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分:國學盛世課件的課程標準
認識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在掌握孔子思想教育的影響和貢獻以及百家(主要是儒、道、法)的思想特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認識政治、經濟、文化之間關系的能力;通過表演、提問、辯論,培養學生用語言表達歷史的能力;在批判吸收傳統思想文化的前提下,初步形成結合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政治史與這門課程的思想史的聯系,初步形成了整體史觀。通過閱讀課本制作表格,增強閱讀能力,學習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孔子的教育成果,樹立良好的學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對儒、道、法三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可以認同優秀的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思維方法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形成敢於獨立思考、敢於表達思想、尊重他人意見、勇於創新探索的個人品質。
學習情況分析
1,知識掌握:
學生們在小學的社會課上了解了孔子辦學的情況,對孔子有了初步的了解。語文課剛上完《論語十篇》,對孔子思想內涵的理解進壹步加深。歷史課也吸取了“大變革時代”的教訓,對春秋戰國時代的背景(特點)有了相當的了解。
2.學生的心理特征:
初壹學生正處於童年向青春期的過渡階段,心理上表現出追求獨立的傾向。他們喜歡表達自己,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好爭辯。
教材加工
教材很好地貫徹了課程標準中“認識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的規定。標準要求雖然簡單,但所涵蓋的教材內容具有理論性、社會適用性和知識結構開放性,為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為便於本次師生合作活動課的開展,在尊重“內容標準”的基礎上,對教材作如下處理:
1.把“百家爭鳴”背景的解釋放在正文開頭的正文小標題裏。
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化快,很多問題亟待解決。諸子百家著書,各抒己見,相互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背景說明也適合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產生的時代。再者,原文開頭對孔子的介紹很突兀。如果引入背景信息,將更好地體現歷史“因果關系”的學科特點,同時便於與所學知識的聯系切入新課。
2.戰國時期教科書《百家爭鳴》的內容中,刪去墨家部分。
根據課程標準,刪除墨家內容是允許的,不會降低標準的要求。之所以這樣說,是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因為對於初壹學生來說,並不清楚區分儒家的“仁”和墨家的“兼愛”的區別。在本課中,百家爭鳴內容的教學被設計成壹個學生辯論活動。墨家和儒家兩種學說並不對立,容易混淆,不利於爭論,所以刪去。
課程類型選擇
基於以上教學目標和對教材、學生知識、心理的分析,選擇課型為:師生合作活動課(壹課時)。
教師的活動形式:啟發、引導、歸納、總結。
學生活動的形式:分析、提問、表演和辯論。
設計理念:
1.本課程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確定課程目標和教學過程。
2.通過閱讀,課後收集資料,制作視頻等。,我們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提問的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通過課堂短劇和辯論,再現歷史情境,增強學生體驗歷史的感受和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4.通過制作視頻、制作表格、收集史料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5.通過視頻和課後作業讓學生更多地關註社會和身邊的人和事,讓他們與社會現實保持聯系,從生活中學習和思考,體現歷史為現實服務的觀點。
課前準備
1.學生自編自演《孔子辦學》、《因材施教》等短劇。
2.向學生介紹《中華五千年》等與閱讀相關的通俗讀物,印制並發放儒道法相關資料。將學生分成儒道法三個辯論小組,熟悉各派的思想觀點,為辯論做準備。
3.讓有條件、有興趣的同學組成歷史旅行團,參觀南京夫子廟大成殿,自己講解、指導、拍攝有關孔子的視頻。
4.制作相關課件,編輯相關視頻資料。
教學活動過程
壹、導入步驟:
1,投影:畫壹個謎語(打壹個歷史時期,答案:春秋戰國),由學生猜測,引出教學內容的背景。
2.根據學生的歷史知識,可以概括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特點(背景):生產力的發展(牛耕和鐵制農具的作用)→社會變革的啟動(奴隸制的解體和封建制度的建立)→為思想文化活動的活躍提供自由空間(百家爭鳴)。
