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走進朱佳煜

走進朱佳煜

作者:花無聲地落下

西北的老孔子因為運氣好,早就答應陪他去看百脈泉了。周末的時候和章丘的靜如姐姐約好,去了百脈泉。

濟南以其泉城而聞名。來春城不看春,似乎不太合理。幾年前去過百脈泉。泉水叮叮當當,綠柳飄飄,環境幽靜。墨泉如玉,百脈泉如壹串珍珠,梅花泉如水中盛開的梅花,舒玉泉如壹面鏡子,仿佛真的能讓美女在鏡子前梳妝打扮。壹春壹景,各有風韻。清照居位於公園的壹側。這位婉約的女詩人清新脫俗,卻與百脈泉的寧靜相得益彰。

下午,我提議去朱佳煜。朱佳煜,壹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明清古村落,因“走東”而聞名於世。早就搬了,沒機會去。在《闖關東》中創造傳奇人生的朱開山是以朱佳煜為原型的,劇中的壹些場景也是在朱佳煜拍攝的。聽了我的介紹,老孔同意了。我知道,參觀壹個古山村,要比讓他面對那些人的假風景有趣得多。

朱佳煜位於章丘市東南部的官莊鎮。靜如姐開車送我們,二十分鐘就到了。今天的朱佳煜人已經搬進了山腳下的新村。把新村和古村分開的是壹個古老的門道。穿過門口就像穿過了時間隧道,所以我們從現代進入了朱佳煜的過去。環顧四周,只見門道是用大塊方形青石砌成的,歷經滄桑依然挺拔。門口上方立著壹個閣樓,上面寫著“文昌閣”。閣樓建在上面,亭洞建在下面,樓洞壹體。這個造型很獨特,很獨特。沿著門口左側拾級而上,就可以到亭子了,裏面供奉著文曲星。老孔是文人,自然崇拜每壹個文學明星。我們和他壹起上去,虔誠地在地上上香,然後沿著右邊陡峭的臺階下來。

是標準的四邊形。房子保存完好,庭院幹凈整潔,青磚灰瓦,古樸莊重。原來,這是朱佳煜的學校——殷珊小學。院內影壁上寫著“殷珊小學校歌”:“秀水之陽,虎山之陰,惟我校址,陸毅李門。建立學校,和工人合作,壹起運輸,有利於幫助人的積極性。師生壹起,激發新思想,培養中國棟梁……”簽字是在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九月。從學校的規模和完整性來看,這表明朱佳煜人對教育的重視。

學校現在是民俗文化展覽館。展出的是山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設備,木制風車、手推車、犁、柳條筐、瓢、石桌、石凳、石缸,簡單實用。第壹個來這裏定居的人叫朱,是在洪武年間。六百多年來,朱佳煜人壹直在這個三面環山的小村莊裏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只是近幾年村民才陸續搬出古村落。在壹個名為女性編織的展廳裏,還有壹臺織布機供遊客現場編織。可惜大部分人連穿梭機都不會,只能擺姿勢拍照。旁邊有個老太太在那裏紡棉線,壹副無憂無慮的樣子。

朱家峪村前臨秀水,後臨虎山,依山而建。房屋高低不壹,錯落有致。狹窄的石板路相互重疊,猶如置身迷宮。如果是在抗日時代,那是打遊擊戰的好地形。好在路與路相連,不擔心迷路。更有甚者,村裏有許多婦女和老人放壹些野菜、山楂、藥材、雞蛋等山貨出售,還有人擺攤賣煎餅,為遊客提供新鮮制作的煎餅。人來了就吼,人過去就忘了。價格很便宜,帶著山民的淳樸和淳樸。

走在狹窄幽深的青石巷子裏,仿佛時光倒流,壹下子回到了久遠的過去。村裏有200多座古建築,包括古橋、寺廟、廟宇、學校、古泉、古巷和古井。這些建築大多建於明清時期,具有鮮明的北方山地風格。青磚灰瓦,白墻木格窗,高聳的山墻屋頂,莊嚴的青石底座。如此多的古建築保存得如此完好,以至於最初的朱佳煜人壹定花了很多時間來建造這些房子。相對封閉的環境也是它能保護自己免受戰爭災難的原因。有的房子已經倒塌,只剩下壹片廢墟,用無言的滄桑訴說著歲月的無情。

保存最好的,除了學校,應該算是朱氏宗祠了。祠堂是人們祭祖、深思、議大事的地方。它是朱家族勢力的中心,是朱族人的精神支柱。祠堂占地不大,前後進院,但院深,戒備森嚴。我壹直不喜歡這個地方,就像我不喜歡男權社會的各種壓抑壹樣。進院才轉身,就退了。

