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魯賓遜漂流記》

《魯賓遜漂流記》

《魯濱孫漂流記》(Robinson Crusoe)

《魯濱孫漂流記》於1719年4月25日出版,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壹問世既風靡全球又歷久不衰,在世界各地擁有壹代又壹代的讀者。小說從初版至今,已出了幾百版,幾乎譯成了世界上所有各種文字。據說,除了《聖經》之外,《魯濱孫漂流記》是出版最多的壹本書。該書被譽為英國文學史上的第壹部長篇小說,成了世界文學寶庫中壹部不朽的名著。該書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敘事語言通俗易懂,是壹部雅俗***賞的好作品。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英國小說家,新聞記者。他在西方文學發展史上占據著壹個特殊的位置,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其作品主要為個人通過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戰勝困難。18世紀,長篇小說興起,笛福作為西方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言人,他的創作開辟了以寫實為風格,追求逼真效果的現代長篇小說發展的道路。他的小說情節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讀性強。並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倡導個人奮鬥的社會風氣。自14至15世紀新航路開辟以來,航海成為每各青年人都抱有的壹種理想,其代表作《魯濱孫漂流記》聞名於世,魯濱孫也成為與困難抗爭的典型人物,因此他被視作英國小說的開創者之壹。

內容提要

紀念魯賓孫離開赫爾(Hull)的金屬裝飾片魯濱遜出身於壹個體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壹心想去海外見識壹番。他瞞著父親出海,第壹次航行就遇到大風浪,船只沈沒,他好不容易才逃出保住性命。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經商,賺了壹筆錢。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爾人俘獲,當了奴隸。後來他劃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壹艘葡萄牙貨船救起。船到巴西後,他在那裏買下壹個莊園,做了莊園主。他不甘心於這樣的發財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販賣奴隸。

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難,唯有魯濱遜壹個人幸存下來,只身飄流到壹個杳無人煙的孤島上。他用沈船的桅桿做了木筏,壹次又壹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槍支彈藥、工具等運到岸上,並在小山邊搭起帳篷定居下來。接著他用削尖的木樁在帳篷周圍圍上柵欄,在帳篷後的山洞鑿洞居住。他用簡單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獵野味為食,飲溪裏的水,度過了最初遇到的困難。

他開始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自制木臼、木杵、篩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他捕捉並馴養野山羊,讓其繁殖。他還制作陶器等等,保證了自己的生活需要。雖然這樣,魯濱遜壹直沒有放棄尋找離開孤島的辦法。他砍倒壹棵大樹,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做成了壹只獨木舟,但船實在太重,無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盡棄,重新另造壹只小的。

魯濱遜在島上獨自生活了18年後,壹天,他發現島邊海岸上都是人骨,生過火,原來外島的壹群野人曾在這裏舉行過人肉宴。魯濱遜驚愕萬分。此後他便壹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圍的事物。直到第26年,島上又來了壹群野人,帶著準備殺死、吃掉的俘虜。魯濱遜發現後,救出了其中的壹個。魯濱遜救下那個野人的日子是星期五,所以把被救的土人取名為“星期五”。此後,“星期五”成了魯濱遜忠實的仆人和朋友。接著,魯濱遜帶著“星期五”救出了壹個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親。不久有條英國船在海島附近停泊,發現船上的水手發生了叛亂,綁架了船長,把船長、大副等三人拋棄在島上,魯濱遜與“星期五”幫助船長制服了那幫水手,奪回了船只。他把那水手留在島上,船長帶著魯濱遜“星期五”等離開荒島回到英國。此時魯濱遜已離家28年。他在英國結了婚,生了三個孩子。妻子死後,魯濱遜又壹次出海經商,路經他住過的荒島,這時留在島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安家繁衍生息。魯濱遜又送去新的移民,將島上的土地分給他們,並留給他們各種日用必需品,滿意地離開了小島。

小說簡介

魯賓孫我父親原來指望我學法律,但是我卻壹心想去航海。有壹天,我去赫爾,我的壹位同伴正要坐他父親的船到倫敦去,再沒有什麽比這更讓我動心了,我必須跟他而去——這是1651年的8月,當時我十九歲。

船剛駛出海口,便碰到了可怕的風浪,使我感到全身說不出的難過,心裏十分恐怖。我在痛苦的心情中發了誓,假如上帝在這次航行中留下我的命,我在登上陸地後,就壹直回到我慈愛的父母身邊,從此壹定聽從他們的忠告辦事。

