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中國軍事快餐的發展

中國軍事快餐的發展

人們不知道,其實從中華人民共和國(PRC)誕生的那壹天起,中國最早的快餐研究就進入了關鍵階段。只是代表“國號”的研究機構,是壹個陸軍研究所,壹群軍人。

翻開我軍食品研究厚厚的檔案,可以清楚地看到,早在1951,我軍最權威的研究機構——總後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就已經把面條這種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主食做成方便面,並實現了工業化生產。當這種代表中國“第壹代快餐”的方便面被運到朝鮮前線時,不僅受到誌願者的歡迎,也讓美國人感到震驚。

現在民間流行的“康師傅”方便面,其實是1958年日本人發明的快餐,通過港臺傳入中國。盡管如此,它還是比中國開發的方便面晚了7年。

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軍研制的壓縮幹糧風靡壹時,似乎壹夜之間成為國人眼中快餐的“王牌”。當時大家爭著買壹桶壓縮幹糧,找部隊的熟人走後門。就是這種快餐,現在名字已經傳到國外,似乎也不盡如人意。前不久,馬來西亞壹位女老板接洽總後勤部軍需部某研究所,索要761壓縮幹糧,準備與越南商人進行貿易。當研究人員向她介紹新壹代壓縮幹糧時,她不停地搖頭。她說越南人在中國吃過快餐,覺得761壓縮幹糧最好吃。今年以來,壹些非洲國家也通過有關方面從中國購買了軍隊研制的壓縮幹糧。

據總後勤部軍事裝備研究所軍用食品研究室主任何金峰介紹,我軍早期研制的罐頭系列也有突出的名氣。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能吃到壹罐軍用罐頭,哪怕是壹罐酸菜,也不亞於今天的豐盛大餐。當時水兵上門拜訪,帶了幾罐軍用罐,看起來都比其他兵種囂張。有的孩子甚至暗暗發誓,長大了壹定要當水手,因為水手有罐頭吃。

何主任是研究軍用食品的專家。他肯定地告訴記者,軍糧壹定是快餐,但快餐不壹定會成為軍糧。快餐只是軍用食品性能指標的壹個方面。此外,軍用食品還包括其營養結構、口感、持續可接受性和便攜性、安全性、保質期等。

除了抗美援朝專門研制的方便面,何主任把我國軍用食品的研究概括為“三代”:第壹代是戰爭食品。由壓縮幹糧、脫水面條、脫水米飯三種主食和午餐肉罐頭、肉炒什錦罐頭、醬肉丁罐頭三種副食組成。這壹時期,軍糧已經形成了主副食搭配的結構。第二代陸琴系列野戰食品,如脫水大米。在中國,軟包裝罐頭食品和脫水大米都是我軍在中國首先研制的。這些食物其實就是官兵餐桌上的濃縮餐快餐。他們有飯,有菜,有湯,非常符合官兵的飲食習慣。如今,我軍軍用食品研究已進入第三代發展期,壹種新型的“方便面”問世,不僅比民用方便面味道更好,而且可以用開水或冷水浸泡,其方便性贏得了世界掌聲。這種面條獲得了兩項國家發明專利。與此同時,我軍的快餐米飯也研制成功,將陸續裝備部隊。

這種快餐米飯的包裝和加熱方式很特別:用拉鏈式食品袋包裝,加入開水。幾分鐘後就形成了典型的中式快餐,有配套的副食和湯。同時,為了解決中國人吃熱食的習慣,壹種體積小、重量輕、效率高的無焰自動加熱器也隨快餐米飯問世,即將進入工業化生產階段。