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上多次出現、極其富有、幫助朱元璋修南京城、賞賜皇帝軍隊的沈萬三是誰?
第壹,沈萬三從來不是朱元璋的臣民。
潘金蓮在《金瓶梅》中不止壹次說過:“南京沈萬三,北京枯柳,人名,樹影”,可見明代沈萬三的知名程度。
明史中多次提到沈萬三。其中有壹本是《馬皇後傳》,裏面白紙黑字寫得很清楚:吳興財主沈繡,也就是沈萬三,幫助朱元璋修建了三分之壹的南靖城,並要求出資獎勵軍隊。朱元璋生氣了,說:“壹般人敢賞賜天子的軍隊,絕對是亂民。他們應該被殺死。”馬皇後抗議道:“妳的妻子,我聽說法律只用來懲罰無法無天的人,而不應該用來懲罰不幸的人。老百姓極富,本身就是不祥之人。天庭必然降禍於他,陛下何必殺他?”朱元璋聽了大怒,饒了沈萬三,流放雲南。
正史這麽說,自然有很多人相信。但人們不喜歡正史中的悲慘結局,於是編造了沈萬三在雲南成仙的故事。康熙年間,有人出來說在雲南遇到了神仙沈萬三。
但遺憾的是,傳說並不真實,官方所說的也不壹定正確。《明史》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沈萬三是元朝人。他死於元朝,從來不是朱元璋的臣民。顧城《沈萬三及其家族考證》(史料考證號1999第1號)對沈萬三及沈氏家族的史料和事跡進行了非常詳細的收集和考證。
據乾隆年間編纂的《吳江縣誌》記載,“張士誠死據吳石萬三千,次子毛、從海上運米至燕京”。編者史料來源為明代莫丹所著《吳江之》。莫家和沈家是兒女親家,所以莫丹說的話自然很可信。《吳江縣誌》的編纂者不能假裝沒看到,但欽定正史已經出版,不敢推翻,只好加了壹條註釋,大意是莫丹說張士誠占領蘇州時,沈萬三已經死了。《明史》中,沈萬三說自己幫助高皇帝(朱元璋)修建南京城,請求幫助。我們不知道誰對誰錯。
元至鄭錚十六年(1356),張士誠軍隊占領蘇州。朱元璋於1367年攻占蘇州,1368年在南京稱帝,同年攻占大都。也就是說,按照墨丹的說法,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沈萬三已經死了至少12年了。死者不會從墳墓裏爬出來為他築墻,也不能被他的財產流放。
問題是:莫丹的說法準確嗎?
答案是:比明史準確多了。首先,如上所述,莫家和沈陽是子女公婆;其次,作為輔助證據,我們還可以看壹個簡單的年齡推算——沈萬三至少有三個兒子,除了《吳江縣誌》中提到的“次子毛、王”之外,還有壹個兒子叫沈容,沈容還有壹個兒子叫沈森,元末明初,王為沈容父子寫了墓誌銘。墓誌銘中提到沈容死於明朝洪武九年(1376)秋八月,享年71。沈森和父親同年去世,享年48歲。
通過計算我們可以知道,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沈萬三的兒子沈榮62歲,孫子沈森39歲。如果這個時候沈萬三還活著,大概80歲了。
當然,沈萬三有可能活到80歲,但明史上“沈萬三得罪朱元璋被貶雲南”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洪武十四年(1381),明軍正式用兵雲南,次年平定地方,雲南正式納入朱元璋版圖。如果朱元璋在明軍平定雲南的同壹年,以最快的速度將沈萬三放逐,那麽沈的年齡應該差不多有100歲了。這種可能性無疑是極低的——首先,沒有沈萬三長壽的歷史記載;其次,百歲老人的放逐,在以忠孝為基礎的意識形態時代,並不多見。
此外,沈容的墓誌銘中還寫道:“當初,容的父親(沈容)的前先生沈萬三,遊於元(註:元朝官員)城下……”沈容死於洪武九年,墓誌銘在提到沈萬三時用了“前君子”這個名字,足以證明沈萬三早在洪武九年就已經死了。墓誌銘中還提到,沈容主持家事期間,修建積善堂是為了“承夫之誌”,繼承祖先遺誌。“仙芝”二字也表示沈萬三已經去世。沈嘉積善堂建於元末,也就是說,當沈容在元末修建積善堂時,沈萬三已經去世。
綜上:鑒於沈萬三的其中壹個兒子沈容出生於1306,可以推斷沈萬三出生於1286左右(假設沈20歲生);根據莫丹的記載和沈容的墓誌銘,可以推斷沈萬三死於元朝滅亡之前(以元朝滅亡為標誌),活了大約六七十年。相傳被朱元璋流放雲南的沈萬三,其實並不是朱元璋的臣民。
二、洪武時代沈氏家族的焦慮與衰落。
沈萬三不可能被朱元璋攻擊流放。但是,富甲壹方的沈家真的因為朱元璋的進攻而衰落了——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制造了所謂的“藍玉叛亂案”,厄運降臨到了沈萬三的子孫身上。
海藍寶石案的動機與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早逝密切相關。皇帝的孫子朱允炆成了王位的合法繼承人。朱元璋擔心自己的孫子年紀小,既無威望,又無經驗,不足以壓制朝中的“豪傑”。如果有人利用這種情況,明朝就會易手。於是,藍玉案應運而生,朱元璋決定再玩壹次類似“胡案”的把戲,把所有可能阻礙王朝生存的潛在勢力都幹掉。
不幸的是,沈洋被指控與藍玉有聯系,羅誌加入了“藍方”。沈陽的資產被沒收,沈萬三的曾孫沈德全等人被判死刑。
事實上,即使沒有所謂的“藍玉案”,洪武時代沈家的日子也並不好過。洪武十九年,沈萬三的兩個孫子申智和沈莊都曾被捕入獄。同年,沈萬三的女婿出事,牽連到胡案中,被指為“胡黨”。
盧鐘鶴的名字是朱元璋親筆寫在“三版大告”中的。朱元璋說:這個做了18年種糧的財主,不僅在報水旱年、災荒年、熟年時作弊,而且查出他出錢買通原告和官員,要他們不要報自己是“胡黨”。所有這些行為都逃不過我的眼睛。妳們其他人應該引以為戒。
洪武二十壹年,朝廷命蘇州向南京推薦本地人才為官。推薦的人中有沈萬三的壹個侄子和沈萬三的姻親莫莉(莫丹的爺爺)。在拒絕朝廷俸祿的時候,沈萬三的侄子對朝廷說了這樣壹句顫抖的話:“我家多次得到皇上的原諒,已經遠遠超出預期。現在,他們又怎敢接受朝廷俸祿?”岌岌可危的焦慮溢於言表。
3.沈萬三是誰?