可是第二天風停了,浪也歇了。太陽西沈,繼之而來的是壹個美麗可愛的黃昏,這時又喝了我的同伴釀的壹碗甜酒,我就把這次航行後便回家的決心丟到九霄雲外去了。我的這種習性給我的壹生招來了巨大的不幸——任性的行動常給我帶來災難,可我總不肯在災難來臨的時刻乘機悔改。待到危險壹過去,就忘掉了 所有的誓言,又不顧壹切地投入了我的毫無名堂的生活。

在第壹次狂風暴雨似的航行後,我又有過幾次不同的冒險。在去非洲的幾內亞做生意時,我被壹艘土耳其的海盜船俘虜,被賣為奴隸,經過許多危險,我逃到了巴西,在那裏獨自經營壹個甘蔗種植園,生活過得很順遂。可這時我卻又成了誘惑的犧牲品。巴西因為人工不足,有幾個種植園主知道我曾為做生意而到過非洲的壹些奴隸市場口岸,他們竭力哄誘我作壹次航行,到那壹帶去為他們的種植園買些黑奴回來。

聽從壞主意,人就會倒黴。我們的船在南美洲北岸壹個無名島上觸了礁,所有的水手及乘客全都淹死了,上帝保佑,只有我壹個人被高高的海浪卷到了岸上,保住了壹條命。當時我所有的只是壹把刀、壹只煙鬥和壹個盒子裏裝的壹點兒煙草。待到我的體力恢復,可以走路了時,我就沿著海岸走去。使我大為高興的是,我發現了淡水。喝了水後,又拿壹小撮煙草放在嘴裏解餓。我就在壹棵樹上棲身,舒舒服服地睡了壹覺振作了精神,海上風平浪靜。但最叫我高興的是我看見了那艘船,待到潮水退下,看到它竟離海岸很近,我發現可以很方便地遊到船上去。船上只剩下壹只狗和兩只貓,再沒有別的生物。不過船上有大量的生活必需品,這樣,我就幹了起來。為了把那些東西運到這個島的壹個水灣裏,我專門制造了壹只木筏,還把島上有淡水而且比較平坦的壹塊高地作了我的住所。面包、大米、大麥和小麥、幹酪和羊肉幹、糖、面粉、木板、圓木、繩子——所有這些,再加上幾支滑膛槍、兩支手槍、幾支鳥槍、壹把錘子,還有——那是最沒有用的——三十六鎊英幣。所有這些東西我都壹天又壹天——在兩次退潮之間壹壹從船上運到了岸上。到了第三十天夜裏,我的搬運工作做完了,我躺下來時,雖然像平常壹樣害怕,但我心裏也滿懷感恩之情,因為我知道,我已為以後對付這個荒島作好了準備而心裏感到踏實了。

島上有不少野果樹,但這是我過了好久才發現的,我把它曬成葡萄幹。島上還有到處亂跑的山羊,但要不是我從船上取來了槍支彈藥,它們對我又有何好處呢?因此,我有理由感謝仁慈的上帝,讓船擱在海岸邊,直至使我搬來了對我有用的壹切東西。

要想確保我能在這個島上生存下來,還有許多事情要做。我盡可能地相繼辦了幾件我非辦不可的事。但是我的努力並非總是交上好運道。我在第壹次播下大麥和稻子的種子時,這些寶貴的存貨就浪費了壹半,原因是播種得不是時候。我辛辛苦苦花了幾個月工夫,挖了幾個地窖以備貯存淡水。花了四十二天時間,才把壹棵大樹砍劈成我的第壹塊長木板。我起勁地幹了好幾個星期,想制造壹個搗小麥的石臼,最後卻只好挖空了壹大塊木頭。我足足花了五個月工夫,砍倒壹棵大鐵樹,又劈又削,讓它成了壹只很像樣的獨木舟,以備用來逃離這個小島,可結果卻因為怎麽也沒法子使它下到海裏去而不得不把它丟棄了。不過,每壹樁失敗的事,都教給了我以前不知道的壹些知識。

