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引導他壹步步成功 從農村娃到美國終身教授
2005年4月19日,南部縣大橋區石泉鄉壹個偏僻的山村裏,爆竹聲聲,人潮湧動。在鄉親們的翹首企盼中,美國波士頓學院納米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全美終身教授任誌鋒偕同夫人何瑞萍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故土。
任誌鋒的歸來打破了山村的寧靜,同時也給母校大橋中學帶去了新的希望。他當年刻苦求學的故事再度被人們廣泛流傳……
不要因壹時困難而改變理想
1963年8月,任誌鋒出生在南部縣石泉鄉壹個貧苦農民的家庭。任家***有7個子女,生活捉襟見肘,單是壹日三餐都讓父母頭疼。或許因為貧窮,任誌鋒比別的孩子懂事早,學習也比別的孩子刻苦,從小學到初中,他的成績壹直排在全年級第壹名。
1977年,任誌鋒初中畢業後報考了壹所師範學校。因個小體弱、沒有“師表”,面試時,他被淘汰。任誌鋒面臨著兩種選擇:壹種是復習壹年,去考中專學校,壹種是讀三年高中再考大學。盡管他心裏壹直想當壹名科學家,讓父母鄉親科學種田過上好日子,但是權衡再三,想著父母籌集學費的艱難,任誌鋒還是決定考中專。
當年9月,任誌鋒懷著復雜的心情開始復習。沒想到,曾教過他的老師何國安、朱永聰夫婦,很快發現了這壹情況。他們不忍心品學兼優的學生失去上大學的機會,於是約上張正富老師來到任誌鋒家中,極力給他父母做工作:“誌鋒這孩子學習刻苦,成績優異,上高中考大學絕對沒有問題。可以說,他是我們教書這麽多年來遇到的最優秀的學生。希望妳們能尊重我們的意見。經濟上有困難,我們壹起想辦法,好嗎?”任誌鋒很感激,深知老師很關愛自己,可他不忍心年邁體弱的父母再多操勞,於是回絕了:“上中專我壹樣可以深造啊!”
“我們相信妳能深造。誌鋒,妳不是說過長大要當科學家嗎?如果妳的視野有限,妳的知識面必然受到限制,那今後妳不就成了空想家?再說咱們人窮誌不能短啊,認準了的目標就要朝著它奮鬥,千萬不要因為壹時困難而改變自己的初衷!”何國安恨不得壹下子就做通思想工作。向來沈默寡言的父親任宗純感動了,當即表態:“再苦再累,我們認了,老師放心,壹定讓孩子安心上學。”
三年高中沒吃過壹頓飽飯
1977年10月國慶節後,任誌鋒走進了大橋中學。從那以後,大橋中學裏,每天晚上都有壹個學生熄燈鈴響過後依然在埋頭苦讀;每天早上,別人還在夢中時,那個學生又悄悄起床走進了教室……
任誌鋒上高中那些年,南部縣幹旱災情嚴重,很多人家的稻谷連續幾年顆粒無收。沒有稻谷,任誌鋒壹日三餐都要吃難以下咽的玉米幹飯。有時就連這也吃不飽,還要餓著肚子聽課,有時晚上餓得實在難以入眠了,任誌鋒就悄悄起床看書……
由於天旱,學校裏用水受到了嚴格限制,任誌鋒壹兩個月裏難得洗臉、洗腳,連飯盒都不常洗;也是由於天旱,任誌鋒的父母為了籌集學費,每天半夜三更要到離家很遠的深井裏打水,然後壹瓢壹瓢舀起來擔回家澆灌蔬菜,再將賣蔬菜的角票積攢起來,作為任誌鋒的學費……
今天回憶起高中時代的生活,任誌鋒仍記憶猶新。他告訴筆者,高中三年裏,他從來沒有穿過壹件新衣服,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吃過壹頓飽飯,也從來沒有吃過壹次豬肉,生活的清苦常人很難想象。盡管在那樣的艱苦環境下學習和生活,他立誌當科學家的願望卻從來沒有動搖過。因為在精神上,有他的父母、師友,壹直伴著他,激勵他。
應該說是“因禍得福”,這些挫折和磨難,為他後來克服科研中壹個又壹個困難,攻破壹個又壹個難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目標引導他壹步步成功
