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日本是壹個島國,壹半以上的國土面積被山脈和丘陵覆蓋,它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火山、地震等地質災害頻發,土地不適宜耕種或飼養牲畜。牛、馬、羊等大牲畜幾乎都是從國外引進的,最多能抓到壹些野豬、兔子。聰明的日本人不會放棄吃肉,所以他們把目光放在了海洋上。但當時造船業不發達,可以在海邊抓小魚,撿螃蟹和貝類,做壹頓豐盛的大餐。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傳入日本,日本皇室對佛教特別虔誠。公元676年(中國初唐),天武帝頒布了殺生斷命的禁令。根據神諭,牛肉、馬肉和雞肉是不允許食用的,違反者將受到嚴厲懲罰。事情沒有像預期的那樣發展。由於禁肉令執行不力,日本聖武天皇在7年內兩次增加了禁肉令。吃不飽的日本人更慘,只能拼命加主食,就是壽司。
長期營養不良不能吃肉,蛋白質都跟不上,更別說補鈣了。本來身高就受基因影響,錯過了二次發育。日本國民的身高已經很可怕了。相反,住在偏遠山村的貧苦農民,偶爾也能偷偷在山裏打些野味,偷點兔肉和鹿肉,但比吃大米的人強。日本貴族不屑吃肉,中層武士喜歡打獵吃野味。“吃素是官員大臣的約束,吐肉是勇士的風範。”
日本戰國三傑:野永織田、豐臣秀吉和德川。信長尾田約170cm;個子高;統壹的日本豐臣秀吉為140cm;;第壹代將軍德川家康159cm。打開江戶時代的德川家,放壹張全家福的照片讓大家眼睛壹熱。
身高看似無用,武將作戰優勢明顯。《三國演義》中,三英與呂布、關羽(九尺)、張飛(八尺)、劉備(七尺)作戰。東漢時壹尺約23厘米,呂布(近壹尺)騎在魁梧的馬上。誰敢打(來吧,我們壹起走)?
按理說,中國人的生活也不富裕。為什麽中國古代男女普遍比日本人高?那是因為中國的老百姓在漢朝就發明了豆腐。原料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大豆,通過鹵水轉化成人體容易吸收的植物蛋白。
不夠高,頭盔要湊!日本軍事指揮官喜歡戴誇張的頭盔(かぶと).)這樣才能“擡高”自己,表明自己的意誌。比較矮的日本女性也有自己的法寶,就是踩壹種叫木屐的鞋子,身高可以高很多。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是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對外開放的。日本政府將飲食作為富裕國家強兵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推廣。但由於1200年的素食習慣,日本民眾對肉類有壹種抵觸情緒。最後,明治天皇親自帶貨,帶頭在公共場合吃牛肉,然後逐步推廣肉食。人們開始獲得帶有歐美元素的肉、奶、乳制品等高熱量食物,國民體質和身高得到了顯著提高。
1889年,在日本的東北,這個地方寺廟辦的鄉村小學叫私立忠愛小學。因為壹些貧窮的孩子沒有食物,僧侶們開始為沒錢帶飯盒上學的孩子提供飯團、烤魚和鹹菜。這種極其簡單的套餐被視為日本學校集體供餐制度的開端。從此,群飼制度在日本全國推廣開來。1923年,日本政府做出決定,鼓勵學校建立集體供餐制度,改善兒童營養。當時所謂的免費餐,頂多是解決窮孩子的溫飽問題,更別說增強體質了,二戰開始後就停辦了。
二戰後,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對日本進行了改造,從飲食開始,讓日本孩子接受美國的生活方式。牛奶在戰時是液態,不便於運輸和保存,所以把裏面的奶油和水提取出來,剩下脫脂奶粉。美國人當然是喝鮮奶,戰時儲存的大量奶粉在戰後都被賣掉送給了日本。二戰後,日本開始了“壹杯牛奶使壹個民族強大”的運動。雖然味道不好,但是裏面的營養成分還是保留了下來。為了徹底告別矮小的身材,開始男孩吧!1950年,美國開始贈送小麥,給日本八大城市的小學生免費提供面包和牛奶配菜。甚至朝鮮戰爭爆發時,美國還補貼日本政府讓日本小學生繼續供餐,使得供餐制度得以延續。1952日本已經實現了市壹級小學完全免費餐。
日本學校營養午餐的普及率從1945年的3%迅速提高到1950年的69%。1954年,日本專門頒布了中小學生學校營養午餐法,實行全國統壹配餐。到現在,小學生每天喝牛奶已經成為法律。在日本,普通學校每個月都會把學生的食譜打印出來發給大家。它包括菜肴的每日含量及其熱量數據、蛋白質含量以及對身體的影響。現在日本飲食的西化是當年的餵養制度造成的。於是,喝牛奶的習慣隨處可見,甚至在動畫片裏也是如此。
1964東京奧運會後,為了推動全民鍛煉,日本頒布了《體育振興法》,其核心內容是《關於提高國民健康和體力的對策》,將西方的法治精神與東方的民族主義相結合,以政令的形式硬性規定了全民鍛煉日、學校體育課時和義務體育項目。
內外兼修,日本人的身體素質得到了顯著提高。從1950到2010,60年來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增加了12 cm,男性平均身高達到170 cm,女性達到160 cm。
到上世紀末,牛奶紅利幾乎消耗殆盡,日本人身高增長呈下降趨勢。日本國立成人教育醫學研究所2017年發表的研究數據顯示,2014年出生的日本男女分別比1978~1979年出生的矮1.5cm和0.6cm。
為什麽變短了?是因為牛奶太多,但是營養不均衡嗎?沒有數據支持,只能大膽猜測。牛說她已經盡力了,剩下的就看日本人自己了。毫無疑問,營養決定了身高的下限,身高的上限,還是基因。
以前的文章:
苦難的行軍,中國的工業化之路。
中國水利史,歷盡艱辛,只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