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豬的零件名怎麽吃

豬的零件名怎麽吃

豬耳朵

豬耳朵裏的脂肪含量並不是很高,但是加上膠原蛋白的味道和耳骨的酥脆口感,強烈的對比非常迷人。豬耳朵多用於燒、鹵、醬、涼拌等烹飪方法。

朱公嘴

作為豬最活躍的部位之壹,豬的拱口富含膠質,肉質細嫩。湖南人通常把它們做成臘肉和鹵肉,味道很濃。也可以單獨切片,翻炒。吃的時候感覺壹層厚厚的口香糖包裹著壹層鮮嫩的瘦肉。豬皮有彈性,膠質致密,瘦肉軟糯。美妙的味道簡直讓人著迷。

松肉

松板肉是位於豬脖子兩側的肉,“松板肉”是烹飪界比較高端的稱呼。就產量而言,松肉非常稀少,壹頭豬只能割半斤左右,非常珍貴,所以人們甚至給它起了“黃金62”的名字。松肉的脂肪像雪花壹樣均勻分布,肉質鮮嫩,爽口滑喉,壹點也不油膩。

松板肉本身雖然沒有多少肥肉,但是肉質卻是神奇的鮮嫩。各種煎、炸、烤都適合,反正不會難吃。另外,槽頭肉也在豬脖子裏,松板肉可以說是槽頭肉的壹部分,但松板肉以外的部分含有較多的氣管、血管和淋巴結,不清洗會對人體有害,最好不要吃。

梅花肉

梅花肉是豬的上肩肉,也就是殺豬的時候,第壹刀是在豬脖子上做的。據說每頭豬身上的這塊肉只有五六斤,長約二十厘米,橫切面上有百分之九十的瘦肉,幾條細細的肥絲像梅花壹樣縱橫交錯,因而得此雅號。吃起來特別嫩香,壹點都不油膩。它的肉很好吃,煮久了也不會變老。梅花肉肉質細嫩,含有壹些脂肪,最適合做叉燒、炒肉或燒烤。此外,梅花肉也是火鍋或炒菜的好食材。

魚片

是豬脊骨內側的壹條嫩肉。內脊分為外脊和內脊。在背部的位置,外脊在背部上方,貫穿整個背部,所以又叫將軍脊、扁擔肉、硬脊,是壹種嫩瘦肉(肉店稱之為3#肉,也有人稱之為裏脊肉);裏脊肉位於外脊的下側,是腎和分水骨之間的壹條肉,末端略細,是最嫩的肉(也叫裏脊肉)。用途廣泛,可以切片、切絲、切丁、炸、炸、爆。

上腦肉

上腦肉也叫前排肉,是背部靠近脖子的壹塊肉。瘦肉肥嫩,適合做米粉,燉肉。

臀尖肉

又名水晶柳,位於臀部,均為瘦肉,肉質鮮嫩,壹般可代替裏脊肉,多用於煎、炸、炸。

坐在臀部

臀部,位於後腿以上,臀部以下,都是瘦肉,只是肉比較老,纖維比較長。壹般多用作白切肉或川味肉。

五花肉

五花肉(又稱肋肉、三層肉)位於豬的腹部。豬的腹部有很多脂肪組織,包括肌肉組織,有肥有瘦,所以叫“五花肉”。這部分瘦肉也是最嫩多汁的。五花肉壹直是壹些代表性中國菜的最佳主角,比如濟南把子肉、梅菜紅燒肉、紅燒肉、東坡肉、川味豬肉、稻香肉、米粉蒸肉等等。它的肥肉受熱容易融化,瘦肉煮久了也不是柴。

東坡肉見於浙菜、川菜、鄂菜等菜系,各地做法也有差異,如先煮後燒、先煮後蒸、直接燉取汁等。但是主要成分和形狀都差不多。主料是半肥半瘦的豬肉,成品菜是收拾整齊的麻將牌,鮮紅瑪瑙色。拿起壹塊嘗嘗,軟而不爛,肥而不膩。

紅燒肉是熱菜之壹。以五花肉為主料,最好選擇肥瘦三層的肉(五花肉)來制作。紅燒肉的烹飪技巧以砂鍋為主,肥瘦相間,香甜綿軟,入口即化。紅燒肉在中國各地廣為流傳,是壹道著名的大眾菜。

大理石肉

又稱“拳頭肉”、“元寶肉”。位於後腿棒子骨前方的壹塊球形瘦肉,肉質細嫩,可以切片切塊,可以代替裏脊肉。

前夾肉

又稱夾縫肉,位於前槽、頸、前蹄中間。肉筋老,吸水性強,適合做餡和肉丸。夾心肉還包括小排骨,適合做“糖醋排骨”、“椒鹽排骨”,也可以做湯。

前腳

這部分的肉壹半肥肉壹半瘦肉。壹般來說,前腿肉脂肪含量比後腿肉高,適合涼拌、鹵制、燒烤、腌制、鹽燜煮肉(芽菜紅燒肉)等。

後腿及臀部

這裏的肉好,嫩,肥的瘦,肥的瘦,皮薄。適合制作白肉(涼拌)、鹽水、鹽、湯或熟豬肉。

眉毛肉

眉肉是指豬肩胛骨上長得像眉毛的壹塊肉。這種肉的特點是瘦肉多,脂肪少,用途和裏脊壹樣。壹塊重壹斤左右。

豬腿的最上面部分

皮厚,筋多,膠質重。適合涼拌、燒、煲湯、燉、鹵制、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