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生於宋太祖劍龍元年(公元960年),祖父福臨於三月三日旅居福建。父親林(只有尹),宋初,被任命為監察首都。在她出生之前,她的父母已經生了五個女兒,希望再生壹個兒子,所以早早的就燒香為我們的兒子祈福,但是這個寶寶是個女嬰,他們的父母有些失望。在女嬰出生的前壹天晚上,鄰居們看到流星從西北方的天空變成了壹道紅光,耀眼奪目,把島上的巖石染成了紅色。所以父母覺得這個女嬰壹定不是遊手好閑的女孩,對她特別寵愛。因為她從出生到第二個月都沒有哭過,所以被取名為莫林,她的父母也叫她莫林娘。莫林小時候比其他姐妹都聰明。當她八歲的時候,她受到了老師的啟發。她不僅能憑記憶朗讀,而且能理解單詞的意思。長大後,她決心壹輩子做好事,幫助別人,堅決不嫁。她的父母遵從她的意願。她致力於慈善和公益事業。她壹直研究醫學,為人治病,教人防病消災。人們都稱贊她。她性情平和,樂於助人。只要能幫村民解決問題,她都願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趨吉避兇。人們願意和她討論,在遇到困難時向她求助。
莫林在海邊長大,也知道天文學和氣象學,並熟悉水。湄洲島和大陸之間的海峽有很多礁石。在這片海域失事的漁船和商船經常被莫林救起,所以人們說她可以“坐地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先通知船夫能不能開船,所以據說她能“預測怪”,叫她“女神”、“龍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九日,莫林病逝,時年二十八歲。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媽祖二十八歲。重陽節的前壹天,媽祖對家人說:“我的心好幹凈,不想活在凡間。明天是重陽節,我想去爬山。提前跟妳說再見。”大家都以為她要登高遠眺,卻不知道她會成仙。第二天早上,媽祖燒香,念經,對姐妹們說:“今天,我想爬山,遠行,去實現我的願望,可是路途艱險遙遠,妳們不能陪我走。”姐妹們笑著安慰她說:“遊就是了,何必呢!”媽祖隨後告別姐妹,直奔湄峰最高點。就在這時,我看到湄峰峰頂上厚厚的雲層,壹股白氣直沖雲霄,仿佛聽到天上壹串絲竹奏出的仙樂音,直沖雲霄,反射出彩虹。媽祖乘長風駕祥雲,翺翔天際。俯視世界,若隱若現。突然,雲混了,看不見了。梅州人擡頭壹看,都驚呆了。此後,媽祖經常出現,村民們經常可以看到她在巖石中的洞穴旁,或坐在雲霧中,或朱衣在海面上飛翔。常顯夢想顯聖人,救急救人,護國利民。於是村裏的人在梅峰建了壹座廟,虔誠地朝拜。後人前來祭拜,絡繹不絕。
由於墨娘生前對人民仁慈,升天後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之女神,並設廟祭祀。後來她在海上反復出現,所有過海的人都為她祈禱。她被尊稱為“通靈女神”,寺廟遍布海澱。媽祖信仰自誕生以來已經歷了1000多年。作為壹種民間信仰,它延續時間之長、傳播範圍之廣、影響之深,是其他民間崇拜所沒有的。
媽祖節有壹個。歷代帝王對媽祖的崇拜和贊美,促使媽祖從壹個民間神變成了官方的航海守護神,神格越來越高,流傳越來越廣。從溥儀地區到五湖四海,已經到了無人不知,無人神可替代的地步。
宋代以前,媽祖的啟示始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魯赴朝鮮。廟建在河口,(惠宗)就給了順濟寺。“後來,宋代封媽祖的理由是‘春之霧饑’和‘神火助燒強匪’(《湄洲島誌》卷二,標題)。
從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到清朝,歷代皇帝冊封36次,爵位由2字改為64字。稱謂由“夫人”、“公主”改為“天妃”的明朝永樂,建廟為都,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改為“天後”。並列入國家祭祀儀式,為春秋祭。所以民間對媽祖的信仰越來越固定,“海神”的地位也越來越穩固。
幾千年來,莆田保留了許多關於媽祖的民俗,反映了媽祖信仰的特殊性。他的禮俗信仰、媽祖言行、性格等逐漸被民眾吸收,形成了許多習俗。
媽祖作為民間祈福護海神,自宋、靖遠、明清以來流傳了壹千多年。在供奉媽祖的廟宇中,有中國沿海省市和除青海、新疆、西藏以外的其他省份的媽祖廟。《媽祖宮廟集成》收錄了30個省市(含港澳)500多個縣市的鉸接式媽祖廟的記錄。隨著元明清時期航海和交通的發展,中國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包括日本、東南亞、加拿大、美國,甚至法國巴黎。媽祖,又名天妃、天後、聖母、天母,是歷代船夫、水手、遊客、商人、漁民所信仰的神。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襲擊,船沈人死。船員的安全成為海員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托在諸神的保佑上。在船起航前,要祭拜天妃,祈求順風平安的保佑,也要在船上為天妃設立壹個神聖的位置。
位於湄洲島外的媽祖廟聞名海外,如今已成為世界各地中國水手朝拜的聖地,也是海內外同胞向往的聖地。媽祖廟的香火常年不衰。他的生日和忌日,殿內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媽祖燈、媽祖舞、船帆髻、龍舟吊彩等媽祖習俗,反映了媽祖文化的深遠影響。
梅州媽祖節位於福建梅州,每年4月25日,5438年6月+10月4日。農歷3月23日和9月9日分別被命名為媽祖的誕生日和死亡日。每隔兩天,就會有數萬人前來祭拜媽祖。節日期間,我們還將開展媽祖文化研究、民間歌舞表演和手工藝展覽。
壹千多年來,媽祖從人變成了神,從道教女仙中脫穎而出,從“夫人”變成了“天妃”、“天後”。其信徒之多,影響之大,傳播之廣,在古代是罕見的。怎麽能用封建迷信和宗教信仰簡單解釋?