至於自然環境,島上有狂風暴雨,還有地震。我那時也對壹切都適應了。我種植和收獲了我的大麥和小麥;我采來野葡萄,把它們曬成了很有營養的葡萄幹;我飼養溫馴的山羊,然後殺了吃,又熏又腌的。由於食物這樣多種多樣,供應還算不差。如此過了十二個年頭,其間,島上除了我本人之外,我從來沒見到過壹個人跡。這樣壹直到了那重大的壹天,我在沙灘上偶然發現了壹個人的光腳印。

我當時好像挨了壹個晴天霹雷。我側耳傾聽,回頭四顧,可是什麽也沒聽見,什麽也沒看見。我跑到海岸上,還下海去查看,可是總***就只有那麽壹個腳印!我驚嚇到了極點,像壹個被人跟蹤追捕的人似地逃回到我的住處。壹連三天三夜,我都不敢外出。

這是人怕人的最好說明!經過十二年的痛苦和苦幹,十二年跟自然環境相抗爭,竟然會因壹個人的壹只腳印而恐怖不安!但事情就是這樣。 經過觀察,我了解到這是那塊大陸上的那些吃人生番的壹種習慣。他們把打仗時抓來的俘虜帶到這個島上我很少去的那個地方,殺死後大吃壹頓。有壹天早晨,我從望遠鏡裏看見三十個野蠻人正在圍著篝火跳舞。他們已煮食了壹個俘虜,還有兩個正準備放到火上去烤,這時我提著兩支上了子彈的滑膛槍和那柄大刀往下朝他們跑了去,及時救下了他們來不及吃掉的壹個俘虜。我把我救下的這個人起名為"星期五",以紀念他是這壹天獲救的,他講話的聲音成了我在這個島上二十五年來第壹次聽到的人聲。他年輕,聰明,是壹個較高級的部族的野蠻人,後來在我留在島上的那段時間,他始終是我的個可靠的夥伴。在我教了他幾句英語後,星期五跟我講了那大陸上的事。我決定離開我的島了。我們制造了壹只船,這次不是在離海岸很遠的地方造。正當我們差不多已準備駕船啟航時,又有二十壹個野蠻人乘著三只獨木船,帶了三個俘虜到這個島上來開宴會了。其中壹個俘虜是個白人,這可把我氣壞了。我把兩支鳥槍、四支滑膛槍、兩支手槍都裝上雙倍彈藥,給了星期五壹把小斧頭,還給他喝了好多甘蔗酒,我自己帶上了大刀,我們沖下山去,把他們全殺死了,只逃走了四個野蠻人。

俘虜中有壹個是星期五的父親。那個白人是西班牙人,是我前幾年看見的那艘在我的島上觸礁的船上的壹個幸存者,當時我還從那艘船上取來了壹千二百多枚金幣,但對這些錢我毫不看重,因為它們並不比沙灘上的許多沙子更有價值。

我給了那個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親槍支和食物,叫他們乘著我新造的船去把那艘西班牙船上遇難的水手們帶到我的島上來。正在等待他們回來時,有壹艘英國船因水手鬧事而在我的島附近拋了錨。我幫那位船長奪回了他的船,跟他壹起回到了英國。我們走時帶走了兩個也想回英國去的老實的水手,而讓鬧事鬧得最兇的壹些水手留在了島上。後來,那些西班牙人回來了,都在島上居留了下來。開始時他們雙方爭吵不和,但定居後,終於建立起了壹個興旺的殖民地,過了幾年,我有幸又到那個島上去過壹次。

我離開那個島時,已在島上呆了二十八年兩個月二十九天。我總以為我壹到英國就會高興不盡,沒想到我在那裏卻成了壹個異鄉人。我的父母都已去世,真太令人遺憾了,要不我現在可以孝敬地奉養他們,因為我除了從那艘西班牙船上取來的壹千二百個金幣之外,還有兩萬英鎊等待著我到壹個誠實的朋友那兒去領取,這位朋友是壹位葡萄牙船長,在我去幹那項倒黴的差事之前,我委托他經營我在巴西的莊園。正是為了去幹那差事,使我在島上住了二十八年。我見他如此誠實,十分高興,我決定每年付給他壹百葡萄牙金幣,並在他死後每年付給他兒子五十葡萄牙金幣,作為他們終生的津貼。

我結了婚,生了三個孩子,我除了因為要到那個上面講的我住過的島上去看看,又作了壹次航行之外,再沒作漫遊了。我住在這兒,為我不配得到的享受而心懷感激,決心現在就準備去作壹切旅行中最長的旅行。如果說我學到了什麽的話,那就是要認識退休生活的價值和祈禱在平靜中過完我們的余日。

