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鐘南山第1號隱士”隱居30余年,每天清理白菜。後來怎麽樣了?

“鐘南山第1號隱士”隱居30余年,每天清理白菜。後來怎麽樣了?

隱士這個詞對應的是儒家思想的誕生,也就是做官。在舊社會,是壹個深居簡出,不想做官的人。“士”字指的是那種有知識的知識分子,否則不能稱之為隱士。不強調“士”的“隱士”二字是不準確的,必須是有名的“士”,即“聖人”。壹般的“學者”不足以稱為“隱士”。易經曾說:“天地合,聖賢藏。”他說,“沒有什麽可以瞞過這個世界。”說明隱士不是指普通人。

眾所周知,佛教是中國三大教派中唯壹不是起源於本土的。儒家信奉“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是壹種積極參與國家政務,謀求人民福祉,體現自身價值的思想。道家和儒家壹樣,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更信奉“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心態,遵循時代規律,被動地管理世界。而鐘南山——可以說是道教的聖地。

鐘南山可能不是道教的發源地,但絕對是道教興盛的地方。這裏有很多道觀,同時也有很多道人在這裏修行,而這篇文章裏我要說的這個人——但侯師傅就是鐘南山修行的眾多隱士之壹。?同時,他也被譽為鐘南山第壹隱士。據說侯大師隱居在鐘南山已經三十多年了。這30年間,他吃的食物就是簡單的清水白菜。他隱居的地方只是壹個簡單的茅草屋。

隱藏而不是“隱藏”

自古隱居的人還真不少。有些人為了躲避戰爭,不得不隱居,比如桃花源村民的祖先,為了躲避戰爭,拯救自己,不得不選擇隱居。這種人因為不強調‘士’的特質,只能稱之為隱士。

“隱士”這個詞也有很多種。壹種是全隱居,也可以叫真隱居。這種隱士壹般是對做官不感興趣的人,即使皇帝召喚,也不與政府打交道。

還有其他幾種隱士——先有官員,後有隱士。壹般這種隱士都是因為官場的黑暗或者是因為得不到皇帝的重用而選擇隱退。陶淵明是前者的著名代表。陶淵明選擇隱居,是因為他不想與貪官同流合汙。那麽死抱住樹不放的介子推,可以稱之為後者的典範。

在這兩大類之後,又出現了半官半隱、忽官忽隱、假隱、隱名之官、無奈之隱、真隱而官、隱朝之隱等多種隱士類型。當今社會,沒有理由退休,也許是因為戰爭,也許是因為官場的黑暗,也許是因為名利。所以作為壹個生活在穩定環境中的法治社會,隱居山林應該更多的是追求內心的平靜。但侯老爺就是這樣的人。

“國君”鐘南山

既然是為了追求內心的平靜或者修養,侯老師信奉道家的清靜主義。為了更深入地學習和研究老子的思想和人生,最終達到壹種‘夫若乘天地之義,而抗六氣之辯,而遊無窮’的理想境界。他堅信每天做著同樣的事情,用心去觸摸和感受,久而久之就能達到超脫的境界。

就這樣,侯大師選擇了鐘南山這個遠離塵世卻與道教聯系最緊密的地方,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在這裏,他每天過著規律的生活,清晨打坐,晚上打坐,研讀老子的《道德經》。

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進和自身修養的提高,每次讀《道德經》都能得到不同的體驗。白天,晚上,下雨的時候,下雪的時候,打雷打雷的時候,晴天的時候,春夏秋冬反復,不同時間讀它的感受是不壹樣的,有時候他能同時得到不壹樣的感受。

也許我們很多人都無法理解這樣的狀態,但是對於大師來說,在不同或者相同的時間做同壹件事所獲得的不同感受,讓他感到快樂,所以他願意遠離塵世,專心做這樣的事。

就這樣,侯師傅在鐘南山度過了30多年。在這裏,他的生活環境可以說是很差。沒有電,也沒有通訊設備。在這位大師隱居的角落裏,幾乎看不到現代社會的影子。

而他的食物只有簡單的水和白菜。在這裏,侯師傅每天遵循著自己和自然的規律,自己下山打水,吃最平淡的白菜。除此之外,他的生活就是打坐和讀《道德經》。

不要忘記妳的初心,做真實的自己。

也許,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偏執的。我們堅信自己的生活方式。當我們找到壹種脫離大眾認知的生活方式時,就會毫不留情地勸誡和攻擊他人。同樣,侯爺的生活方式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不接受的人中也有言辭極其激烈的人。他們認為侯師傅的行為是壹種極端利己主義的行為。他把自己和社會家庭割裂開來,卻不考慮家人的感受。

支持這種說法的依據是,侯大師在鐘南山修道期間,家人曾去鐘南山找過他,但那是壹種形同陌路,互相照顧的狀態。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兩種不同的思維習慣,導致了雙方的疏遠。對他們來說,侯師傅不是他家人所認識的親戚。

但是,不管外界的言論如何,侯師傅並沒有為此改變什麽。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鐘南山的修道院裏過著自己平靜的生活。以“而天下之名而不勸,天下之非而不郁,視內外之分,爭榮辱之境界,則已矣”的珍貴心境。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但侯老師的生活方式不能成為被批判的理由。相反,這種年復壹年做同壹件事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