媽祖死後,人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和理想,把她塑造成慈悲博愛的女神,護國利民,目的是教育後代,弘揚民族精神。“據傳李澤尚在,死後仍能效國功”,是宋代狀元黃公度的詩句;“可是妳看我來回,我也不說這事。”這是宋代學者陳密的壹首詩。“雨露遍地,滄海桑田,波瀾不驚”,這是元代詩人張謇的詩句。“扶弱濟貧,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這是明朝開國皇帝永樂皇帝題寫的詩。歷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都非常重視媽祖的教育功能和“民族認同”信仰的作用,希望促進國家繁榮、民族團結、民生富足。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明朝萬歷三十二年(1640),荷蘭殖民者企圖占領澎湖,中國海軍將領沈有容在媽祖的保護下,率領船隊從廈門出發,將殖民者趕出澎湖水域。至今,在澎湖媽祖廟還有壹塊“沈有容命紅發歸魏馬郎”的石碑。再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中國撰寫的《使琉球雜記》,詳細記載了在媽祖加持下,該船被封為“空中飛人”,經釣魚島、黃薇島、赤嶼島,迅速進入琉球王國米山、馬池山海域,令迎接他的醫生鄭永安大吃壹驚,仿佛“突然進入其境內”。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原始資料,澄清了壹些歷史遺留問題,如鄭和的碑文《天妃淩影誌》詳細記錄了七下西洋的過程,起到了糾正和補充史書錯誤和不足的作用。可以證明,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與臺灣省相連的中國領土。
在海上交通貿易和沿海港口開發的歷史中,它與媽祖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從東北到華南,中國許多著名港口城市的發展史幾乎都與媽祖廟息息相關。“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衛”這句諺語是對天津港起源的形象解釋。在宋代,華亭(即上海)、杭、泉、州四大城市都是與媽祖廟合建的。營口、煙臺、青島和連雲港都以媽祖廟的建設為標誌,把荒涼的漁村變成了繁榮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寺摩崖石刻和九龍彭浦王村林氏族譜中自南宋傳入的媽祖信仰記載,是香港最早的歷史文獻。澳門的葡文名字是澳門,是粵語中“馬哥”的音譯。臺灣省同胞把早期精神分裂的媽祖稱為“開臺的媽祖”,充分說明媽祖渡臺與包道的發展直接相關。
在科學技術史上,媽祖廟也有著獨特的地位。在古代,有航海的習俗。當壹艘新船下水起航時,需要制作壹個模型供奉在媽祖廟,這樣媽祖就會時刻關心船的安全,許多媽祖廟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東長島廟島媽祖廟現存古船模型350余件,其中包括民族英雄鄧世昌供奉的“威遠”號模型,成為研究中國古代造船史的重要資料。媽祖廟有壹批古建築,如福建泉州天後宮、山東景德鎮、江西澄海、廣東鎮遠、貴州鎮遠、寧波慶安會館等,從寺廟結構造型到各種雕刻構件,都是極其珍貴的古建築藝術作品。此外,媽祖廟還保存了壹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後宮有壹幅明代星圖,是利用星圖研究中國古代定向航海的不可多得的資料。天津天後宮存放的消防“水機”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機械消防設備之壹。
媽祖文化的形成本身也給人類留下了可觀的精神財富。目前僅直接記錄媽祖信仰的歷史文獻,最保守的估計也有壹百多萬字,涉及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學、藝術、教育、科技、宗教、民俗、華僑、移民等諸多領域的話題。內容相當豐富,史料價值很高。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柯昭等先後發表了多篇關於先人後天的論文,在學術界引起了反響。臺灣學者李憲章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經過20年的研究,終於撰寫了《媽祖信仰研究》,成為我國第壹部高度學術化的媽祖研究專著。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省、澳門、廈門等地掀起研究熱潮,多次舉辦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出版了《海內外學者研究媽祖》、《媽祖研究論文集》、《媽祖研究資料匯編》、《媽祖文獻資料匯編》、《媽祖信仰與祠堂》、《梅州媽祖》等學術專著10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