寫作背景

亞力山大·賽爾柯克的經歷給了笛福的靈感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壹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荒島上,四年後被救回英國。賽爾科克在荒島上並沒有作出什麽值得頌揚的英雄事跡。但笛福塑造的魯濱孫卻完全是個新人,成了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學中第壹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形象。他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

作者生平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 1660年生於英國倫敦,父親是倫敦的壹名商人。父親營屠宰業,信奉於不同國教的長老會。笛福原姓福,1703年後自稱笛福。他受過中等教育,但沒有受過大學古典文學教育。他壹直保持不同於國教信仰的立場,政治上傾向於輝格黨。1674年,年輕的笛福就開始學習當壹名牧師。但他並不適合牧師這種工作,因為,正如他所創造出來的英雄魯濱孫壹樣,他的生活充滿了冒險與刺激。1683年,笛福曾被海盜俘虜過。這次的經歷,再加上壹名曾經在海上遇難的蘇格蘭水手的敘述,提供了笛福寫作《魯濱孫漂流記》這部膾炙人口的小說題材。雖然《魯濱孫漂流記》壹直到笛福將近六十歲時才出版,它依然為笛福帶來歷久不衰的聲譽。繼《魯濱孫漂流記》的成功之後,接下來的五年之中,笛福又陸續寫了四本書,包括《生命》、《冒險》、《紅牌船長的海盜生涯》及《疫年大事記》。笛福逝世於1731年4月,享年70歲。

他早年經營內衣、煙酒、羊毛織品、制磚業,曾到大陸各國經商。1685年參加蒙茅斯公爵領導反對天主教國王的叛亂;1688年荷蘭信奉新教的威廉率軍登陸英國,繼承英國王位,笛福參加了他的軍隊。1692年經商破產,負債達17000鎊,以後又屢屢失敗,因而不得不用各種方法謀生。他曾充當政府的秘密情報員,設計過各種開發事業,同時從事寫作。1698年他發表《論開發》,提倡築公路,辦銀行,立破產法,設瘋人院,辦水火保險,征所得稅,辦女學等。1701年他發表壹首諷刺詩《真正英國人》,認為沒有純種的英國人,反對貴族天主教勢力,為外籍的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辯護。此詩連印9版。1702年發表政論《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諷手法,反對國教壓迫不同教派人士,文筆巧妙,開始竟未被人識破是反對國教。後被發覺,受到罰款和坐牢的懲罰,入獄6個月,枷示3次,卻被倫敦市民奉為英雄。在獄中他仿希臘詩人品達羅斯的頌歌體寫了壹首《立枷頌》(1703),諷刺法律不公。

1704年他為輝格黨魁哈利辦《評論》雜誌,主要為哈利的英格蘭——蘇格蘭聯合政策爭取支持。此後11年間他壹直往來於英格蘭、蘇格蘭之間,充當哈利及其繼任者托利派戈多爾芬的秘密情報員,搜集輿論。在此期間,他又因寫文章而短期入獄。但從未終止為輝格黨當政者搜集情報,辦報,寫文章。

笛福在59歲時開始寫作小說。 1719年第壹部小說《魯濱孫漂流記》發表,大受歡迎。同年又出版了續篇。1720年又寫了《魯濱孫的沈思集》。此後,他寫了4部小說:《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弗蘭德斯》(1722)、《傑克上校》(1722)和《羅克薩娜》(1724)。此外他還寫了若幹部傳記,如《聾啞蔔人坎貝爾傳》(1720)、《彼得大帝紀》(1723);幾部國內外遊記,如《新環球遊記》(1724)、《羅伯茨船長四次旅行記》(1726)、《不列顛全島紀遊》(1724-1727,3卷,導遊性質)。他還有幾部關於經商的書,如《經商全書》(1726)、《英國商業方略》(1728)和《使倫敦成為世界最繁榮都市之道》(1728)。他的《英國紳士全書》則在他死後於1890年刊印。

