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壹個偶然的機會,壹位河池的文學朋友邀請我去大化品嘗當地的特產:馬也饃。
說起來,我對包子壹點概念都沒有。總覺得像饅頭。至於麻葉,我不知道是什麽。
所以,壹開始說起要去嘗芝麻小籠包,我就有點興趣缺缺。
瀟湘魏巡
我花了三個多小時才到達這家寧傑馬耶莫小吃店,它位於壹條不起眼的小巷深處。
門是全封閉的透明玻璃。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爐子正在冒著蒸汽。我聞了壹下,聞起來有點香。是粽子嗎?
我遲疑地站在玻璃窗前,文藝的朋友說,進去看看吧!
推開玻璃拉門,熱氣中壹股清香撲鼻而來,似乎和粽子葉的味道略有不同。那會是什麽呢?我很感興趣。
店主寧傑和他的妻子正在屋裏忙著做包子。看到我們,寧的姐夫對我們笑了笑,繼續他的工作。桌子上擺了幾個饅頭。寧姐站起來,很溫柔地招呼我們:“來,吃包子”。她非常親切自然地和我們打招呼,好像我們是多年的老朋友。
她壹邊和我們說話,壹邊繼續工作。桌子上有很多香蕉葉,被切成方形,好像用尺子量過。
“我們先看看吧!”文友拿起手機繼續拍照。現在,他說,很少有正宗和幹凈的當地特產商店。
我不喜歡拍照,就蹲在寧姐旁邊看他們做包子。
情侶饃店
畢瑩瑩的糯米粉,裹著花生和芝麻,包裹成橢圓形,就像我家鄉的綠色餃子。但是,有點不壹樣。寧姐等人把這個包好的饃饃用芭蕉葉包好,才放鍋裏蒸。而且,拿出來之前,用毛巾壓壹壓,把水分去掉。壹個圓圓胖胖的綠色餃子煮熟後變成了扁平的蛋糕。
寧姐說,做這個包子有20多道工序。壹大早,妳還得出去摘新鮮的麻葉、芭蕉葉,拿回家先清洗幹凈。然後將麻葉用開水焯壹下備用。香蕉葉被切成同樣大小的小方塊。
等到糯米洗幹凈,晾幹,和焯過的麻葉壹起用攪拌機磨成粉,然後加水,揉成米粉團,醒酒壹會兒。在醒酒的過程中,用粉碎機將芝麻、花生粉碎成細粉,與糖混合。
開始做包子並不復雜,就像做包子壹樣。然而,在妳包香蕉葉之前,妳應該先給它們塗上壹層薄薄的油。是為了防止饅頭粘在芭蕉葉上,破壞饅頭的完整性。
麻葉糯米飯
花生芝麻餡
墨寶
香蕉葉包裝
罐籠裝載
轉眼間,鍋裏的包子就做好了。寧姐趕緊放下手中的活,去竈臺邊關火。她利落地按下去水,裝袋打包。我轉過頭,看到有人在門口等著饅頭出鍋!
買饅頭的走了之後,寧姐拿來了幾個饅頭,熱情的邀請我們去吃。
輕輕撕開包裹的芭蕉葉,麻葉包子作為包裹在裏面的稀世珍寶呈現在眼前。深綠色,明亮,帶有淡淡的大麻葉香味。咬壹口,軟滑中帶點Q彈,甜甜的。似乎有種吸引人的魔力,讓人欲罷不能。寧姐說,天冷了,會更有韌性。但是糯米不好消化,腸胃不好的朋友要註意了。馬也饃味道不錯,但不能貪。
據說麻葉可以降壓降火,是不可多得的良藥。藥物和食物起源相同。在食物中加入草藥,不僅可以改善口感,還具有壹定的防病治病作用。
從籠子裏冒出來
馬耶莫
我還沒吃完壹個包子,寧姐就接了電話,又點了。她歉意地笑了笑,裝袋,紮好,放進竹籃,開著電瓶車出去送貨了。下雨了,寧姐毫不猶豫地沖進了雨幕。
看著她瘦弱的身影,我嘟囔了壹句:“好辛苦啊!”"
“是的!”誰能想到,壹直沈默的寧的姐夫接過了話題。
原來寧姐家世代做麻葉包子。夫妻,每天起早貪黑,圍著麻葉饅頭轉。采摘麻葉、芭蕉葉、研磨、制作包子,壹系列的程序,精細而繁瑣。壹天下來,他們累得只能做400個左右的包子。除去成本,兩人賺的只是辛苦錢。
“既然這麽辛苦,為什麽不轉行!”我問他。
“這是祖先留下來的手藝!怎麽能丟呢?”寧姐夫的語氣中,帶著壹絲自豪,那是祖傳的手藝,絕對的自豪!然而後半句卻隱隱有些傷感和自嘲。每天的辛苦和收入並沒有讓他們壹家走上致富的道路。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現象層出不窮。寧姐家,秉承自己的良心,堅持不添加色素,保證新鮮綠色。在他們的心裏,有壹個觀念,那就是我們絕對不能砸老祖宗留下的招牌。
這種想法,或許,是壹種文化傳承吧!
其實他們本可以選擇更輕松的工作,只是因為他們無法放棄那份遺產。雖然,苦,但是,在我心裏,是踏實的。
時間不會騙人,好的東西往往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寧傑馬也莫是壹個深刻的歲月沈澱!
走的時候,我回頭看了看藏在巷子裏的小飯館,裏面承載著幾代人的希望。在壹棟棟高樓的包圍中,顯得那麽渺小,無足輕重。
經濟發展的浪潮正如火如荼地席卷廣西的每壹寸土地。壹方面是有錢,壹方面是不能丟棄的遺產。不知道這個小店還能撐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