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肱骨髁上骨折簡介

肱骨髁上骨折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文獻3概述4疾病名稱5英文名6肱骨髁上骨折別名7分類8 ICD 9號肱骨髁上骨折病因10發病機制10.1伸直型臨床表現伸直型10.2伸直型尺偏10.3伸直型橈偏10.4屈曲型112並發癥肌肉攣縮12.2肘內翻12.3肘外翻12.4神經損傷12.5肘關節骨化性肌炎13檢查14肱骨髁上骨折的診斷15鑒別診斷65438。+06治療肱骨髁上骨折17預後18關於骨折18.1病因病機18.2癥狀18.3治療19參考附:1治療肱骨髁上骨折穴位1拼音G not ng。

2英文參考肱骨髁上骨折【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3小結肱骨髁上骨折[1]為病名[2]。是指以肘關節疼痛、明顯腫脹甚至張力性水泡、肘關節畸形、運動障礙為主要表現,發生在肱骨下段內外側上髁上方2cm範圍內的骨折[2][1]。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遠端內外側髁以上的骨折。肱骨髁上區平坦寬闊,前有冠狀窩,後有鷹狀窩,兩者之間只有薄薄的壹層骨,容易骨折。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見,約占四肢骨折的3% ~ 7%,肘關節骨折的30% ~ 40%,其中直形骨折約占90%。倍數年齡範圍為5 ~ 65438±02歲。大多數骨折是由間接暴力造成的。分為伸展型和屈曲型兩種,前者較為常見,約占90%。早期處理不當容易出現缺血性攣縮,後期可能出現肘內翻等畸形。

4疾病名稱肱骨髁上骨折

5英文名肱骨髁上骨折

6肱骨髁上骨折別名肱骨髁上骨折

7分類骨科>肢體損傷>肱骨幹骨折和肘關節創傷>:肘關節骨折

8 ICD號碼S42.4

9肱骨髁上骨折的原因多為間接暴力所致。

10發病機制肱骨髁上骨折多發生在運動損傷、生活損傷和交通事故中。是間接暴力造成的。各種類型骨折的損傷機制並不壹致。骨折通常分為伸直型、伸直-尺偏型、伸直-橈偏型和屈曲型。

10.1伸展下落時,肘關節半屈曲,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前臂傳遞到肱骨下端;肱骨髁上骨折,骨折近端前移,遠端後移(圖1)。骨折線從上背部斜向下前部。移位嚴重的話,骨折近端往往會損傷肱前肌,對肱動脈造成損傷。骨折近端造成的神經損傷多為正中神經和橈神經。

10.2伸直尺偏外力從肱骨髁前外側作用,使肱骨髁上骨折遠端向尺側和後側移位。內側骨可能部分受壓,外側骨膜時尚完整(圖2)。這種骨折有向內移動和內翻的趨勢,必須在骨折移位時進行復位,避免肘內翻畸形。

10.3橈骨偏斜的外力從肱骨髁前內側延伸,骨折後骨折遠端向橈骨側和後側移位;這種骨折不容易出現肘內翻畸形(圖3)。

10.4屈曲型多系統屈肘位,以肘著地。尺骨鷹嘴自下而上直接撞擊肱骨髁,造成上髁骨折。骨折的遠端向前移位,近端向後移位。骨折線從前頂部向後底部傾斜(圖4)。

肱骨髁上骨折的臨床表現11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多見於兒童,有外傷史。受傷後肘關節局部不能活動,腫脹明顯。肘部有骨三角關系,說明沒有脫位。肘關節處於半屈位,肘關節窩飽滿。並能觸及肘窩處的肱骨近端。如因腫脹疼痛無法進行仔細檢查,應迅速拍X線正側位片,以確定骨折和移位。

5 ~ 6歲以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應與肱骨遠端完全骨骺分離相鑒別。由於肱骨小頭骨化中心出現在1歲左右,滑車骨化中心出現在10歲左右,X線片上骨骺完全分離,無骨折線,橈骨縱軸與肱骨小頭的關系不變,但與肱骨下端的關系發生變化,肘關節腫脹,環周壓痛。單純肱骨小頭骨折可以通過X線片診斷,不需要橈骨縱軸穿過肱骨小頭(圖5)。診斷時應註意橈動脈搏動和正中神經的作用。

肱骨髁上骨折並發癥12.1 Volkmann缺血性肌攣縮在肱骨髁上骨折處理不當的情況下,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攣縮或肘內翻畸形。雖然各種治療方法都有所改進或提高,使嚴重的Volkmann缺血性肌攣縮明顯減輕,但肘內翻畸形仍有發生,且發病率仍較高,在治療過程中必須引起重視。

Volkmann缺血性肌攣縮是肱骨髁上骨折常見而嚴重的並發癥。其早期癥狀為劇烈疼痛,橈動脈搏動消失或減弱,外周循環不良,手部皮膚蒼白冰冷,手指被動伸直屈曲引起劇烈疼痛。應立即伸直肘關節,放松固定和包紮。如果短期觀察後血供無改善,應及時探查肱動脈。痙攣的動脈可以用溫鹽水濕敷,動脈可以用普魯卡因封閉。確實有血管損傷的應該修復。如果前臂腫脹加重,骨筋膜室壓力高,應切開骨筋膜室進行減壓。

