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交流中恰當地稱呼他人?壹般要註意以下七個關系:
(1)區域關系
中國幅員遼闊,方言土語很多。即使是同壹個稱謂,也因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比如“贊子”這個名字,在南方壹些地區是指體格健壯的男子,這是壹個尊稱和褒義的稱呼,而北方人習慣把“贊子”和粗鄙、野蠻聯系在壹起。所以,來到異鄉,聽不懂當地方言,還是“同誌”比較合適。
(2)時代的關系
有些稱謂帶有“帶”的烙印,帶有剝削階級意識形態的痕跡。比如剃光頭的人,廚師,演員,都有鄙視的意思,應該被淘汰。第二,要改名為理發師(或美發師)、廚師(或廚師)、演員(或文藝工作者)等等。
但其他壹些稱呼,如“先生”、“小姐”、“閣下”、“陛下”,在某些場合還是很合適的。由於不同國家的社會制度不同,在外事交談中稱呼的使用應該符合其他國家的習慣。
(3)等級關系
雖然當代社會的等級關系不同於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但也需要用恰當的稱謂來表示對長輩和長輩的尊敬,以示親切或尊敬。對老人、名人使用敬語;上級領導或其他單位的負責人可以稱其職務;對於職位比自己低的,也要選擇尊稱,壹般不宜直呼其名。
(4)場合關系
同壹個稱呼在某些場合合適,在另壹個場合就不合適了。比如壹般場合叫“爺爺”、“奶奶”是自然親切的,但叫“爺爺”、“奶奶”就顯得生硬別扭;如果在壹些莊重的場合,後者是合適的。再比如壹個人有幾個身份,他的住址也要由時間和地點來決定。
(5)表揚與批評的關系
有些稱謂帶有明顯的褒貶情緒色彩,如“老廠長”、“老模範”、“老同誌”等。叫別人的小名有時候很親密。比如陳賡獎喜歡別人叫他“小木瓜”(反應遲鈍的人)。把別人的勝利卻當成外號來笑,是對別人認可的侮辱,也是沒教養的表現。在戀人的名字中,往往會出現“傻子”“壞蛋”這樣的字眼,不會引起反感,反而會極其喜歡。這是壹個表達特殊感情的特殊名字。
(6)心理關系
有的人願意接受同壹個頭銜,有的人卻遮遮掩掩。漁民避“申”字。如果他姓陳,妳每晚叫他他壹定會不高興。同樣是30多歲的夫妻,有些人樂於被人叫“老張”、“老李”,而對於正在找對象的30歲,我們不妨叫他“小張”、“小李”。曹禺劇作《日出》中的古八奶奶,怕別人說她老了不懂事,當面說:“難怪她老人家聽膩了。妳想想,她老人家脾氣有點毛躁。再說了,”還沒等她說完,顧八奶奶就暴跳如雷,吼道:“走!走吧。走吧。什麽‘她老人家,她老人家’。我看到妳的時候很生氣。誰讓妳進來惡心我的?”可見,稱呼不當會引起對方的不快,肯定會影響談話的效果。
(7)主次關系或順序關系
當需要同時稱呼多人時,壹般來說應該有個順序,先長後幼,先上後下,先疏後密。周總理在2月21972日尼克松壹行舉行的宴會上的講話是這樣開始的:“總統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們,先生們,同誌們,朋友們!”這壹系列稱謂既貼切又有序。
合適的稱呼還應該考慮對方的身份。比如,妳稱呼壹個赤膊在田裏幹活的老年農民為“老頭”更合適。稱之為“老先生”似乎有些諷刺。另壹方面,如果在校園裏遇到從教研室出來的年長女老師,如果叫她“老奶奶”,很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
只要註意以上事項,在第壹次與陌生人交流時,就能做到得體、有分寸。
壹般來說,在比較正式的社交場合,稱呼壹個陌生的男人,不管他的靈魂如何,都可以統稱為“先生”,稱呼壹個陌生的女人,要根據她的婚姻狀況給她不同的稱呼:稱呼壹個已婚的女人,用她丈夫的姓稱呼她“X夫人”,如果對方地位較高,就叫她“夫人”;如果不知道對方的婚姻狀況,最好稱呼對方為“小姐”或“女士”,不管她是16還是60。在教育和文藝領域新認識的人,壹般稱為“老師”。在非正式場合問陌生人時,為了表示親近,可以用親戚的名字稱呼對方,如“叔叔”、“阿姨”、“老伯伯”、“奶奶”等。
當第壹次遇見陌生人時,恰當準確地稱呼他們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既能表現出對對方的尊重或與對方的親密,也能體現出自身的文化素質,從而迅速拉近雙方的距離。所以,這壹點壹定要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