沈陽的至親莫丹已經明確告訴世人,沈萬三死於元朝。全國人民發行的“大高”系列叢書中也略有提及沈家的結局。無論如何,後世的歷史學家應該不會相信沈萬三在編撰明史時,幫助朱元璋修建南京城、賞賜皇帝軍隊、被流放雲南的奇怪情節。但事實是,他們不僅相信,還在很多傳記中反復提及。
這可能與明筆記對這些故事情節孜孜不倦的記錄和渲染有直接關系。比如在殺軍這件事上,“七修”提供了更生動的細節,這樣描寫沈和朱的對話:
(朱元璋想獎勵軍隊,沈萬三提出把軍隊的銀子給朱元璋。)朱元璋:“我有百萬大軍,妳就可以幫他們打遍天下?”沈萬三:“每軍得壹兩黃金。”朱元璋:“雖然這是妳想要的,但妳不需要!”……
《明史筆記》中類似的添油加醋還有很多,我就不贅述了——就連立誌要寫壹代信史的王世貞也無意中加入了添油加醋的大軍。
值得註意的是,沈萬三雖然有錢,但在生前和死後的壹段時間裏,都不是特別有名的人物。元代江南名士中沒有人提到沈萬三;洪武十二年編纂的《蘇州縣誌》五十卷,收錄了包括沈陽、沈萬三在內的所有蘇州地方名人。直到明朝中後期,潘金蓮從《金瓶梅》中誕生,沈萬三才成為中國著名的歷史人物。
問題是,這個全國聞名的沈萬三,那個幫助朱元璋修建了三分之壹南京城,並拜訪過朱元璋軍隊的沈萬三,最後被朱元璋沒收,流放到雲南,並不是真正的沈萬三。誰是真正的沈萬三,民間不流傳的沈萬三的故事,民間流傳的沈萬三的故事?
沈萬三的故事所承載的,其實是洪武時期對財富原罪的集體記憶。
南京城的修建依附於沈萬三,這與朱元璋強行搬遷江浙富戶“充實都城”有直接關系。朱元璋當吳王的時候,就開始對江浙的富戶采取行動,強行把蘇州的大量富戶遷到濠州。稱帝後,這壹政策得到延續和加強。比如洪武三年,蘇州、杭州、嘉州、湖州四千多戶富戶集體被迫遷往濠州;洪武十三年,江浙富戶四萬五千余人,被朱元璋逼遷南京。
在富家子弟背井離鄉的同時,南京城的建設如火如荼。當然,富人給南京帶來的財富會用來繁榮首都。在明代,野史和筆記描述了南京的許多建築,如鐵橋、餐館、水門等。,好像是沈萬三的功勞,這就是歷史背景。沈萬三故事中的具體情節是假的,但假情節勾勒出的歷史背景卻很真實。
沈萬三被貶雲南的虛假情節也有真實的歷史背景。
洪武十五年雲南平定後,朱元璋從內地移民雲南,充實邊疆。江浙富戶是移民的重要組成部分。阿明王朝人謝寫過壹本叫《雲南略》的書,書中說:“高皇帝決定留在滇中,竭力移至江左左右,故土著少,送書之人多。服飾、舉止、語言、習慣,還有大規模的建築業……”
“高皇帝”是朱元璋,“大家閨秀”是指守著自己地盤的人和富人(窮人稱之為“左”),而“建業”是南京。謝的話大意是:朱元璋平定雲南後,大量循規蹈矩的百姓和富人遷徙到江浙壹帶,充實邊疆,最終造成了本地人占少數,移民占多數的局面;受移民的影響,當地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也變得和南京大致相同。在這個虛構的故事中,老富翁沈曼·萬三被朱元璋流放到雲南。在真實的歷史中,江浙壹帶的壹批批富豪也是被壹路趕到雲南邊境結婚生子的。
在沈萬三的假故事裏,隱藏著明朝富人的命運密碼。馬皇後的壹句“老百姓極富,卻很倒黴”,透露出壹種莫名的“錢有罪”的恐慌。對於這種“富即有罪”,方孝孺在《荀誌齋紀》中的記述是:“當是,浙東有巨族,多為有罪。”王琨在《園林雜記》中說,洪武中後期,三吳巨人們“或死或遷,壹個不剩”。原本熙熙攘攘的地方陷入壹片蕭條,“城蕭瑟,生計單薄”,路過的人無不心酸。
沈萬三的故事有假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