12.2肘內翻肘內翻是髁上骨折常見的晚期畸形,發生率為30%。肘內翻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比如骨折時肱骨內側骨骺線發育不均勻;遠端骨折段的旋轉沒有得到糾正;或者復位後,由於前臂的自然旋前位和與上臂的向內角度,導致旋轉移位;尺骨偏斜骨折無法矯正。由於尺骨偏斜發生率高,要求尺骨偏斜骨折應精確復位或過度矯正,使其輕度橈偏。骨折復位後1周拍X線片,根據骨折端內外骨痂分布情況預測是否發生肘內翻。如果預測到肘內翻,在充分麻醉下,將骨折的骨頭輕輕摩擦並固定在直的位置。肘內翻畸形不影響肘關節的伸屈,但影響外觀和患者心理。如畸形大於20度,傷後畸形穩定1 ~ 2年,可采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矯正。

12.3肘外翻很少發生,可見於肱骨外髁骨折復位不良的病例。嚴重者應引起尺神經炎,盡早進行神經前移或截骨術。

12.4中神經損傷較為常見,橈神經、尺神經損傷少見,主要為局部受壓、受累或挫傷,斷裂少見。隨著骨折的復位,大部分可在傷後幾周內自行恢復。如果8周後仍未恢復,可考慮手術探查,並進行適當治療。

12.5肘關節骨肌炎在功能恢復期,肘關節強烈的被動屈伸活動可導致關節周圍出現大量骨化塊,使關節再次腫脹,主動屈伸活動逐漸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應立即停止被動牽引關節並制動數周,然後恢復主動關節屈伸活動。兒童增生性骨組織幾乎不需要手術切除。

13肘關節X線片可顯示骨折、移位。

14肱骨髁上骨折的診斷肱骨髁上骨折的診斷主要依據以下內容:

1.外傷史?生活和運動意外最常見,多見於學齡前兒童。

2.臨床表現?主要癥狀為肘部腫脹(較明顯)、劇烈疼痛、活動受限,要特別註意是否有血管損傷。

3.影像學檢查?常規正側位X線片可作出診斷和分型。

15 5 ~ 6歲以下兒童的鑒別診斷,肱骨髁上骨折應與肱骨遠端全骨骺分離相鑒別。由於肱骨小頭骨化中心出現在1歲左右,滑車骨化中心出現在10歲左右,X線片上骨骺完全分離,無骨折線,橈骨縱軸與肱骨小頭的關系不變,但與肱骨下端的關系發生變化,肘關節腫脹,環周壓痛。

肱骨髁上骨折與肘關節脫位的鑒別:

肱骨髁上骨折(直型)可部分活動肘關節,肘關節後三角無變化,上臂縮短,前臂正常。

肘關節脫位肘關節彈性固定,肘關節後三角發生了變化。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16裂狀骨折,無移位骨折可用頸腕帶懸吊或石膏固定2 ~ 3周。

錯位骨折應盡早閉合復位。在血腫麻醉下進行復位。先伸肘矯正橫向位移和折疊端之間的旋轉,再矯正前後位移。直型的屈肘位置是固定的,屈肘型的屈肘位置是固定的,處於半直位置。通常采用長臂石膏後路支撐,小夾板簡單易固定,3周後解除固定,活動關節。

多數情況下不需要手術治療,但閉合復位應盡量糾正內翻和旋前畸形,恢復鮑曼角(肱骨角),避免肘內翻畸形。即使有壹定程度的前後脫位或角度,也可以在生長過程中逐漸糾正,遠期功能不會受到影響。

部分不穩定骨折可在復位後從內外側髁經皮穿刺克氏針交叉固定,以維持復位位置。

有血管和神經損傷的患者應同時進行急診探查和骨折手術復位,並用克氏針固定。

移位的骨折,其中大部分有嚴重的腫脹或張力性水泡,不應立即復位。鄧祿普牽引可行,先擡高患肢,消腫後再復位。牽引治療適用於骨折超過24 ~ 48h,軟組織腫脹嚴重,有水皰形成,不能手法復位,或復位後不穩定的骨折。

兒童肱骨髁上骨折並發癥較多。早期的嚴重並發癥是前臂缺血性攣縮,壹旦發生將造成終身殘疾。因此,在診療過程中,要時刻保持警惕,註意觀察判斷供血情況,及時處理,防止不良後果。晚期並發癥主要是肘內翻畸形,遠端伸直型骨折內收患者晚期肘內翻畸形發生率最高。因此,在復位時應盡可能恢復肱骨角;石膏固定應采用前臂旋前位,這已被Abrahan的實驗(1982)和Arnold的臨床報告所證實。

成人髁突骨折機制相似,但骨折線略低,遠端骨折端多見,幹骺端可粉碎。這種骨折可以閉合復位,復位後用石膏托固定長臂3 ~ 4周。石膏去除後進行功能鍛煉。

17預後肱骨髁上骨折治療過程中,血管、神經、髂骨並發癥較多,應隨時調整治療方案。壹旦出現或形成並發癥,需要立即或晚期手術治療,尤其是晚期手術治療,效果非常不理想。

18骨折(骨折[1])為病名[3]。是指由於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被破壞而引起的疾病,表現為疼痛、腫脹、青紫、功能障礙、畸形和骨摩擦音[1]。見《外臺秘聞》卷二十九。骨折又叫斷骨、斷傷、破傷、破潰[3]。

18.1病因病機由外力、肌張力或骨病引起[3]。

18.2的癥狀壹般為截斷、斷裂或傾斜[3]。受傷部位可有瘀血、腫痛、脫臼、畸形、骨音、軸向叩診痛、異常活動和功能障礙[3]。如果骨骼本身患有結核、骨髓炎、骨瘤,那麽每次遇到輕微的外力碰撞就稱為病理性骨折[3]。

18.3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