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舌尖上的西周:西周人民的飲食文化超乎妳的想象

舌尖上的西周:西周人民的飲食文化超乎妳的想象

有句老話說:“夫禮之始,飲食之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吃貨國家,吃貨們壹定要懂吃。今天,龍松先生選擇西周時期所寫的《詩經》中的章節作為核心史料,來看看西周時期有哪些食材、調味品、飲品、烹飪技術和餐飲禮儀文化。通過本文,對西周時期人們的飲食生活進行了壹個全景的簡要描述,讓讀者了解舌尖上的西周。

根據《詩經》中對西周飲食的記載,主要有六大類:

水果:野葡萄(醋栗)、大棗、葫蘆(葫蘆)、李子、李子、虎杖(獼猴桃)等。

幹果:栗子、葵花籽等。

蔬菜:苦菜(Sonchus oleraceus)、茼蒿(Artemisia scoparia)、甜瓜、竹筍、香蒲、芹菜、西葫蘆(臘葉)、豆葉(臘葉)、大朝菜(薇菜。),枸杞葉,羊草葉。

油料作物:大麻籽(芋頭);

肉類:豬(貘)、野豬(貘)、鹿、牛、龜、魚(鯰魚、鯊魚、鯉魚)、羊;

谷類:小米、大米、黍、黍、豆類(苜蓿)、大麥、小麥等。

據《詩經》記載,西周時期的調味品有兩種:漿(糖)和椒。龍宋軍根據《尚書·愚公》對鹽有記載,所以西周的調味品中應該有鹽。

有了配料和調料,西周的人是怎麽加工食物的?當時主要的烹飪方法有煮、烤、蒸、炸、搗、燒、煮、湯、果脯、蠟。

烹飪就是把食物放入開水中直接煮熟。由於西周時期植物油產量低,青銅器流行,食物的主要加工方式是烹調。在壹些大型宴會上,直接架起青銅鼎,將肉等食物煮熟,加水後食用。也有用下面有火門的“溫鼎”,邊煮食物邊吃,相當於今天的火鍋吃法。

烤是指把肉切成塊,放在上面,放在火上熏,使之熟透。烤肉有兩種方式,壹種是在小爐子上串肉,另壹種是直接在大火上烤。

蒸是指在蒸籠下層加水,上層放入食物,加熱後用熱蒸汽將食物蒸熟。

盤指的是用泥塗抹食物,在火中烹煮,類似於今天的叫花雞的做法。

搗是指用木棍反復搗食物。

燒是指殺死動物,直接用火烹煮。

意思是把魚剁碎生吃,類似今天的生魚片做法。

湯是指用肉或蔬菜混合五味做成的湯的食物。

臘肉是鹹肉或鹹肉片,用鹽曬幹,不加調料。

蠟是經過脫毛、火烤,然後曬幹的肉幹。

《詩經》記載,西周時期的飲料主要有酒醅(濁酒)、清酒、糯米(用黑小米和郁金香草釀造的酒)和漿,都屬於酒類。

西周時期形成的飲食文化主要包括宴飲、獻包子、喜慶食品等禮儀。

晚餐禮儀。古代大部落聚會時,準備食物,高舉起酒瓶,高聲唱著歌,祭奠天、地、祖先。只有天、地、神先享用了,人才能開始吃。這是宴禮,盛行於西周,是壹種神聖的儀式。

獻包子的禮儀。西周時,人們用小麥粉制作包子、糕點等形狀。烤熟或蒸熟後,作為祭品或禮品,是婚喪嫁娶必不可少的禮品。比如孩子出生後第三天,要給孩子扣上鍋盔驅邪;結婚時,男方送給女方家,作為大方和訂婚的標誌;老人過生日時,親戚要送桃形蛋糕,祝老人健康長壽;在死者的周年紀念日,已婚婦女應該提供祭品以表達對其家庭成員的敬意。

節日食品。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是西周時期的另壹種飲食禮儀。西周時,人們有二月二吃豆角,清明節吃冷食,三月三吃薺菜煮雞蛋的習俗。每逢節日,家家如此,形成了西周特有的飲食禮儀習俗。

孔子認為周朝四大要事之壹是飲食。

民以食為天,西周也不例外。

舌尖上的西周,有菜有酒有肉有飯,還立了國寶(青銅大鍋)吃火鍋。很多食材、調味品、飲品、烹飪方法基本都是後人傳下來的,甚至流傳到今天。直到今天,設宴、獻包子、過節等飲食禮儀依然普遍,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高峰。詩經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盧鑫。西周時期的飲食[J]天津:南開大學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