觸覺突起”,可能與嗅覺有關。眼睛很小,沒有眼瞼,眼睛隱藏在皮膚下或覆蓋著薄膜狀的骨骼。雄性泄殖腔的壁可以變成連接體,在體內受精。除1科為水生外,大部分為卵生或胎生。孵化時,鰓裂未閉合。在水中生活壹段時間後,鰓裂閉合,鰭褶消失,接觸突起明顯突出,從而完成變態。在現存的兩棲類動物中,地龍目只有小鱗片狀的骨骼,頭部的骨骼碎片之間壹般沒有大坑。前者是壹個古老的特征,後者類似於沒有大窩的古兩棲類,可能與晚石炭世的甲殼綱節肢動物或溶藻類有關。中國1屬只有兩種,分布在雲南的版納魚螈和分布在廣西的粘魚螈。亞洲熱帶地區分布有2屬36種。魚蠑螈和蚯蚓很像,有人把它們歸為壹科。魚蠑螈也有很多類似蚯蚓的原始特征,但接觸過程已經在眼前,特征比蚯蚓略勝壹籌。魚蠑螈是卵生的,雌性蠑螈用身體盤繞這些卵,直到它們孵化。在我國,有兩種蠑螈,即蠑螈和鯢。其中,蠑螈曾被認為是壹個獨立的物種,它們是我國安足綱的唯壹代表。大蚯蚓多以無脊椎動物為食,偶爾捕食小蜥蜴。壹般剁碎的魚蝦肉或者面包蟲都可以。人工飼料也能欣然接受,食物供應不會有困難。母蚯蚓在體內孵化卵,讓幼蟲長到壹定長度後再生產,這樣幼蟲生產後就可以脫離母蚯蚓獨立生活了。形態特征:體細長,體表周圍有多排環紋和褶皺。各環褶間有長的成行排列的囊腺和4 ~ 6排真皮骨鱗,凹陷於真皮內,背褶間有數千排鱗,僅有少數無鱗。鼻子和眼睛之間有壹個可伸縮的“觸覺過程”,可能與嗅覺有關。眼睛很小,沒有眼瞼,眼睛隱藏在皮膚下或被薄膜骨骼覆蓋。中耳只有未發育的耳帽骨和耳柱骨,沒有咽鼓管、鼓室和鼓膜。舌頭很大,有壹個自由的邊緣靠著內鼻孔。上頜牙和平行犁腭牙1排,下頜牙1 ~ 2排。頭背、腹側面的骨屑大而少,排列緊密牢固,壹般無大坑。雖然這種頭骨類型與現有的有尾和無尾不同,但骨頭碎片的成分基本相同。強壯的頭骨是適應洞穴生活的特征。椎體雙凹,殘留脊髓。肋骨較長,右肺發達,左肺退化。肛裂是垂直放置還是水平放置。地龍的生活習性都是穴居,除了南美的盲地龍,生活在各種淡水區附近的潮濕洞穴中,夜間外出以蚯蚓、白蟻等為食。壹般大雨後容易見到,卵圓形或卵胎生。蠑螈在洞裏產下20 ~ 50多個卵,用濕漉漉的身體包裹這堆卵,直到卵孵化。孵化時,三對細長的羽狀外鰓已萎縮,鰓裂未閉合。幼蟲的最後段有鰭褶和側線器官。在水中生活壹段時間後,鰓裂閉合,鰭褶消失,接觸突起可明顯突出窩外,表明變態完成。產卵以胚胎期的牙齒為食,刮取母體輸卵管壁分泌的乳汁作為營養,以白蟻和蚯蚓為食。起源與進化在現代兩棲動物中,只有蚯蚓的骨鱗較小,頭骨之間壹般沒有大坑。前者是壹種古老的特征,後者類似於古代兩棲類中沒有大坑的特征。這個項目的起源至今尚無定論。雖然認為可能與晚石炭世的甲殼綱或鱗翅目的節肢動物和溶藻屬有關,但證據不足。蚯蚓發展歷史悠久,石炭紀有可疑化石。在巴西發現的壹個古新世肢椎骨被確認為蚯蚓目,它被指定為類人猿。版納地龍棲息地:生活在海拔200-600m森林茂密的山區,喜生活在水草叢生的山澗和土地肥沃的池畔,喜生活在洞穴中。捕食方式和食物:夜間不睡覺,以蠕蟲和昆蟲幼蟲為食。識別特征和習性:身體看起來像蟲子,乍壹看,沒有四肢和尾巴。由於長期適應穴居,眼睛隱藏在皮膚下,眼鼻之間有接觸突起,身體約有360個褶皺。背部棕黑色,側面有黃色縱條紋,全長約380 mm .分類:兩棲綱,安足綱,瘺管科。地理分布:西雙版納、雲南、廣西和廣東的部分地區。墨西哥蚯蚓是典型的蚯蚓,白天生活在土壤裏,晚上出來覓食。和大多數蚯蚓壹樣,它主要在陸地上活動。它們和蚯蚓最大的區別是,雖然不是很發達,但是有嘴可以吃,有眼睛。這種兩棲動物的存在壹般人很難察覺。濕度是飼養這種特殊兩棲動物最重要的因素,必須保持和壹般兩棲動物壹樣的高濕度環境才能獲得良好的繁殖效果。蚯蚓相關故事(臺北時間2008年6月5日)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科學家報告稱,以母體為食的極端餵養方式歷史非常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6543.8億年前。兩年前,科學家在肯尼亞發現了壹種類似蚯蚓的兩棲動物(Boulengerulataitanus),它采用了這種極端的進食方式。這條蚯蚓的母親會用自己的皮膚餵養她的孩子。這項研究是由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壹個研究小組進行的,MarkWilkinson博士擔任組長,其他成員包括AlexanderKupfer博士以及來自德國和巴西的同事。Boulengerulataitanus的外皮層含有和牛奶壹樣的營養成分,可以補充幼崽的脂肪,幫助它們健康成長。蚯蚓Boulengerulataitanus的幼蟲會用牙齒啃食母親的皮膚。這樣母親會做出很大的犧牲,為孩子的人生創造壹個理想的開始。事實上,由於這種兩棲動物要經過脫皮階段,這種極端的飼養方式看起來是壹種巧妙的方式,大部分皮膚都能長回來。事實上,Boulengerulataitanus可以長到1英尺(約30.48厘米),用自己的皮膚餵養幼崽時,身體不會受到傷害。研究小組報告說,布倫格蘭古萊塔努斯的南美遠親環生愛勝蚓(Eisenia annulata)也采用了這種奇怪的飼養方式。這壹發現表明,這可能是壹種古老的用身體餵養幼體的方式,許多生活在地下的蚯蚓也可能采用同樣的方式。經過研究,科學家們能夠確定Boulengerulataitanus和Eisenia annulata的共同祖先何時出現。估計至少生活在6543.8億年前。在《生物學快報》雜誌上,他們還報道了另壹個此前被懷疑的現象,這也是人類無法接受的。威爾金森說:“除了咬母親的皮膚,蚯蚓還會喝母親下體流出的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