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又名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康熙四十四年(1705)動工,康熙四十五年(1706)瀘定橋竣工時,康熙帝親筆題寫橋名。
大渡河自北向南,這裏波濤洶湧,兩岸谷壁陡峭,險峰聳立。瀘定橋是大渡河上修建最早、最長的橋梁。
不知道是不是瀘定橋架設了鐵鏈,我親戚是這方面的專家。他說鏈條非常結實,完全不同於其他鑄造方法。他把鐵環丟在火裏,在很熱的條件下直接放進第二個環裏。
環與環之間沒有空隙,這就是橋非常堅固的原因。
橋體由橋體、橋臺、橋亭三部分組成。橋身由十三根鋼纜組成,是瀘定橋的主要部分。東橋臺和西橋臺之間的凈跨度為100米,鐵索長度為101.67米,橋寬為2.7米。當妳踏上橋面,整個橋體如輕舟般起伏,這裏是連接川藏交通咽喉的地方。瀘定橋分為橋身、橋臺、橋亭三部分。橋身由13根鐵索組成,每根鐵索長101.67m,重約1.5t:13根鐵索共有12164個護環,總重量為21噸。加上橋臺蚯蚓樁和臥龍樁用的鐵,總重量超過40噸。“這是壹座名副其實的鐵橋。
這麽重的鐵索是怎麽從壹邊拉到另壹邊的?在缺乏裝備的幾百年前,要把每根重1.6噸、碗口粗的鐵索拉著跨過大山裏的大渡河,實屬不易!據了解,修建瀘定橋時,鏈條首先是用船從東海岸運到西海岸的。因為鏈條重,水急,船還沒到西海岸就翻了,壹直不成功。
後來壹個少數民族的和尚教造橋人:先把巨繩綁在河兩岸的橋亭橫梁上,在巨繩上套壹個帶長繩的短竹筒,把鐵繩掛在竹筒裏,河對岸七八個人拉著長繩,帶動竹筒沿著巨繩把鐵繩滑到對岸。
那麽,鐵索拉過河後,如何拉緊鐵索並牢牢地錨定呢?這是索橋成敗的關鍵。瀘定橋的鐵索壹端先固定在西岸,另壹端纏繞在東岸兩個直徑約5至6米的大木輥上。在木卷表面挖許多十字孔,插上木棒,拉動使木卷滾動,慢慢收緊鐵繩。擰緊壹會兒,用銷釘將其插入重疊的平環中。少於壹個平環時,將鐵條作為楔子壹個壹個插入縫隙,直到擰緊。這項工作需要70到80名工人。
鋼索繃緊後,鋼索錨套固定在橋臺後井裏的困龍上,困龍緊貼地面龍樁。蚯蚓堆被埋在距離橋臺頂部5米多的地方,以便獲得足夠的重量。估計西岸橋臺自重約2300噸,鐵索對橋臺的總拉力只有210噸,安全系數相對較高。利用橋臺自重作為配重來承受鐵索的巨大拉力,是中國古代橋梁建設者的壹個創造。瀘定橋的鐵鏈斷了很多次。“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月,突然斷了九條鐵鏈,淹死了許多人。今年春天(1844)新裝修的。”按照以往的規律,三五年大修壹次,壹年小修壹次。檢修時,必須將所有鐵鏈拆除,運到岸上(壹般是東岸),逐節檢查整修,如有裂紋損壞,更換鐵環。瀘定橋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座橋是由來自景榮的鐵制成的,在那裏用炭火燒制而成。造橋工人都是從當地調過來的,其中冷寨和沈村兩個酋長最辛苦。鐵匠掌脈的主人是陜西漢中金匠馬暢。監軍是清軍森林營的參與者杜汝坤和守軍楊軍強。當時監工很嚴格,要求每壹個鐵環都要打上鐵匠的標記。出了事,輕者打200板,重者丟命!用生鐵鍛造的鐵環容易氧化生銹。如果壹個環節斷裂,整個鏈條都會丟失。所以按照古訓,瀘定橋的維護壹直采用三年小修(更換橋板和配件)、五年大修(拆除所有鐵索,逐壹檢查)的方法。“我在瀘定這麽多年,看過無數次檢修。13大鐵索卸在河灘上,最有經驗的老鐵匠用小錘子壹環壹環敲。如果有問題,做個標記,由專人更換新的。
300年來,最早的鐵環基本都被換掉了,現在橋西端還剩下幾個。"王把記者帶到橋的西頭,果然看到幾個被踩過的鐵環. "可以說,這裏的每壹個鐵環都凝聚著鐵匠的血汗。不容易,但比不上金字塔。才建了1多年。!