據說笛福曾與26家雜誌有聯系,有人稱他為“現代新聞報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論冊子,***達250種,無壹不是投合資產階級發展的需要,寫城市中產階級感興趣和關心的問題。如《維爾夫人顯靈紀實》(1706)對壹個流行的鬼故事作了逼真的報道;《瘟疫年紀事》(1722)寫1665年倫敦大瘟疫,把這場鼠疫的發生、傳播,它引起的恐怖和人心惶惶,以及死亡數字、逃疫的景況寫得如身臨其境。當時法國馬賽鼠疫流行,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註,笛福的作品滿足了市民對鼠疫的好奇心。

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是壹部流傳很廣的代表作。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叛變,被拋到智利海外荒島,度過5年,最後得救,笛福受到這壹事件的啟發,寫成此書。魯濱孫不聽父親勸戒,出海經商販賣黑奴,在海上遇難,流落荒島28年,在島上與自然鬥爭,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壹艘叛變船只的船長,回到英國,又去巴西經營種植園致富。此外還有續集。第二部寫他舊地重遊,以島的主人自居,開化島上居民,又視察巴西種植園,接著到世界各地冒險,包括中國和西伯利亞。第三部則是壹部道德說教的作品。《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小說家丹尼爾·笛福1719年發表的第壹部小說,同年又出版了續篇。

和作者笛福壹樣,小說的主人公魯濱遜·克羅索是壹個永不疲倦、永不安生的行動者,是當時不斷擴張、不斷攫取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社會的典型產物。他不屑守成,傾心開拓,三番五次地離開小康之家,出海闖天下;他遭遇海難流落到荒島上以後,不坐嘆命運不濟,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修建住所、種植糧食、馴養家畜、制造器具、縫紉衣服,把荒島改造成了井然有序、欣欣向榮的家園。他流浪多年,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獲取了壹筆可觀的財富,完成了他那個時代的典型英雄人物的創業歷程。

本書成型在壹個萬象更新的轉型社會,奔突往復於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的雙重迷宮,魯濱遜·克羅索這個帶有鮮明時代的人物及其敘述以其勃勃的生氣、天真的信心、堅韌奮鬥的精神和對自身的嚴肅省察喚起了壹代又壹代讀者的***鳴和深思。

《辛格爾頓船長》寫主人公幼年被綁架,當了海盜,在非洲和東方冒險致富的故事。《摩爾·弗蘭德斯》有人認為是笛福最好的小說,主人公是壹個女賊的女兒,出生在監獄,被壹個好心腸的市長收養。她靠勾引男子、多次結婚和偷竊為生,被判刑發配到美洲弗吉尼亞,與壹前夫經營種植園終其壹生。《傑克上校》寫得最差,主人公幼年就淪為小偷,當過兵,被販賣到弗吉尼亞,最後成為種植園主,回到英國。《羅克薩娜》的主人公是法國新教徒的女兒,流落在英國,嫁給了倫敦壹個酒商,被遺棄,在英、法、荷等地淪為妓女,又嫁給壹個荷蘭商人,商人負債入獄,她也在悔恨中死去。

笛福的小說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的傳統,往往寫壹個出身低微的人,靠機智和個人奮鬥致富,獲得成功。社會不容許這種人出頭,他或她只好不擇手段,幹壹系列欺騙、盜竊以至出賣肉體的勾當。作者出於清教徒道德觀,總是使他筆下的主人公表示悔恨,立誓不幹壞事,但環境又壹再迫使主人公違背誓言。

笛福對他所描寫的人物理解較深,他善於寫個人在不利的環境中克服困難。他的主人公有聰明才智,充滿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識”。情節結構不落斧鑿痕跡。他尤其擅長描寫環境,細節逼真,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身臨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語言自然,不引經據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讀者感到親切。 時尚,笛福在真實發生的航海故事的基礎上創作了他的不朽之作《魯濱孫漂流記》。他的小說表達了要求個性解放,勇於冒險的進取精神。

人物形象

魯賓孫

性格:魯濱孫是壹個充滿勞動熱情的人,偉大的人,堅毅的人。孤身壹人在這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28年。面對人生困境,魯濱孫的所作所為,顯示了壹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與英雄本色,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創造精神和開拓精神,他敢於同惡劣的環境作鬥爭。 魯濱孫又是個資產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剝削掠奪的本性。

星期五

性格:星期五是壹個樸素的人,忠誠的朋友,智慧的勇者,孝順的兒子。他知恩圖報,忠誠有責任心,適應能力強,他和魯濱遜合作著施展不同的技能在島上度過了多年 。

讀後感

(1)《魯濱孫漂流記》讀後感 讀完《魯濱孫漂流記》這本精彩的小說後,壹個高大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航海家魯濱孫。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實現了自己航海的夢想。

我仿佛看到輪船甲板上站著這樣的壹個人:他放棄了富裕而又舒適的生活,厭惡那庸庸碌碌的人生,從而開始了壹次與死神決鬥的生存大挑戰。種種的不幸與困難並沒有壓倒魯濱孫,反而使他更加堅強。上蒼給予魯濱孫的困難,對於他也更具有挑戰性!