壹般人家的老宅都是可以自由出入的。壹些懷舊的業主坐在他們的老房子前,遊客想進去看看。他們像親人壹樣溫暖。只有掛著“壹門三士”牌子的門前,貼著“壹人壹元”的告示。現在的社會,壹塊錢根本不是錢,主人可能只是想和別人有所區別,吸引眼球。因為人往往是好奇的,越是想要錢,越是想看。原來這是朱佳煜唯壹壹個帶私立學校的緊湊四合院,右邊是廚房,左邊是書房。正對著大師室的是壹座兩層樓的藏書樓,它的主人朱是,因為他曾教過兩個著名的舉人,光緒皇帝親筆題寫了“明靜進士”的匾額。光緒年間,朱被皇帝任命為明朝進士,並擔任候選導師。中年後在家開私塾,桃李滿天下。

當我們到達朱佳煜時,我們必須參觀朱開山故居。畢竟,朱佳煜現在只是因為朱開山而出名。壹路上,我們被縱橫交錯的石板路拖著,古跡隨處可見。我們壹只腳跟著眼睛慢慢找。突然,壹座石橋豎立起來,石頭上刻著五個篆字:“康熙天橋”。左下方有壹塊石碑。這座橋建於康熙年間。它是用大小不壹的青石和鋸齒狀的牙齒拱起的。至今堅不可摧。人們可以在橋下行走和開車。雨季的時候,橋洞可以泄洪,人和車輛可以在橋上通行。立交橋是現代城市的壹道景觀,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誰能想到朱佳煜人早在300年前就有了自己的立交橋?

走過石橋,旁邊有壹扇黑漆木門,門楣上赫然寫著:朱開山故居。走進木門,院子不大,只有兩間西廂房,三間南廂房,磚木結構,土坯墻,低矮簡陋。西廂有個土炕,前面有個大火爐。我在《闖關東》裏曾經認出過這個土炕。院子裏有壹口井,壹個打水的滑輪,壹個石磨。我們無法判斷這個院子是後來修復的還是原貌。相比之前參觀的“三士”院,完整和氣魄確實有點寒酸。不過想想也挺現實的。進士是有名望的人,自然買得起“豪宅”和私塾;朱開山家太窮了,他們的兒子娶不到媳婦,所以他們走上了九死壹生的道路。

當我們走進另壹戶農戶家時,壹對中年夫婦正在收拾淩亂的杯盤。原來有人在自己家裏開了個農家樂,方便遊客在山裏吃飯。我們走累了,老孔坐下來喊喝茶。我們坐在院子裏的石桌旁,女主人趕緊擦了擦石桌,把泡好的茶端了過來。茶很普通,不好喝。但就在這樣壹個古村落裏,在壹個農家小院的石桌前,我們相隔千裏的朋友坐在壹起喝茶聊天,突然有壹種時間停滯的感覺。

老孔眼睛壹亮,看到對面墻上寫著的菜譜,大聲念道:炸螞蚱,炸蠍子,怎麽,蠍子可以炸著吃嗎?好吃嗎?老孔的表情很驚訝。爬滿山溝的蠍子這幾年也成了人們的食物,但壹定是還未成熟,毒素還未長成。這個溫度不好掌握,也很危險。現在人在盛世胃口不好,冒險足以刺激,於是這些人人討厭的爬行動物就成了大眾的稀世珍品。老孔壹聽有興趣,就點了壹盤炒蠍子,壹盤野菜,壹瓶酒。老孔,西北人,酒量不錯。現在看到蠍子就有酒癮。那些剛煎好的蠍子,躺在雪白的扇子上。只見老孔拿起筷子,夾起壹根,看了壹遍又壹遍,然後小心翼翼地放進嘴裏。那種又害怕又好奇的樣子真的很有意思。壹壺茶喝完,壹瓶酒已經見底,那盤蠍子就成了我們的肚子。

出了村,壹條小路通向村後的文峰山,魁星樓依山而建。上山的小路很窄,黃綠色的迎春花排列在小路兩旁,山坡上的桃花杏花開得正艷。遠處是層層梯田,依山勢如畫家筆下美麗的水波紋。山不是很高,很快就看到了高聳的魁星樓。北鬥七星中的魁星掌管著雲紋,與文昌閣中的文曲星遙相呼應。爬完三十六級臺階,要先過壹個“龍門”,意思是“鯉魚躍龍門”,然後才能去魁星樓。文曲星拜了,魁星當然拜了。更何況老孔是個讀書人,我們也認識,可以通過寫作算是朋友。

拜完魁星,我們只好被裏面的主人答應,我們爬上了屋頂。環顧四周,對風水頗有心得的老孔子連連稱贊此地,稱之為風水寶地。據碑文記載,這座魁星樓及其前的文昌閣建於清道光十八年,由深諳馮建、善於教化民眾的南方人朱霞設計建造。前有文昌閣,後有魁星樓,後有文峰山,村西有筆架,朱佳煜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山村,充滿了儒教氣息。

我回去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在路上,我看見壹輛公共汽車載著遊客進村。這個在大山的懷抱中沈睡了數百年的小山村,大概會被成群結隊而來的腳步聲驚醒。

作者簡介:李淑英,濟南商河人。工作生活之余,讀書寫作其樂無窮。《夏日田園》《紅棗》《秋韻》《藤蔓》《花花》《待人讓座》等十余篇文章先後在《大眾日報》《作家日報》《山東國土資源報》《湘南文學》《運河》等報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