橫跨大渡河的瀘定橋,自清代以來就是四川進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沖。也叫鐵索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四十五年(1706)竣工。這座橋的名字被康熙皇帝命名為“瀘定橋”。瀘定橋長度為103米。九個做底鏈,四個做兩邊扶手。每條鏈子重1,300-1,800公斤,由862到977個鐵環組成,非常結實。兩岸橋臺井中固定有1.3根鏈條,共計1.21.64個鐵環。全是石頭做的,下面有龍樁,臥龍樁。這些樁都是用生鐵鑄造的,用來固定鏈條。井上有壹座橋亭,是壹座古木建築,風格獨特。是清代康熙時期四川當地的建築風格,有飛檐,外觀古樸典雅。橋西側有康熙題寫的石碑,橋東側有皇家瀘定橋碑文。
湖定橋西有嘎達寺。相傳修橋時,13鐵鏈拉不到對岸,很多方法都失敗了。有壹天,來了壹個自稱嘎達的藏族強人,腋下各夾著1條鐵鏈,乘船渡過西岸進行安裝。當他運送完13鏈條後,因疲勞而不幸去世。當地人修建了這座寺廟來紀念修建這座橋的英雄。當然,傳說終究是傳說。事實上,在修建這座橋的時候,滎經、漢源、天全縣的能工巧匠都聚集在這裏,商量用鐵鏈過河的方案。最後采用了過河的原則,就是兩邊綁上粗竹繩,每根竹繩穿10多根短竹筒,然後把鏈子綁在竹筒上,再把原來的那根從另壹邊拉過來綁在竹筒上。在這裏,我們看到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之光。
完成模箱,鑄造圓環,將第壹個圓環埋在砂泥模具中,將第壹個圓環與模棒連接,然後取出模棒,再鑄造第二個圓環,這樣不斷澆註鐵水,完成鐵鏈環,將環槽輪架放在船上運到河岸,吊起吊環滑輪。羅啟斌寫的。在古代,由於沒有現代化的大型施工機械,架設鏈條等工程是壹項非常龐大的工程。雖然技術難度大,但是沒有聰明的古代工匠。古人是如何在大渡河上設置鐵鏈的?比較可信的方法是在箭的末端綁壹根細長的線,然後用弓把箭射向另壹邊,讓壹根細線穿過,然後細線的末端連接壹根稍粗的細繩,讓另壹邊的人拉細繩,再在細繩後面綁壹根粗繩,重復動作,讓粗繩在另壹邊落下來。最後把鏈子接在粗繩子的末端,鏈子就這樣拉下來。
這個方法看似很簡單,卻蘊含著古人的智慧,不得不佩服!
民間傳說
湖定橋西有嘎達寺。相傳修橋時,13鐵鏈拉不到對岸,很多方法都失敗了。有壹個自稱嘎達的藏族強人。他乘船穿過約旦河西岸,每個腋下都帶著65,438+0條鏈子。當他運送完13鏈條後,因勞累過度不幸去世。當地人修建了這座寺廟來紀念修建這座橋的英雄。
當然,傳說終究是傳說。事實上,在修建這座橋的過程中,在滎經、漢源、天全等縣召開研討會後,就有能工巧匠聚集於此,商討渡河方案。最後采用纜渡原理,即在兩岸綁上粗竹纜,每根竹纜有10多根短竹筒,然後在竹筒上綁上鐵鏈,再從對岸拉綁在竹筒上的繩子,這樣就巧妙地把竹筒和鐵鏈拉到對岸。
應該是用小船把細繩子牽到對岸,再用四川竹子做的粗碗把竹纜帶上,或者用粗麻繩把鐵繩連起來,用絞車吊起來。(絞車壹定要固定牢固)像東北查幹湖冬釣?壹臺絞車能拉幾十萬斤?。絞盤的力量足夠大,可以拉起和豎起鐵繩,因為絞盤力量大,制作簡單,當時的技術條件只能用這種方法。
按照我的想法,古人建這座橋只有壹個辦法。河水斷流後,築起堤壩,鐵鏈依次套在木架上。當然,它們在被固定之前必須被擰緊。原因如下:當時沒有大型的拉伸機械,更沒有緊固機械,重力轉換拉力需要幾十到上百倍。
當中國人建塔時,他們必須使用堆積如山的泥土。建造壹座七層樓高的塔,塌落往往需要延伸幾百米。所以我們佩服古人的智慧,更多的是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