3.介紹這節課的主題
二、教學內容:
1,孔子:
孔子是本課程的關鍵基礎知識,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從思想和教育兩個領域認識孔子,即孔子的“仁”“禮”學說及其對教育的貢獻。
壹、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相關內容,理解孔子“仁”和“禮”的思想內涵,根據學生的閱讀和討論,引導學生明確“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的概念。
學生活動:①在學生閱讀和討論教材相關內容的基礎上,由對孔子的仁義禮學思想有全面了解的學生扮演孔子,再現孔子在祭壇上講學的場景,在學生的提問和質疑過程中總結孔子仁義禮學思想內涵。②感性認識孔子:放映學生自制視頻《孔廟大成殿壹日遊》。
仁:社會群體之間要互愛,要謙虛,要和睦相處。
李:人們的言行應該符合社會規範。
偉大的教育家
教師活動:啟發學生回憶小學社會科孔子辦學的內容,引導學生回答孔子關於辦學思想、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方面的相關論述。結合實際學習情況,指出孔子教育思想的深遠影響。
學生活動:學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的形式,演繹總結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的目標——有教無類
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
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
然後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談談孔子的教育思想對現實教與學的積極影響。
2.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是這門課程的主要內容之壹。鑒於緒論部分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背景的分析,本文著重讓學生了解百家爭鳴中“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內容,並通過對其思想內容的正反兩方面的理解,樹立正確的思維方法,形成敢於獨立思考、表達思想、尊重他人意見的個人品質和勇氣與精神。
教師活動:以圖表的形式(包括學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幫助學生了解孔子與百家的關系,引導學生總結儒、道、法的思想特點,並打印相關材料供學生討論,讓學生進壹步了解各學派思想的積極性和消極性。
學生活動:首先,通過閱讀課本,總結各個學校的主要思想。自己制作相關表格並填寫。本文通過對儒、道、法三家思想的肯定與否定的探討和分析,將其分為三派,分別與儒、道、法三家思想進行論爭,再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三、課堂總結:
在教師的引導下(以討論的方式給出參考意見,不做最終結論)和學生的參與下(允許不同意見),從兩個方面進行總結:
1.儒、道、法百家思想的積極與消極。
2.中國流傳至今的傳統思想文化是由百家爭鳴形成的,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出現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源頭。
四、遷移申請(作業):
結合我校實際,或用儒家教育的觀點,或用道家自我意識的觀點,或用法家嚴罰的觀點,提出妳對校風建設的看法。
動詞 (verb的縮寫)評估方法:
個人代表作品檔案法
第二部分:漢代經濟課件的教學目標
1.通過回答犁壁、車耕和排水在生產發展中的作用,學生可以感受到生產工具的巨大促進作用。
引導學生觀察東漢牛耕地圖和書中的乘車,分析兩種工具的作用,鍛煉學生識圖能力和認識歷史文物的價值。
2.通過學生自己填寫《戰國秦漢經濟發展概述》,實現社會生產的不斷進步,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通過了解“漢代農業和手工業有哪些新成就”,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3.漢代是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和手工業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許多世界領先的成就,這是我們應該感到自豪的。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農業的新成就和手工業的繁榮。
教學難點:農具的改進和手工藝技術的提高。
教學思想:
充分利用書中的內容和補充材料,吸引學生的興趣,設計適當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掌握漢代農業和手工業的新成就“新”在哪裏。
教學過程:
簡介: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朝統治者實行了壹些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重視農業。通過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呈現出新的面貌和顯著的特點。這節課,我們將學習漢代農業和手工業的新成就,以及商業和城市的新氣象。
教授新課:
壹、農業新成就
1,水利建設
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建設。漢代重視農田水利建設。漢武帝和漢明帝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的時候。(展示關中水利圖)漢初黃河多次決堤,水患嚴重。漢武帝征調數萬民工前去搶修,並親自到黃河工地視察,命令全體文官武將擡柴堵決口。此後,黃河80年沒有發生大洪水。東漢時期,黃河南移,黃河下遊泛濫,淹沒數十郡。“人們抱怨道。”漢明帝在位時,黃河流域幾十萬勞動人民用各種方法。過了壹年,洪水消除了,河道穩定了,易發洪水地區的廣大土地又得到了耕種,大面積的土地得到了黃河的灌溉,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此後的800年間,黃河沒有改道,洪水減少。
2.改進耕作技術和農具。
漢代的農業有了很大的提高。
(1)犁壁(展示犁壁圖)西漢以前,沒有犁壁。裝上犁壁後,翻土、碎土、起壟都很方便,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發明是犁耕改革的重大發展,比歐洲早了近1000年。
(2) Bumpering(引導學生閱讀Bumpering的圖片)Bumpering是壹種播種工具。讓學生思考種子是如何通過手推車播種到地裏的。為什麽它有三只腳?人們是如何操縱它的?這輛三腳車可以同時播種三行。種子儲存在料鬥裏,鋤頭末端安裝壹個小鐵鍬,起到開溝的作用。壹人幫犁,壹人牽牛花,所有開溝、種植、覆蓋任務壹次性完成。這種車壹天可以播種壹公頃土地。
(3)牛耕科技
(指導學生閱讀東漢牛耕地圖)西漢中期,牛耕教大規模普及。當時普遍采用兩個人三頭牛的耕作方式,出現了兩個牛壹人的耕田方式。
3.糧食作物的種植
漢代水利的發展有利於小麥的普及。漢代,小麥在北方廣泛種植,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壹。水稻主要種植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
4.蔬菜種植
漢代蔬菜品種增多。今天,中國人經常吃蘿蔔、芹菜、芋頭、韭菜、洋蔥和大蒜等。,都是漢代才有的。當時人們已經在溫室中栽培蔬菜,這是世界上首創的新技術,比歐洲早1000多年。西漢朝廷有專門的溫室,東漢時溫室裏種植了20多種蔬菜。
讓我們把學生分組,設計漢族人的食譜,包括主食和蔬菜。
5.桑麻種植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漢代以前,桑麻的種植僅限於壹些地方。此時,在黃河中下遊的農村,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都種上了桑樹,有的富戶擁有千畝桑麻。桑麻的廣泛種植促進了絲綢和亞麻編織業的發展。
第三,手工業的繁榮
西漢時期,農業的迅速發展和鐵器的廣泛使用,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冶鐵業的發展
當時冶鐵業發展迅速,作坊多,規模大。考古發現了許多漢代冶鐵遺址。其中,在河南西漢冶鐵遺址中發現了混有泥土和草莖的煤和煤餅,說明當時是以煤作為冶鐵的燃料。(引導學生看漢代手工業分布圖)請找出漢代冶鐵發達的地區。這個地方屬於南陽縣。東漢時,南陽太守杜氏發明了水排。水排是壹種液壓吹風機,利用液壓動力推動排氣扇吹風。東漢以前已經有了皮爆和獸爆,水排的發明和使用使爆技術更進了壹步。它的優點是供氣穩定,能量供應大,節省人力。這是東漢冶鐵技術的偉大成就之壹,比歐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第壹技術。東漢的鐵器還好,當時是鐵制武器代替青銅武器。
2.煉銅
秦漢時期,銅冶煉業還是很繁榮的。漢代青銅器制作精美,飛燕和宮燈的工藝和匠心舉世罕見(引導學生看課本上的插圖,簡單介紹)。
3、絲綢工業的進步
漢代的絲織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和香邑(今河南省睢縣)的產品最為著名。那裏的絲綢產品產量大,品種多,做工精細,包括珍貴的錦緞、絲綢和紗線。當時已經使用提花機,漢代的紡織技術處於世界前列。(指導學生觀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禮服)這件素紗禮服由羅紗制成,薄如蟬翼,輕如鴻毛,長1.28厘米,折疊時可握在手中,僅重49克,可見當時的編織水平之高。
第四,繁榮的東西北京
漢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出現了繁華的大都市,其中最大的是西漢的長安和東漢的洛陽,被稱為“東西京”。長安人口五十萬左右,洛陽人口壹百多萬,長安的面積是羅馬的三倍多。長安城商業非常繁榮。市內有九個特殊的商業區,稱為“市”,商人聚集,商品齊全。長安街頭,車馬熙熙攘攘,熙熙攘攘。
總結:
在這節課中,我們介紹了漢代的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重點介紹了農業和手工業的新成就。請根據表格要求填寫相應內容,總結有哪些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