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立後,鑒於明朝滅亡的教訓,從康熙五十壹年開始,宣布“養民不加稅”的政策。在這壹政策的鼓勵和推動下,無論人們有幾個孩子,稅收都是按照原來征收的,沒有額外的“人頭稅”。這樣,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積極性就大大提高了,生產積極性的提高可以養活更多的人。
因此,隨著這壹政策的實施,到康熙五十三年,清朝人口已達654.38+0.23億。
實行均田畝政策,是康熙帝“養民不加稅”政策的進壹步發展。這壹制度的實施進壹步減輕了無地和失地農民的負擔,不僅促進了人口增長,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這壹政策在乾隆時期最為明顯。乾隆即位後,不僅多次減免百姓賦稅,而且對“玉米地瓜”的推廣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他在北方大力推廣紅薯的種植,鼓勵人們研究紅薯的種植方法。最早到山東、河南等地推廣紅薯種植技術的福建建生陳世元,受到乾隆皇帝的重賞。此外,地方官路遙因撰寫《番薯錄》升任湖南巡撫。
乾隆60年間,中國人口翻了壹番,比世界水平高出65個百分點。到18世紀初,中國人口已占世界人口的23.4%。人口快速增長,除了糧食革命,另壹個功勞應該歸功於水利建設。這項措施也是中國人口穩定增長的原因之壹。
所以乾隆即位後的第壹個重大決策就是在全國範圍內免除拖欠多年的農業稅。乾隆在上諭中宣布,凡拖欠農業稅十年以上的家庭,壹律免除繳納。僅僅過了20天,他就宣布免除雍正十二年之前所有未繳納的農業稅。
在乾隆的這壹措施下,大清帝國的人民,尤其是很多窮人,擺脫了多年的重稅。在以農業稅為主要財政收入的傳統社會,乾隆的這個決定是極其勇敢的。
當然,乾隆做的遠不止這些。在他漫長的執政生涯中,他多次部分或全部免除農民的農業稅。他不僅成為中國歷史上減免農業稅最多的皇帝,而且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為中國的人口增長奠定了基礎。
所以基於以上原因,道光年間中國人口最終達到4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