風暴海嘯,全船除魯濱孫無壹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戰才剛剛開始!

流落孤島,他為了找到合適的住所,在岸上跑了壹整天,在壹個山巖下找到了壹個棲身之所。魯濱孫在小山下搭了壹個帳篷,而且盡量大些,裏面再打上幾根木樁來掛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壹個臨時性圍墻,作防禦工事。但只過了十幾天,突然發生塌方。魯濱孫不但把落下來的松土運出去,還裝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撐起來,免得再次出現塌方的災難。永不放棄,魯濱孫奠定了生活的基礎。

壹次,魯濱孫無意中掉在墻角的谷殼,竟然長出綠色的莖幹,不久,長出了幾十個穗頭,這真是老天的恩惠。從此,魯濱孫壹到雨季就撒下半數種子來試驗,以得到更多的糧食。最糟糕的壹次試驗,大麥與稻穗的收成僅獲了半鬥而已。但是,經過這次試驗,使魯濱孫成為了種田高手。知道什麽時候下種,現在他知道壹年四季播種兩次,收獲兩次。永不放棄,魯濱孫有了生活的口糧。

造船回鄉,魯濱孫又花費了數年的時間,無數的心血。光砍樹就是數月。但由於事先沒有考慮周全,船離海邊太遠,他怎麽也無法讓船下水。這下,數年的心血白花了,壹切希望都破滅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現,這個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魯濱孫是個偉大的人,堅毅的人,孤身壹人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27年。他敢於同惡劣的環境作鬥爭,勤奮勞動,把小島經營得有條不紊。他在逆境中鍛煉了自己,成就了壹番不平凡的事業。 這本書教會我們只有堅持才能勝利,只有實幹才能讓我們擺脫困境,實幹比信念更重要……

我的人生也會隨著這本書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進,永不放棄!

(2)提起魯濱孫這個叫得十分響亮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他是世界聞名的早期探險家。前幾天,我剛剛閱讀完了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魯濱孫飄流記》大作,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直到現在,我還想著《魯濱孫飄流記》的驚心動魄。

《魯濱孫飄流記》講的是魯濱孫從小就想在海上航行。稍長大些,他隨好朋友壹起出去航海,學會了些本領,但幾次都十分失敗,都是死裏逃生才活過來的。有壹次,他從巴西出發,航海遇到巨大的海嘯和風暴,全船的人除他壹人外,全部被淹死,他遊到壹個無人的荒島,利用在破船上找到的東西和在森林中采到的野果,還有捕捉到的野獸,在那個毫無人煙在的小島上住了整整二十八年又壹個月,才和壹些外來的人經歷了些戰鬥,回到了巴西。

讀了這本書,我感觸很深,壹個普通的人,怎能在島上僅用幾支槍、壹些數得清的大米小麥,甚至連鞋子都沒有而生存二十八年呢!這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魯濱孫辦到了。他曾在無藥而發高燒的情況下,利用簡單的煙葉、水和少量的食品,做成了壹種可以吃的東西。他壹連幾天四肢無力,但他堅持到底,堅信自己的病壹定會好的。他不因壹些很難辦的事情而絕望的精神鼓舞著我。

在這方面,我也有同感。有壹段時間,我的成績都大浮下降,我想:我為什麽會考得那麽差。後來,我尋找原因,重新振足起來,努力復習。終於,我又壹次我考了前幾名。我深刻的認識到:壹個人要取得成就,就要堅持不解的奮鬥到底。要不被客觀的條件所束縛,想方設法創造條件。學習,同樣如此。壹次考好容易,難的在於要堅持每次考好。我想,只要自己勤奮、努力、持之以恒,我心中的目標壹定會實現。

這些天,我常常常深思壹個問題:我們生活道路還很長很長,以後,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重重困難、克服重重困難,是魯濱孫給了我壹個很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