1980年,任誌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四川工業學院機械系。接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他看清自己的專業是機械鑄造後,壹度心灰意冷到了極點。他想,機械鑄造與小鎮上的鐵匠打鐵有多少區別呢?這與自己要當科學家的願望簡直是天壤之別。任誌鋒很想放棄讀大學,再復習壹年,爭取來年再考名牌大學,但想到自己家的經濟狀況,他又猶豫了,要父母再操勞壹年,他實在於心不忍。恰好,何國安老師來了,得知他的想法後就鼓勵他,上大學後只要自己努力,心中的目標就壹定能實現。
老師的鼓勵讓他再次看到了希望。然而,當他滿懷豪情踏進大學校園後,又發現校園環境與自己想象的“象牙塔”有很大區別,他再次覺得前途渺茫,有了得過且過的想法。沒有認真學習,結果第壹學期期末考試,他的成績還排在全班第三名,這令他有點飄飄然。
壹天,任誌鋒偶然地從報上看到壹則消息,說壹個身世與他差不多的農村孩子考上了研究生。他深為震撼,暗想別人也是條件差,卻不放棄追求,自己為什麽就不能那樣做呢?那天晚上,任誌鋒失眠了。輾轉反側中,他忽然發現寢室裏還有人在悄悄看書,他感到非常驚訝,假意下床上廁所,才看清那位同學原來是在為考研做準備。於是,第二天,他帶著省吃儉用的錢,買回了考研的書籍。
1984年,任誌鋒考入了華中工學院,在張承甫門下攻讀鑄造專業,他把科研方向定位在處於科研前沿的金屬凝固理論。從四川工業學院到華中工學院,任誌鋒的眼界開闊了許多,壹些新的理念迅速在他腦海中形成。他知道,自己距離當科學家的奮鬥目標已經不遠了,堅持下去壹定能成功。此時,他又把目光瞄準了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中科院。1987年,他如願考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從事超導物理研究。為了早日取得科研成果,任誌鋒在從事研究的同時,寫信與國外壹些大學聯系,表明了留學深造的願望。他先後三次寄出了上百封信,都如同泥牛入海。好在,努力的人終會得到幸運,最後,美國紐約大學從太平洋彼岸伸來熱情的雙手。
任誌鋒把美國比做青年人的戰場。他告訴筆者,初到那裏,當他表明自己要從事超導研究的願望後,壹位高鼻子藍眼睛的美國教授冷冷地告訴他,只有笨蛋才會去做超導研究。那位教授還當著眾人的面告訴任誌鋒,要在美國拿到教授職位永遠不可能。面對挑戰,任誌鋒咬緊了牙關,他把中學時代的拼勁拿出來,天天紮根實驗室……
任誌鋒的留學簽證時間是三年,三年期滿後,如果他在科研方面沒有建樹的話,將無條件地返回中科院。而就在第三年,任誌鋒在超導方面的研究已經進入了最後的攻堅階段,眼看簽證就要到期了,他非常著急。
天無絕人之路。終於,簽證還未到期,他撰寫的超導論文已經發表在美國權威的學術期刊上。紐約大學布法羅分校的王瑞駿教授對他的論文很感興趣,為了幫助任誌鋒繼續研究,王教授特意建立了超導研究實驗室並聘任誌鋒為研究教授。功到自然成,壹年以後,任誌鋒研究的碳納米管技術、納米凈水技術在美國引起了轟動:這種600攝氏度高溫下培植在玻璃上的碳納米管,只有頭發的萬分之壹那麽細,但它的硬度,卻超過了鋼鐵,它的應用前景不可估量。
曾經預言他不可能獲得美國大學教授職位的那位美國教授,也改口稱任誌鋒是奇才,簡直不可思議。
依然懷壹顆中國心
1996年,任誌鋒擁有了美國國籍。國籍雖然變了,但是他對祖國、對家鄉的那份情意卻始終沒有改變。他時時關註著祖國的變化,常常給兩個孩子講解中國歷史,讓他們學習中文,以便將來能為祖國做貢獻。每年的中秋、春節、國慶等重大節日,任誌鋒夫婦都要給國內師友打電話問好,寄來明信片或節日禮物。
