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們去另壹個世界生活,也需要壹日三餐,衣食住行缺壹不可。
因此,喪葬習俗也演變成了壹種文化。
喪葬文化與逝者的傳統孝道、祖先崇拜、思想感情有關,以教化、約定習俗為目的,也是對逝者的深切緬懷,也表達了生者對逝者的深情。
不難想象,沒有對逝者的感情,就不可能有葬禮。
這就像親人和路人的區別。雖然都是人,但是感情的親近直接導致了哀悼和冷漠。
埋了,這只是第壹步。
以後每年祭祖的日子,孩子們都會來上墳祭拜,也叫“上墳”。
小時候父親常說:“燒香碰鉤毀手。”
這句話看起來很俗,其實蘊含著深深的敬畏。
這是四川方言,意思是:“祭祀燒香的時候,不要亂動,更不要把手放在屁股上。屁股是汙水排放的地方,祭祀是很嚴肅的事情,是對祖先極大的不尊重。”
千萬不要把這種壞習慣帶到這麽嚴肅的場合,這是不允許的。"
言下之意,上墳祭祖,講究多,習俗多。
有句話說:“祭祖上墳五忌,兒女違財。”祖先們甚至直接將壹些上墳時的禁忌與財富結合起來,甚至有了因果關系。雖然有些誇張,但這種民間教育對年輕壹代確實很重要。
禁忌壹:不要有其他人在場。
祭祖是壹件極其嚴肅的事情,也可以理解為家事。這種場合不允許外人出現。
在各種影視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祠堂這樣神聖的地方,平日裏幾乎是禁止人們進入的。
因為家裏所有的長輩都供奉在這裏,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祖先。外人進出家庭,是不尊重,是不孝。
墓地比祠堂更莊嚴。在這樣的地方,不允許其他人進入。
到了上墳的時候,妳會有很多話要和妳的祖先說,甚至感覺像是壹次家庭會議。
這時候有外人在場,甚至會被別人嘲笑,以為這個家裏沒有人,讓外人出現在自己的祖墳前。
禁忌二:上墳祭祖時,離開時不應有明火燃燒。
按照習俗,上墳時會點香打蠟,意為“香”,延續香火,意為傳宗接代。
然後點燃紙錢,壹邊燒紙,壹邊說出心裏的話,希望能和祖先“交流”。
燒完紙錢後是跪拜儀式,離開前會點燃鞭炮。
但是請記住,在妳離開之前,妳必須讓墳墓前點燃的所有東西熄滅。這是對祖先的尊重。
就像妳去別人家,主人吃完飯去廚房洗碗。這個時候,妳起身離開。這是對對方的不尊重,道理是壹樣的。
按照現在的禁令,還有壹個好處:安全。
因為墓地壹般都比較偏僻,尤其是春節期間,雜草幹燥,容易被點燃形成森林火災。
明火全部熄滅後再離開,以免造成安全隱患。
禁忌三:不要隨意膜拜,尤其是方向不對的時候。
因為種種原因,很多離家在外的人不能回老家祭祖,所以這個程序就在遠方進行。
但是記住,千萬不要連祖先墳墓的大方向都搞錯了,這是不尊重的表現。
既然要表達孝心,至少要用心。
禁忌四:孕婦小孩不要上墳。
這裏所說的兒童是指十二歲以下的兒童。
孕婦因為身體原因不上墳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懷孕後,身體變得更加脆弱,更容易發生危險,這對母親和肚子裏的孩子都不好。
祭祖時難免情緒失控,掃墓之路崎嶇難行,對孕婦是極大的考驗。為了安全起見,不建議上墳。
孩子也是壹樣,安全系數很難。
另外,孩子調皮,貪玩。當他們到達墓地時,他們沒有恐懼,但他們只是四處玩耍。這是對祖先的不尊重,他們會不高興,很難再有意願去祝福他們。
這樣的推理也是可以理解的。
同時,孩子的心智還沒有發育完全,墓地這樣的環境可能會給他們帶來不好的回憶,揮之不去。
畢竟墓地是“陰”的,陰氣很重,對孩子不好。
上墳祭祖的第五大禁忌,古語說得好:女婿不上墳。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女婿不要去老丈人家的墳,包括老丈人的墳。
這是因為舊的觀念在起作用。女婿雖然是“半個兒子”,但畢竟是外姓人。女兒出嫁,他就是別人家的壹員,沒有資格回家祭祖。
在外人看來,妳會覺得這個家族已經滅絕了。家裏連個兒子都沒有,女婿都要上墳了。
標簽
我們應該理性看待“五忌祭祖上墳,子女違逆不幸”這句話。
老祖宗說的前四條值得借鑒,最後壹條不合理。
上墳是壹件很嚴肅的事情。妳要用壹顆真誠的心去祭拜妳的祖先,這樣妳才能得到祖先的“保護”,至少在妳的內心。
至於“子女違財”,表達起來確實有些誇張。
不可否認,如果前四項都做不到,就說明做事不考慮,家庭教育缺失,後代就會失去信仰和規矩,這勢必是整個家族最大的恥辱。
這樣的壹代人怎麽可能肩負起建設整個家庭的重任?經過這麽深的挖掘,還是有壹定道理的。
但我們也要記住,祭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傳統文化,需要傳承和發揚。
成長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只有不斷前進,不斷壯大自己,才能用雙手和大腦創造更美好的天空,才能給子孫後代帶來祝福。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