任誌鋒透露,工作之余,他喜歡和夫人何瑞萍在自家的後院裏種蔬菜,最愛種的菜是黃瓜。因為黃瓜是他小時候充饑的美食,大幹旱那些年,父親任宗純就是靠著賣黃瓜掙來的角票給他湊齊學費的,正是因為有了那些黃瓜,他才壹次又壹次避開了失學的危險。在美國生活和工作多年,任誌鋒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個農民的兒子,生活非常節儉。
2001年,母校大橋中學舉行校慶,任誌鋒因正在攻克納米研究中的壹項難題沒有時間回校,他給母校發來賀電並寄來2000美元。2003年7月,任誌鋒探望父親的病情而趕回老家。老家的變化實在太大了,簡直超出了他的想象。但是,在走訪師友後,任誌鋒發現母校大橋中學外語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母校學子的英語口語還不盡如人意。為了進壹步提高教學質量,開闊家鄉學子的眼界,任誌鋒回到美國後,極力說服壹些美國朋友到大橋中學支教。2004年3月19日,4名美國教師在任誌鋒夫人何瑞萍的帶領下越洋來到大橋中學。他們每天除了上7節課,還要利用晚上的時間為學校的老師補習英語。3月以來,又有兩批美國、加拿大的朋友來到大橋中學開展義務支教活動。
任誌鋒還關心老家的建設。2004年7月,當他獲知石泉鄉那條碎石路因資金不到位而久未建好時,立即捐出了16萬元,把這條路修成了1公裏長的水泥路。這條路按照任誌鋒的意願,取名為“寸草心路”,他想表達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人物檔案
任誌鋒,超導和納米領域國際知名的科學家。
1963年8月生於四川南部縣壹個農民家庭,1980年考入四川工業學院機械系,1984年考入華中工學院攻讀碩士,1987年,考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從事超導物理研究。隨後赴美國紐約大學深造,其研究的碳納米管技術、納米凈水技術在美國引起轟動。
采訪劄記
筆者趕到南部縣大橋區石泉鄉,采訪了超導和納米領域的世界頂級科學家任誌鋒。
任誌鋒看起來很平常,在美國拼搏了15年,他鄉音未改,並且依然保持著當年的那種樸素,樸素得讓人看不出,他就是取得全美終身教授身份的傑出科學家。
任誌鋒說,他的人生經歷充滿了曲折,他忍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清貧,戰勝壹個又壹個困難,最關鍵在於,他從來沒有放棄奮鬥目標,他從來都堅信別人能辦到的自己也能辦到。他為了激勵自己,特意在自己家中懸掛了“永不放棄”這句話,並創作了壹幅漫畫:壹只飛鳥叼起青蛙意欲將其吞下,青蛙卻用前腳死死捏住飛鳥的脖子,給對方以致命的還擊。任誌鋒把這比做是壹個人面對困難的心態。他解釋說,困難和挑戰對每個人都存在,只不過概率不壹樣,如果屈服於困難,那麽結果就如同漫畫中的青蛙被飛鳥吞食壹樣,如果不向困難低頭,那麽青蛙也有勝機。任誌鋒告訴筆者,壹個社會不可能人人都當教授和科學家,但是壹個人如果確定了適合自己的奮鬥目標,那麽就要千方百計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奮鬥,否則人生的精彩就會因歲月流逝而湮沒不顯。
談到今後的奮鬥目標時,任誌鋒透露,他的下壹個目標是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如果可能,他將向諾貝爾物理學獎發起沖刺。
任誌鋒坦言,他回報母校和家鄉所做的努力只能算作壹點小小的心意,猶如杯水車薪。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帶動更多的人支持教育事業,回報社會。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